分享

高适与杜甫的一段交往之情

 拼搏686 2018-05-22
高适与杜甫的一段交往之情

高适,唐代边塞诗人。字达夫,又字仲武,河北沧州人。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天宝八年,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天宝十一年,因不忍“鞭挞黎庶”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再次到了长安。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安史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 有《高常侍集》等传世。永泰元年卒,终年65岁,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高适晚年曾作过一首诗,题目叫《人日寄杜二拾遗》,又叫《人日题诗寄草堂》: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这是高适晚年诗作中最能感动人心的一篇。杜甫接到这首诗时,竟至“泪洒行间,读终篇末”。

这首诗之所以感人,主要是由于这首怀友思乡的诗,饱含着特定的历史内容,把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紧密连结起来了。高适和杜甫早在天宝初年就成了意气相投的朋友,与李白一起游玩山东名山。他们都有杰出的才华,又同样落魄不偶,所以意气相投,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因为各自寻找自己人生的坐标而分散了。

后来高适逐渐发迹,混得风生水起,成为盛唐诗人里官位最高的一员。

安史乱起,高适与李白、杜甫相反,成了肃宗的人,很快飞黄腾达起来。他在肃宗面前参赞军机,为皇上赏识,兼御史大夫、扬州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诏与来瑱率本部兵平江淮之乱,会于安州。高适的军队将要渡江,永王李璘就被打败了。这样,他也立了功,得了奖,官也就做得更大了。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里就批评他说:

高适既是讨伐永王的统帅,李白自然也就是他所讨伐的对象。李白的下狱是否出于高的指令不得而知,他至少采取着作壁上观的态度,这在受者直等于幸灾乐祸。因此,李白对高适的感情也就可想而知了。

高适与杜甫的一段交往之情

郭老认为,李白有《送张秀才谒高中丞》一诗,实际上是对高适的一篇《广绝交书》。从李白诗来看,郭沫若这一论断不无道理。

由于“负气敢言”,遭到内臣李辅国等的谗毁,被解除兵权,留守东京。乾元二年(759),高适出任彭州刺史。同年年底,杜甫流浪到西川,依靠严武的帮助,建起了草堂,生活渐趋安定下来。高适从彭州寄诗问讯,馈赠粮食。上元元年(760),高适改任蜀州刺史,杜甫从成都赶去看望。这时,高适年将六十,杜甫也将五十,他乡遇故知,短暂的聚会,更加深了别后的相思。到了上元二年人日这天,高适写了这诗,寄到成都草堂,感叹岁月流逝,缅怀昔日的深厚友情。

此诗首先从新年又来,想到两人又添了一岁,人生能有多少次过年?特别是杜甫四处漂泊,自己也远离故乡,“遥怜故人思故乡”一句,叹友也是叹自己。年纪这么老了,还漂泊在外,不是很可悲么?因此,尽管外界渐渐露出春色,可是哪里有心思去欣赏呢?接着,高适发起牢骚来了,自己身离朝廷,在遥远的地方,哪能参与朝廷的决策?因此,常常忧心忡忡,思虑千般。现在老朋友之间可以互相联系,表达怀念,然而,到明年,我们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当初蹉跎岁月,几乎三十年,哪里知道此生长期漂泊在尘海里!可是,比较起来,我比你还好一点,拿着二千石的俸禄,使我这个永远漂泊的人感到辜负了这么多的薪资了。

言下之意,对杜甫身怀超群学识,却居无定所,贫困交加的遭遇的更为同情。

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最著名的诗篇是《燕歌行》,而他的那首七绝《送董大》也更让人喜爱:

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读这首诗,让人远离灰心丧气,增加鼓舞人心的力量。

高适与杜甫的一段交往之情

(文中图片源于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