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活用助学策略,引导学生学语习文——以统编本教材课例为例

 昵称32901809 2019-06-10

摘 要: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是当下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教师的“教”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教是为了帮助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巧用情境串的策略,助词语学习;妙用提取信息策略,助语言积累;精用补充内容策略,助语言理解;善用读写策略,助语言表达。课堂上教师活用助学策略,学生学语习文的语文学习就会真实地发生。

关键词:助学策略 情境串 读写结合 学语习文

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是当下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如何改变课堂教得过重,学得轻描淡写的现状,让“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这是笔者近几年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思考的重点。笔者认为,落实以学为主的课堂,必须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即改“教学”为“助学”。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教师的“教”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教是为了帮助学。为此,笔者在教学中提出了以学为中心的“1+1”助学课堂教学主张(详见模式图)。如何助学,需要教师恰当的使用助学策略,下面以几个教学案例简要阐释。

活用助学策略,引导学生学语习文——以统编本教材课例为例

一、巧用情境串策略,助字词学习

字词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生活经验较少,学习能力较弱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学习中存在较大的困难。如果采用传统以教为主的方式教孩子们识字学词,课堂不但容易出现枯燥乏味的现象,而且也不会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事实上,传统识字、学词的教学方法在某种意义上把词语教学窄化了。传统的字词教学教师注重字词的读音和字形的教学,却忽略了字义和词义的教学。然而,词语教学的本意不只是学会词语本身,而是还应该承载着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一个词语从而掌握一类词语的方法与能力。这样的词语教学理念才是指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

如何避免走入词语教学的误区,笔者认为巧用情境串的策略,把所学词语融入其中,有助于学生学字、识词,达到学习与运用的双重效果。例如,在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课文《枫树上的喜鹊》一课中,第一自然段中“渡”是本文要求会认的生字,“渡口、渡船、摆渡”是要求会认的词语。显然这些词语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是很陌生的。如何让他们形象认识生字,学会生词呢?教师如果采用传统教的方式,教读几遍,学生可能会达到认识的效果,但学生学习效果不会好到哪里去。关于这一段的教学,一位老师采用了联系具体语境和学生生活经验创设情境串的助学策略帮助孩子们进行了学习,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具体策略如下:

首先,老师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含有这个“渡”字的词语,即“渡口”。然后,老师从口字出发,同学们知道关于“口”的词语吗?同学们说道“门口”“窗口”这样的答案,老师引导学生顺势思考“门口”“窗口”是用来干什么的呢?用来进进出出的,可以是人,也可以是风,到房间内或房间外。有了这个答案,老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渡口”。“渡口”也是用来进进出出的,只不过进来的是村庄或者是城市,出去的是河流或者是大海。作者的村口是一条河,在河边上有一个可以乘船出入的地方,同学们便知道了这个地方就是“渡口”。进而老师再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人们从渡口出去得划船,这条船就叫做“渡船”,划船的时候得用竹篙撑水使船前行,于是就有“撑着渡船”这样的动作。再进一步,撑渡船这种行为叫“摆渡”,撑渡船的人叫“摆渡人”。就是这样一连串的情境让同学们一口气理解了“渡口”“渡船”“摆渡”“摆渡人”以及“撑”这个动词。巧用情境串的识词策略,学生不仅学会了一组词语,而且也学会了关联识词的方法。

二、妙用提取信息策略,助语言积累

统编教材语文要素中有让学生读好长句子这样的具体要求,如何让低年级阅读能力不强的学生掌握读好长句子的方法,仅靠教师的范读是不够的,这需要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学习到读好长句子的方法,从而为提高朗读能力和积累语言打好基础。

如,统编本一年下册《端午粽》一课中有这样一个长句子“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这是一个长句子,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读好有些困难,教师必须采用助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内容分解,以便读好句子。我们可以采用提取信息的策略,首先抓关键词语“箬叶、糯米”提取信息;然后再提取词组“青青的箬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指导学生熟读这些词组;接着教师引导“粽子是用 ______ 包的 , 里面裹着 ______,中间 _______。”让学生用补充句式的方法进行句子练习。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按照从外到里的顺序来介绍粽子,使学生内化语言。

提取信息的助学策略是引导学生读好长句子、积累语言的好方法,同时也是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好策略。再如统编本教材《大禹治水》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中出现了比较多的词语,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难度较大。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利用提取信息的助学策略帮助学生学习语言。第一步提取词语信息“洪水泛滥、淹没田地、冲毁房屋、毒蛇猛兽”。第二步提取修饰性的短语“洪水经常泛滥、大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毒蛇猛兽到处伤害百姓和牲畜”。第三步引导学生补充句子,列举出人们生活痛苦的现状。第四部出示一幅图片,让学生利用课文的语言来讲述。综观这样的助学策略,改变了阅读教学讲课文内容的方法,让语文课堂,回归到了语文的本质——学语习文上来,同时通过这样的文本学习达成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能力。

