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老吉和加多宝这么多年的情仇恩怨,既是品牌之争,更是定位之争

 新传播研究中心 2019-06-10

1972 年,杰克 · 特劳特和艾尔 · 里斯提出“定位”理论,后来这一理论被誉为有史以来影响美国最大的商业观念。如今被认为是一个时代的营销秘诀,教会了企业如何让自己的品牌个性鲜明、独树一帜!其实在这个理论没有出现前,许多成功的企业也在有意无意地奉行这一原则。但在今天,如何念好“定位”这本真经也有众多问题需要思考。

成功可以复制吗?

许多人认为,定位的适用对象应该是创业者。其实不然。因为创业的成功往往充满了众多偶然性。有的的确是由于自觉(或潜意识)地应用定位理论形成了差异化生长,因有效填补了产品或服务空白而异军突起,但更多地是出于自身具备的业务特长、特殊的发展机遇,乃至不可复制的资源配置。所以在企业迈上一个新台阶或者说是进行所谓的“二次创业”时,定位反而更加重要。此时特别是要对创业成功的经验进行理性思考,坚持正确的(比如做自己最擅长的,服务属于自己的目标人群),充分考虑已经发生的变化(比如产品的局限性、资源环境的变化、竞争对手的反应等等),否则可能会招致危机和发展障碍。

这其中“产品延伸”陷阱就比较典型。比如很多厂家都希望通过母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助其新产品上市,这样不仅可以迅速引发目标客户的关注,而且一定程度上也会减少营销成本。但事实证明,此举往往会对品牌造成负面影响,因为品牌一般会与具体产品紧密联系,此时良好的知名度反而会成为认知壁垒。比如荣昌制药最早深入人心的产品是肛泰,但是后来再生产口服药品时品牌反而成了负担。

此外还有“人人满意”陷阱。企业的成功当初只是满足于对某一消费人群的服务,企业规模壮大后,不仅扩大了服务人群,而且希冀于让人人满意,比如派克笔曾向低端产品延伸,还意图人人满意,这其实就是定位走偏的开始和奢望。而奢侈品的成功恰恰是坚守只为某一人群服务,而他们始终在回避消费人群的扩大。

多元化还是专业化?

多元化还是专业化,就像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中那句著名的台词“To Be or Not to be”一样成为企业难以回避的难题。很多企业创业的路线基本是多元化(什么挣钱做什么,乱作)到专业化(做自己擅长的或自己只能做的),但成功后,出于发展的决心和股东的压迫而勉为其难地走向多元化尝试,但成功的案例并不多见。

虽然盛行一时的多元化、扩张生产线增加了品牌多元性,但却易使消费者模糊了原有的品牌印象。轻则左右互搏,重则导致品牌分裂。美国舒洁公司在纸业的定位就是一例。舒洁原本是以生产舒洁卫生纸起家的,后来将自己的品牌拓展到纸面巾、纸餐巾以及其他纸产品,以至于在数十亿美元的市场中,拥有了最大的市场占有率。然而,正是这些盲目延伸的品牌,使消费者失去了对其注意的焦点,最终让宝洁公司乘虚而入。难怪一位营销专家以美国人幽默方式发问:舒洁餐巾纸,舒洁卫生纸,到底哪个牌子是为鼻子而设计的呢?

追究企业出现重大问题的阶段往往是在其上市之后,面对巨额的资金以及不断要回报股东的业绩不得不走向多元化,其结果常常是进入自己不熟悉的领域而出现重大失误,最终牵连主业。当然,过分单一的产品架构也会令人担心,但开疆扩土的规则也是有例可循的。比如,杰克·韦尔奇就讲到,如果短期内不能成为行业的前三,就绝不能涉入其中。

没有定位行不行?

最近以来王老吉和加多宝反目成仇,既是品牌之争,同样是定位之争。

在差异化生存已经成为基本法则的今天,定位必不可少,但也不必过分神话。“定位”最核心的思想是区隔市场,聚焦经营,任何一个品牌(产品、服务或企业)都必须在目标受众的心目中占据特定位置,形成有利于竞争者的价值,并维护好自己的经营焦点。一个停留在人脑中的定位会在激烈的竞争中使自己脱颖而出,这就是品牌的魅力。

对于定位的思考,需要决策者清晰地回答几个问题:企业现阶段处于何种位置?拥有怎样的能力(包括财力,物力,人力以及它特有的企业文化等)?竞争对手是谁(对手的相应情况如何)?由此决定:企业该在何时、何地、何种方式、进入怎样的市场。同时,定位理论并非循规蹈矩,需要持续地修正。持续,指在一定时间段内的稳定性和正确性;修正,则强调为适应市场及消费环境,主动或被动做出一定的改变,以适应市场的发展。

怎样打通定位的任督二脉?

定位实际上是让品牌在消费者的心智中占据最有利的位置。因为营销中没有事实,只有认知。认知既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心智中既有的认知、观念会让人们有选择地接收信息;而顾客的认知逻辑与企业常常相反。虽然都认为质量更好的产品会胜出,但企业判断质量的标准是技术指标,而顾客则是以哪种产品会得到更多顾客的青睐为依据。因此定位从某种意义上是相互的,必须是品牌达成的自有认知和消费者认知的一致。当前国产奶粉的失地就是消费者信心的丧失,不牵涉质量问题。

在传达或形成定位认知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消费者只能接收有限且简单明了的信息。在超载的信息中,消费者会按照个人的经验、喜好、兴趣甚至情绪,选择接受哪些信息,记忆哪些信息。而且在各种媒体广告的狂轰滥炸下,关键在于集中力量将表达定位的核心信息清楚地打入消费者心中,突破人们痛恨复杂的心理屏障。因此,只能不断强化核心信息,而没有分心的道理。

最后,由于缺乏安全感,消费者会买跟别人一样的东西,介意过分的变化和不确定。所以,不要让消费者产生选择恐惧症,而是坚守消费者的品牌惯性。虽然一般认为新品牌会有新鲜感,较能引人注目,但消费者真能记住还是耳熟能详的东西。由于李宁斩断了消费者最为熟悉的内容,所以导致了认知断裂这是他品牌下滑的原因之一。也是企业品牌升级定位中特别要注意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