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得一

 章江之邻 2019-06-10

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数舆无舆。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

译文:

以前那些处事能保持一致性的(会有什么结果呢):天保持了一致的道就可以获得清明,地保持了一致的道就可以得到安宁,心思想法可以保持一致就可以得到效验,谷物获得了与谷物成长一致的道就可以使谷粒获得盈满,万物获得了与其成长一致的道才得以生长,君王获得了天下一致认可的东西就可以获得天下人的忠贞。

(如果不能获得这种一致性)它们将会导致什么结果呢?天如果没有办法清明的话就恐怕会裂,地如果不能得到安宁就恐怕会发作,心思想法如果不能有效验的话就恐怕会停息,谷物如果不能盈满的话就恐怕会用完,万物如果不能得到生长就恐怕会消灭,君王如果没有什么值得尊崇东西的话就恐怕会跌倒。

(由于以上的缘由,)所以,贵的东西其根本还是贱的东西(再贵的东西都是来源于贱的东西),高是因为下作了它的基础。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君王才自称为“孤、寡、不谷”吗?这些叫法就是以贱作为他的根本吗?不是呀!(说它不是的)缘故就像这会导致非常多的车就跟没有车是一样的。谁也不会希望一块有光泽的美玉被当成一块丑陋的石头。

事物会如何发展变化是依据其特性所决定的道来进行的,但是道是很宽泛的,就像是一张网,网中每一根经线和纬线都是同一事物在不同条件下的发展变化方向,每一个结点都是这一特定的事物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存在的状态。所以虽然每一个特定的事物都是依据其本身的特性进行变化但是在不同的环境下可以有不同表现。比如说水流,天下水流所遵循的道都是一致的是避高趋下的,但是水流在地面上流动的时候其方向却是忽左忽右忽东忽西的,为什么?因为水流流到每一个地方都会根据这个地方的实际状况来改变自己的流向。当时的实际状况就是当时的环境,环境不能改变事物的道但是可以改变道作用于事物时的表现。所以,虽然水流的道是一致的,都是避高趋下的,但最后表现在大地上的却是一张水网。一张水网就比简单的一句避高趋下复杂多了,所以水情就会变得异常的复杂。

天都是按天运行的道在运行的,它运行的道从来都是一致的。但是为什么天会忽而下雨忽而天晴忽而刮风忽而风止呢?同一时间甲地在下雨而相隔不远的乙地却太阳高照呢?就是因为影响它的因素很多,在这么多因素的影响下如果天时而受这个因素的影响更重一些时而又受另外一个因素的影响更重一些就会导致天一会儿这样一会儿又那样,这就是风云变幻。如果在一段时间内某一个地方天的变化主要只受一种因素的影响而且坚持主要只受这一种因素影响,比如主要只受太阳的影响,那这段时间这个地方必然是艳阳高照万里无云的。如果一个地方的天长期都受而且只受太平洋季风的影响,那么根据太平洋季风的运动规律就可以很清楚这一片天空下会有什么气候,这就是“天得一以清”。清是清明是不混乱看不到其他的杂质。

前面讲“人法地,地法天”。所以在同一片天地内,天如果可以得一,那么地也是可以得一的。长期受而且只受太平洋季风影响下的大地就只能生长出这一气候条件下的动植物而不会有只能在其他气候条件下生长的动植物来打扰这片土地,这就是“地得一以宁”。宁是宁静是安定;

神是指神思,是人们的思维。人们的思维可以决定人们的行为的。如果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当事人的思维是混乱的,没有清晰而一致的思路,导致在行事的时候一会按这个思路执行一会儿又换一个思路执行这样的话其结果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特别是如果很多人一起做事,如果每一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在做事时候每一个人都按自己的想法去做,那么最后一定不会有预期的效果。没有预期的效果就是没有效验。相反,如果人们的思路清晰一致,人们在做事的时候就可以有条不紊齐心合力的把事做好,这样就很容易可以达到预期的效验。这就是“神得一以灵”。灵就是灵验的,有效验的意思。

谷是五谷。五谷的成长有它自己的道,上天在它成长的每一个环节中给出什么条件它就能长成什么样子,不管长成什么样子都是符合五谷的道在当时的条件下的发展变化。希望谷物长得好长的盈满就必须符合五谷的生长之道并满足按五谷的生长之道生长要达到谷物盈满的条件,希望谷物盈满的五谷其成长需要的条件与它获得的条件一致时长出来的谷物才会是盈满的。这就是“谷得一以盈”。盈是指盈满,也就是指谷物的颗粒饱满。