三、精用补充内容策略,助语言理解

统编本教材的语言要素中提出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这往往是一篇文本教学的重点所在。这样的教学环节,不仅仅是让学生理解这一个含义深刻的句子意义这么简单,如果教师只关注到就理解句子本身的话就窄化了语文教学的内涵,弱化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的教学环节往往还承载着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教给学生学会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指向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教学中不能把教材中的语文要素简单的标签化、知识化,进行简单的传授。而是要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支架,促进学生言语经验的建构,实现语文要素转变为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提出了“1+1”的助学主张,即前一个“1”指教材中经典文本,后一个“1”指与前一个“1”密切相关的拓展内容。后一个“1”主要承担的是助学的任务,可以是一篇文本,也可以是一段文本,甚至也可以是经典的语句。这样的课堂建构,目的就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搭建支架,采用不同的助学策略,让语文要素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二年级统编教材《大禹治水》第三自然段写到:“禹离开家乡,一去就是十三年。这十三年里,他到处奔走,曾经三次路过自己家门口。可是他认为治水要紧,一次也没有走进家门看一看。”这一段文字显然是让学生体会到大禹治水的艰辛以及他治水的决心。如果我们按照常规去讲解,抓住十三年体会时间之长,三次过家门体会到大禹治水决心和他的心系百姓。我想学生的确通过老师的讲解了解了大禹的行为与精神,但这些教学行为仅仅指向的是内容,课堂往往会落入教内容的俗套中。语文学习内容要理解,但是仅仅学习内容,语文学习就会出问题。教师要善于运用助学策略,在学习语言的基础上,理解文本内容。学生自己通过语言文字读懂要比听教师讲解效果好的多。在处理这一段的教学时,教师运用“1+1”的助学策略,适当适时地引入文本《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说:“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婴儿的哭声,知道自己的孩子出生了。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去了;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长到 10 多岁了,跑过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好,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学生阅读了补充文本之后,大禹的精神自然就出现在了学生的头脑之中,无需教师的讲解。接下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学习:“禹离开家乡,一去就是十三年。这十三年里,他到处奔走,曾经三次路过自己家门口(第一次 :_______;第二次:_______;第三次:_______)。可是他认为治水要紧,一次也没有走进家门看一看。”学生通过教师补充教学资料的形式理解了大禹的精神,这样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不是教的,而是教师助力学生学习所得,这不是指向内容的教,而是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学。

四、善用读写策略,助语言表达

中高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应该指向表达,学生的语文表达一是书面表达,通常的表现形式就是习作;二是口头表达,通常的表现形式就是口语交际。无论是哪一种表达,都会是学生思维的外在表现。思维的混乱、无序在习作中表现为思路不清,条理不明,这是作文的大忌。就当前的语文教学来看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短板,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的阅读教学指向教文章内容,忽略了语言表达的教学,从而形成了习作教学的弱化现状,导致学生的语文素养不高。要想扭转这样的现状,必须到阅读教学中探寻解决路径,让阅读与表达有效结合,善用读写结合策略就是有效助力学生学习语言表达的有效途径。

统编本三年级教材《搭船的鸟》一文要落实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周围事物,并把观察所得写下来的语文要素。该单元是一个习作例文单元,如何把这样的语文要素落到实处,需要教师斟酌教学策略,如果采用传统教课文内容的方法恐怕无法完成其教学任务。在教学课文第二自然段时,教师渗透观察的方法。然而本段提供的例子充其量就是从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文章学完后与学生仔细观察的要求还相距甚远。这时如果让学生去观察事物进行习作,学生仍然会处在一种懵懂状态。此时,我们采用了引入原人教版语文教材《翠鸟》一文描写翠鸟外形的一段,进行助学。这一段文字堪称经典,不仅能让学生从中学到一定的观察顺序,还能够让学生学到写具体、写生动的方法。教学时,我们采用“1+1”的助学策略,学生从《搭船的鸟》一文学会从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又从补充文本中习得按顺序观察的方法。学生具备了这样的观察经验之后,接下来让学生试着观察鹦鹉,尝试让学生练习运用一定的顺序观察,并进行口头表达练习。最后再让学生读《翠鸟》原文体会课文运用比喻写作方法的好处,进而让学生进行仿写训练。学生在课堂上写道:这是一只漂亮的鹦鹉。头上蓝色的羽毛带有一点红色,好像羽冠。背上的羽毛是深蓝色的,那是它的大衣。腹部的羽毛是黄色的,那是它的衬衣。它有一双钩子似的爪子,还有一张圆勾似的嘴巴。

这样的助学策略,不仅让学生学会了观察的方法,而且还落实了语言表达;实现了学生思维从无序到有序的提升,语言表达从干瘪到具体生动的发展。读写结合的策略,不仅是学习语言文字,更指向了语用表达。读与写的有效结合,促使了学生的语言建构,让学生的习作在课堂上有了质的发展,有效地落实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从以上案例中 , 不难发现,语文课堂低效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指向内容的教为主,而忽略了引导学生语言文字的实践。教师选用恰当的助学策略,课堂只有从“教学”转到“助学”,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才能真正提升。

(山东省东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凯小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