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理解“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的意义?

 国学新知堂 2021-06-30
老子在经文第四十五章中,讲到如下内容: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这段经文翻译过来的就是:最圆满的事物看上去好像有缺陷,但使用起来却永远不会陈旧或损坏 ;最大的充实看似空虚,但使用起来却拥有取用不尽的能量。最大的公道就好像蒙受着委屈;最善工巧的匠人动作迟缓好像笨拙;最具辩才的说客言语迟钝又似木讷。阴寒可以平息躁动,安静可以战胜炎热,所以,清静为万物的君主,天下的正道。
大成若缺,大盈若冲,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它们概括的其实是道的特性。老子认为“道”作为万物之母是客观存在的。但是“道”虽然客观实在,但不能被人们的感知觉官能经验到。道客观实在,所以它是有。是,有所以又是实。道不能感知经验,所以这是无。是无,所以又是虚。在老子看来,道是一个既是有也是无,既是实又是虚的复合体。


道是万物之母,所以道是万物中最大的事物,自然界没有比道更大的事物。但是,道却以无和虚的形式存在着。这就是“大象无形”的意义。道是万物之母,对万物有生养之功。所以,道是自然界最圆满,最充实的事物。但它却没有实在的形体,以无、以虚的形式存在。这就是“大成若缺”、“大盈若冲”意义。
老子讲:“道冲,而用之或不盈。”“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这些文字所表达的意义与“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所表达的意义是一致的。所以,我认为“大成若缺”,“大盈若冲”概括的是道的特性。

09.12-20国学大师钱文忠到温江区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授国学(李豫龙摄)

现在大家应该理解为什么老子会强调这样的概念?比如,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等等。是因为它们与老子无为的概念相合。“大巧若拙”,是说真正善于工巧的匠人,虽然身怀绝技,但不以善工巧者自居,他为人处世并不是时时处处都透露着精明和干练,相反的,他动作迟缓、反应迟钝,在人们看来就好像弱智和手脚笨拙一般。所以,大巧是无为之巧,是巧的为而不恃,功而不居。意思是说,虽然善于工巧,但不是刻意的向人们彰示自已的技艺,反而是刻意隐藏自己的技艺,就好像生怕被别人知道一样。善于工巧但不居于工巧,反而就于笨拙,即是善于工巧的无为,符合功而不居、为而不恃的定义。
“大辩若讷”,是说真正善辩的智者,在日常的言谈中丝毫不透露其能辩的信息,不带有任何能辩的痕迹。相反的,在別人眼里,他甚至更应该被归于不善言辞的那一类。他言语迟缓,口舌不敏,形容木讷。功于善辩,但不居于善辨,反居于木讷,这即是善辩的无为,善辩的功而不居,为而不恃。

在元宵道观的老子雕像广州
“大成若缺”,是说真正的圆满,却不居于圆满反居于损缺。所以真正圆满的事物看上去倒像是有不足的。昔者,释迦莫尼获得圆满成佛,就是在亡国位,亡富贵,亡安适的条件下发生的。大盈若冲,是说真正的盈满充实是无为的,即盈满的功而不居,为而不恃。真正的盈满,功于盈满,但不居于盈满。所以,真正充实盈满的,看上去像空虚无物一般。
“大直若曲”,是说真正的公道,倒像是蒙受着委屈。比如,老子概念中理想的圣人,他使万物秩序井然,天下太平,他功高盖世,但老百姓却对他一无所知,没有人为他歌功颂德,甚至没有人能知道他是谁。有德反不被视为有德,有功反不被视为有功,这显然是蒙受着委屈。但正是这一委屈才成就了天下得太平清静,从而实现进入大同的终极社会的目标。在《道德经》的经文中,老子贯以“上”、“广”、“大”的,都是在无为这个意义上使用的。比如上德、广德、大象、大白、大方、大器、大音等等。


所谓的无为,就是指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这个意义。道衣养万物而不为主,所以它于万物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反而以虚和无的形式卑微地存在着。不虚不实就不是道,所以老子讲,“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将信将疑,不笑不足以为道。”
所以,大成是无为之成,功而不居之成。不居于成反而居于虚,这就是“大成若缺”。大盈是无为之盈,不居于成,反而居于毁,这就是“大盈若冲”。无为是道的最高品质,也是最道的最根本法则。水无为,所以利万物而下流。圣人无为,所以功于万民而不居。


【主要参考书目】
《老子译注》 高亨
《老子》 李存山 注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