万物怎样才能生长呢?如果想要万物得以生长就必须在万物需要水的时候就给它水,需要阳光的时候就给它阳光,需要什么条件就满足它什么条件。万物顺道而生,怎么体现事物的发展是顺道的还是不顺道的?首先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顺道的,不符合事物发展变化之道的变化不会发生,只是事物的发展变化不是只有一种道而是有几种道,选择的道不同其最后的结果就不同。就好比人们走路,人们离开家来到大门口可以看到很多条路,不管走任何一条路都是顺路而走的,所不同的是每一条路能到达的目的地不一样,路上会遇到的情况也不一样。自己想要到达那里就要选什么样的路同时还要准备好要应对这一条路上需要应对的状况时所需要的条件。其次,顺的是什么道就看万物正在发生变化时它能获得的条件。所以在事物发生变化的时候事物能获得什么条件事物就能顺什么道发展。比如稻谷,一颗成熟的稻谷可以用来育苗也可以用来发酵酿酒。水加合适的温度稻谷就可以发芽,水加高温把稻谷煮熟了就可以发酵酿酒。是发芽还是酿酒只是在谷子正发生变化时获得的条件不一样而已。要让万物生就必须在万物正在发生变化的时候让他获得与生一致的条件。这就是“万物得一以生”。

所以什么是这里的“一”?一就是一致的、统一的、相同的、相符合的。“是故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中一就是指统一的想法统一的认识。有了统一的想法统一的认识才能够做到“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为什么?因为大家的思路是一样的。

贞是指忠诚的,坚定不移的。天下贞就是天下人可以坚定不移的信奉的一种思想,一种认识。按现在的说法天下贞就是树立一种天下人都会认同的精神,这就是国家认同和国家精神。国家认同和国家精神就要统一、一致,不能一个国家有一千万个人就有一千万个认识有一千万种精神,这样国家就不可能有凝聚力。“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就是君王要让天下百姓具有一致的认同才可以为天下百姓找到值得信奉的国家精神。这是国之所以为国的精神凝聚力,没有这个精神凝聚力国家可能随时都会跌倒。

综合以上所说,昔之得一者所得的一是指什么呢?可以这样去理解:如果一个人想要得到什么结果那么就应该选择与能得到这一结果相同的道,同时还要提供能得到这样的结果的道所需要的条件相一致的环境(条件)并且执行的人要有统一的于事物发展相一致的认识和行为,而且在选择了一种道之后就要前后一致,保持一致性。所以一的意思就是所提供的一切都是于想要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统一的一心一意的。

如果事物在发展的时候不能得一呢,其结果会怎样?其结果就是: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天将恐裂不是天真的要裂开,而是天变化无常有时狂风大雨有时冰雹有时大雪等等等等,就好像天裂了一会这样一会儿那样好象一个天裂开成好几个天一样;地将恐发是指地要发作,地震、火山、海啸等等等等都是地的发作,地上动植物乱生长,本来不应该出现在这个地方的动植物也出现了;神无以灵为什么会歇呢?一个人的想法总也得不到应验他还会有想下去的动力吗?把事情想的很完整但每一次的行动结果都验证他是错的他还不停下来吗?这就是“神无以灵将恐歇”。歇就是停下休息的意思;长出来的谷物如果不饱满那仅存的那些饱满的谷子很快就会吃完,吃完了不就没有了吗。所以说“谷无以盈将恐竭”。竭就是枯竭,是用完了没有了的意思;万物如果都不能生存时间长了就连物种都会消失,所以讲“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君王(国家)如果没有什么值得大家尊崇的让大家可以凝聚起来的精神力量,那么国家就很容易在现实的困难面前摔跤。这就是“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贵是动词,崇尚、重视的意思。高是指高的受人敬仰的。贵高就是值得让大家重视的、能让大家崇尚的受人敬仰的东西,这里指能让大家凝聚起来的国家精神国民信仰。蹶是跌倒的意思。

