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蒋华良院士喊你吃面!

 卡图洛夫斯基 2019-06-09

人生中第一次吃到正宗的焖肉面是什么体验?正当令的三虾面如何吃?听蒋院士把秘诀一一道来。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朵朵花开淡墨香,作者为中科院院士蒋华良,原题为《苏州的面》。

移居上海近三十年,发现了海派文化的主要特征:

西方人带来了科技和建筑,广东人带来了金融和商业,扬州人带来了三把刀(淮扬菜厨师的菜刀、理发师的剃头刀和浴室服务员的扦脚刀);

宁波人带来了裁缝和30%左右的语言,绍兴人(主要是嵊州人)带来了越剧,常州人带来了现代工业和高等教育,山东人带来了管理(解放后留在上海工作的南下干部大部分是山东人);

苏州人带到上海元素较多,衣食住行一应俱全,其中最重要的是另外30%左右的语言(余下40%的语言是本地方言)、评弹和面条。

上海方言快要消失,新上海人基本不说上海话了,八十岁以下的人几乎不听评弹,唯有苏州面条(俗称“苏式汤面”)在上海依然生命力旺盛,男女老少都喜欢吃。

据不完善统计,80%以上的上海面馆主营苏式汤面,甚至一些有名面馆的名称也与苏州百年老字号同名。

要品尝正宗的苏式面条,当然要去苏州当地的面馆。

我第一次到苏州吃面是1987年,大学毕业,一位老同学分配到苏州化工厂工作。工作几个月后,我从常州赶往苏州看望这位老同学,他陪我观赏苏州的风景,中午在拙政园附近的一家小面馆吃面。

经营这家面馆的是一位年近七旬的老太太,而且只卖一种面——焖肉面。

我第一次吃焖肉面,感觉味道不一般,面条筋道滑爽,面汤清鲜,特别是那块焖肉,色泽透明,皮红肉白,入口即化,肥而不腻,透出淡淡的酒香。

我这等好吃之人,是绝不会放过学习机会的。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老百姓思想淳朴,面馆的老板娘把做焖肉面的全套流程毫无保留地教给了我。

焖肉面的精华都集中在那块焖肉上,焖肉要隔夜提前制作。根据小面馆老板娘的方法,我在家做过多次,有些体会,现公布于众。

上好五花肉氽水冷却后清洗干净,砂锅中垫好生姜片和葱段,整条五花肉盘在砂锅中,加冰糖、盐(要多一些)和少量酱油,最后加大量黄酒和少量水(不加也可以)至将肉刚好浸没其中。

大火烧开后,文火慢焖三小时。为防止烧干和香气溢出,老板娘用面糊将砂锅边沿封住,火开得很小,仅有一丝热气从砂锅盖上的小孔中飘出。烧好后的焖肉放入冰箱冷冻,第二天备用。

清汤下面,汤要多,火要旺,下好的面条(不能太烂)放入大碗中,加入吊好的汤料(关于吊汤见后),加入葱和蒜叶,最后切一块冰过的焖肉放在面条上即可食用(注意:冰过的焖肉食用前千万不要再次加热)。

现在面馆焖肉的制作方法简化了,直接将五花肉切块,加料后煮烂,味道比按我上述方法制作的焖肉要差很多。

《舌尖上的中国II》介绍的枫桥大肉面实际上是焖肉面的改进版,味道比不上原汁原味的苏州焖肉面。

面条起源于中国,已有四千多年食用历史。淮河以南以前以稻米为主食,没有面条。

靖康之乱后,宋朝迁都临安,开封的达官贵族将面条带到了江南,苏杭本地人也开始种植小麦,食用面条,并改进了面条的制作工艺和食用方式,将宽面改成细面,更加注重面汤和浇头(北方将两者结合称为卤)。

苏州人吃面尤其讲究面汤和浇头制作,每个百年老字号面馆的汤料制作方法是绝密的看家本领。

多年来,我吃了很多面馆的苏式汤面,汤料大同小异,基本没有按老法制作,鸡汤或骨头汤中加了些鸡精,只有几家爱面如命的老板开的面馆还沿用老底子方法制作汤料。

苏州人称汤料制作过程为“吊汤”,制作工艺与原先饭店制作高汤的步骤类似。

将老母鸡、鸭架(鸭肉可做浇头)、猪腔骨、鳝鱼骨头(鳝鱼肉可做浇头)、鲢鱼头、老笋根等放入汤锅内,加入生姜、香葱、黄酒和清水,大火煮开,慢火煮24小时以上。边煮边将油沫撇干净。

煮好后将所有固体材料全部滤掉,汤料清澈见底,味道鲜美无比吊汤时千万不要加盐、酱油和味精。

苏式汤面的浇头种类繁多,除上面介绍的焖肉外,鳝丝、猪肝、大肠、虾仁、蟹黄、熏鱼、大排、雪菜肉丝等多可作为浇头。焖肉、大肠、大排等需提前烧好,大多数浇头是吃客点好面后现炒的,味道很新鲜。

苏式面的吃法种类也很多,可将浇头直接盖在面上,也可以放在小碟子中,边吃面,边吃浇头,后一种吃法叫“过桥”。

摘录一段旧时苏州老面馆跑堂的吆喝声,来描述一下苏式面的吃法。

“哦哟,老面孔(老吃客),鳝丝焖肉双浇面一碗,宽汤(汤要多一点,紧汤是汤少一些)、重青(多放些蒜叶,免青是不放蒜叶)、重浇(浇头多一些)、过桥(浇头放在盘子里)、重油(猪油多放些),硬点(面不能煮得太烂)!”