天是主宰者,地是追随者。“天得一以清,天无以清将恐裂”,“地得一以宁,地无以宁将恐发”既是在说天和地也是在说事物的主宰者和追随者,也就是管事的人和做事的人。管事的人如果意见不能统一,影响管事人的因素很多而且分不清主次,那么事情会如何发展人们是看不清的,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整个处理事务的团队恐怕就会分裂。做事的人如果没有一致的想法没有一致的指挥调度,那么整个做事的团队也可能会爆发,做什么事的都有。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这一句话的字面意思是非常的明显的,它的意思就是“贵的东西是以贱的东西为根本的,高的东西是以下的东西为基础的”。这句话看起来很好理解,贵的东西之所以贵是因为有贱的东西在衬托,因为贱才能衬托出贵,高的东西之所以高是因为下面有矮的东西垫着,所以高的东西才高。但是再往深层一想?贵的东西又是哪里来的呢?高的东西又是哪里来的呢?打个比方,有这样的两个人,他们都是用竹筒做水杯的手工艺人,一个做事比较马虎,什么材料什么工序都只做个大概就可以了。另一个人专心致志,每一个步骤都要求一致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那么最后他们两个人的产品谁的会更贵谁的会更便宜呢?肯定是那个做事一心一意的人做出的产品更贵,那个做事马马虎虎的人做出的产品要更便宜。为什么?因为那个做事一心一意的人在一心一意的做好每一件事,他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这一件事上而没有分心,这就是得一。但是他们的产品起点是一样的,都是从很便宜的竹子发展来的。所以“贵以贱为本”这句话是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解读的,贵的东西与贱的东西他们的本质是一样,他们都是从贱的东西发展起来的,只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贵的东西是在专心致志一心一意上下一心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这就是得一,而贱的东西在发展的时候没有做到这些,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本来没有贵贱之分的其本质是一样的东西经过发展就变得不一样了变得有贵贱了。“高以下为基”也是一样的道理,事物的发展都是从低向高处发展的,有些事情经过人们一心一意上下一致同心同德的发展所以它发展的很高很好而另外一些在发展的时候没有得一所以它发展不起来就成了别人的基础。所以得一有什么好处?得一既可以让你得到自己想要的(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又可以让你变得更贵更高(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那么君主平时自称为“孤、寡、不谷”是不是也是表示自己在本质上和那些贱的下的人是一样的呢?不是的。因为贱的东西下的东西很多,虽然本质上贵的东西和贱的东西是一样但是如果贵的东西就因为在本质上和那些贱的东西下的东西是一样的就愿意和贱的东西混在一起,那么这些贵的东西又怎么能把自己的贵显出来呢,要知道假如到处都是车子的情况下自己再赶一辆车子出来是没有办法把自己显示出来的,跟没有车子是一样。这就叫“数舆无舆”。所以君王不会因为自己在本质上跟这些贱的下的人是一样的就用“孤、寡、不谷”来自称。因为这些贱的下的人太多了,这样就显不出来自己的尊贵了,就好像一块有光泽的玉石不会希望被当成一块坚硬的石头一样虽然他们的本质是一样的。这就是“不欲碌()碌如玉珞(luò)珞如石”。碌是指玉石光洁圆润的样子。珞是指石头坚硬的样子。“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邪同耶。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不是以贱为本吗?不是呀!”。

为什么这里忽然要提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数舆无舆。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这么一句话呢?因为“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这句话在整个章节中形成了一个逻辑漏洞,而“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数舆无舆。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可以弥补这个漏洞。按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这句话的逻辑,贵的事物和贱的事物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在发展的过程中贵的事物发展的比较完善所以更贵一些,如此推导下来贵的事物和贱的事物除了在贵贱上有区别在其他的方面就没有区别了特别是在功能上是没有区别的,所以如果贵的事物在发展的时候要比贱的事物花费更加巨大的心力让人付出更多的话那么是不是让自己变得贵就显得没有必要了,如果花费巨大的心力变得贵是没有必要的那人们又何必要得一呢,什么事情马马虎虎就行了。“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数舆无舆。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就是在诉说一个道理:贵的就是贵的,贵的是不会愿意跟贱的混在一起的,贵的事物在任何时候都会显示出自己的高贵就好像一块玉石比石头高贵不会希望跟石头混在一起一样,不管它们的本质是不是一样,如此“得一”才有必要性。

综上,这一章究竟是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前面一章讲当人们遇到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有许多方法可以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候可以按道、德、仁、义、礼的顺序进行选择,这一章进一步的说明应该如何去选择并选择以后还要注意些什么。前面说过道是很宽泛的,影响事物发展变化的因素也是很多的,有时候面对同一件事情有很多处理方法都是合道的,那么这时候应该如何去进行选择呢?这时候的选择就需要与自己想要获得目标相一致,选择了与自己的目标相一致的方法还要保持在整个事件的处理过程中前后一致万众一心不能左右摇摆而且在处理事情的时候还要一心一意不得三心二意,这就是得一。所以,所谓的“得一”指的是什么?在做事的时候,1,管理团队能获得一致性有广泛的共识才能管理清晰,管理者在众多影响事物发展变化的因素中能始终把握住影响事物发展的主要因素才能思路清晰。“天得一以清”;2,执行团队能团结一致并完全一致领会并执行一致的政策才能使整个团队得到安宁。“地得一以宁”3,自己前后的想法一致,所有参与的人心思想法一致做事才能有效应,“神得一以灵”;4,选择的方法与自己希望获得的结果一致做事才能盈满,“谷得一以盈”;5,推而广之,万事万物都只有选择与其目标一致的道去发展才能得到与自己目标一致的发展。“万物得一以生”;6,做事一心一意才可以获得一致的认同。“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只要能做到以上的几个得一即使一件很平常的很普通的东西也可以发展成很珍贵很高端的东西,“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所以这一章实际上就是前一章关于如何选择做事的方法的继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