苏州老吃客很多,陆文夫《美食家》中的男主角朱自冶是典型老吃客,吃是他们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情。

早上鸡叫便起床,去心仪的面馆吃头汤面(水开后下的第一碗面),头汤面清爽滑溜,口感好,没有面汤味。从老面馆跑堂的吆喝声中,我们看出苏式面的吃法种类繁多,可以让人眼花缭乱。

这还不算什么,重要的是苏式面的浇头还可根据时令季节而变化,有些面仅能在特定时节吃到。

现在正是吃三虾面的季节,三虾面仅能在端午节前后一个月内吃到,原因是河虾只在这个季节产籽(江南人称这一季节的河虾为籽虾)。

三虾面是苏州比较有特色的面条,之所以叫三虾面,是因为用虾籽、虾脑和虾仁制作浇头,食材可谓奢侈。

苏州裕兴记的三虾面最有名,如今,裕兴记在苏州、上海等地开了许多分店。

本月初我去苏州开会,特地一早从上海赶到苏州吃三虾面。早上六点从浦东出发,七点半便赶到苏州工业园区斜塘老街入口处的裕兴记分店,1987年请我吃焖肉面的老同学已经在门口等我,我们点了三虾面,味道的确不俗。

因要赶去开会,吃完面便匆匆离开。开会间歇,我给几个参会者吹嘘了一番三虾面的来历和味道,引起了他们的兴趣,晚上他们几人即出去寻找吃三虾面的面馆。

他们哪里知道,苏州面馆仅早上供应三虾面,而且是限量供应。失望之余,参会的小高给我发来微信:“东吴面馆门口广告说有三虾面供应,但已经关门。”

我当即回复,要吃三虾面,明天早上六点半跟我一起走。小高喜欢睡懒觉,下了很大的决心起大早去吃三虾面。第二天一早,我夫人开车带我和小高前往斜塘老街裕兴记,三人兴冲冲到店堂点三虾面,开票的阿姨说三虾面要七点半左右才供应。

问明原因,才知道我们去得太早,河虾刚买回来,几个老阿姨正在取虾籽和虾脑,剥虾仁。

时间还早,我们三人不妨去游玩斜塘老街。斜塘老街是近年新建的“古镇”,房屋街道都是仿明清建筑,与其他新建古镇不同,斜塘老街街面和房子用的材料(门窗、砖瓦、梁柱、石板等)均是从其他地方的古建筑中拆过来的,整个古镇有“新建如旧”的感觉。

我虽去过多次,但这次的感觉与往常不同。因时候还早,整个老街就我们仨人,空旷寂静,没有了往日的人声嘈杂。我在两位美女陪伴下,走在青石板铺成的街面上,看着沿街尚未开门的店铺,在石拱桥上观望运河两岸的枕河人家,倒是有点诗情画意了: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吃三虾面的意境来哉!走石街、过石桥、穿石弄,游完整个老街,天空中突然下起了蒙蒙细雨,又有了点“烟雨江南”的景致了,为今天的三虾面增添了额外的味道。

今日时间充裕,进入裕兴记店堂,我用心仔细观察了这家面馆。面馆是典型的江南粉墙黛瓦式两层楼建筑,二楼住人,一楼开店。

店面不大,仅放八张八仙桌,我们选了靠近后门临窗的桌子坐下,点了三碗三虾面和一笼汤包。

制作三虾面需十五分钟,我到后门门廊与正在剥虾仁、取虾籽和虾脑的几位老阿姨聊天,发现她们极认真地处理刚从市场上买来的河虾,两位阿姨用手指将虾肚皮下的虾籽刮到清水中,积累到一定的量后用纱布滤出虾籽,沥干备用;一位阿姨剥虾仁,一位阿姨取虾脑。

每只虾均活蹦鲜跳,如发现死虾立即扔在垃圾桶内。我又到后厨看了看,卫生搞得很干净,每碗面的浇头都由师傅现炒装盘。这样的食材处理方式令人产生一种信任感。

我们的面终于做好了,大堂经理亲自将面、浇头和虾籽酱油端到我们桌子上。苏式面以汤面为主,三虾面是拌面,碗底放了猪油,面上加了少许油炸过的葱末,香气扑鼻。

我教两位美女如何吃三虾面:

先倒入虾籽酱油,迅速拌面,拌到碗里没有一点汤汁;然后倒入一半三虾浇头,再将面搅拌一番,即可开吃。

吃面时,先吃面,再吃碗内浇头,并不时吃盘中的另一半浇头。

如此吃法,既尝到了带有虾鲜的面条,也可品尝三虾浇头的原汁原味。

今天的三虾面味道的确比昨天的好!除了有美女相伴,看过斜塘老街的风景外,大堂经理过来道出了原因。她说,知道我们特地从外地一早赶过来吃本店的三虾面,她特地请厨师认真炒浇头。

我一边吃面,一边与阿姨聊家常,两位美女吃得非常投入,直到吃完才开口讲话,都说今天的面真好吃,特别是小高,激动地对我说:“这是我今生吃到的最好吃的面”。我不管真假,看着她们吃着高兴,我也高兴。

另一种与时令季节有关的苏式面是秃黄油面,用纯的阳澄湖大闸蟹的蟹黄和蟹膏制作浇头,一碗面的浇头要取三只雄蟹的膏和三只雌蟹的黄,可见食材更加奢侈,价格也一定不菲。

等到菊黄蟹肥、阳澄湖大闸蟹上市时,我去苏州吃过后,再写这碗秃黄油面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