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身体各部气街的问题 【原文】凡候此者,下虚则厥,下盛则热;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故实者绝而正之,虚者引而起之。 请言气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腧;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取此者,用毫针,必先按而在久应于手,乃刺而予之。所治者,头痛眩仆腹痛中满暴胀,及有新积痛可移者,易已也;积不痛,难已也。 【译文】观察这十二经脉标本虚实的病变,凡本部阳虚的就会发生寒厥,凡本部阳盛的就会发生热厥,凡标部阴虚的就会发生眩晕,凡标部阴盛的就会发生热痛。所以实症就应泻除邪气以制止其发展;虚症就应导引正气而使之充实。 让我再谈谈气街。胸气有它所行的街道,腹气有它所行的街道,头气有它所行的街道,胫气有它所行的街道。气在头部的,其气终止于脑的百会穴;气在胸部的,其气终止于胸前两膺与背部肺腧穴;气在腹部的,其气终止于背部的脾腧穴与冲脉,以及肚脐左右动脉的肓腧、天枢等穴;气在胫部的,其气终止于气冲穴与承山穴及足踝上下处。取以上这些穴位针刺时,要用毫针,而且一定先要用手指按压较长时间,等到气至应手,才可施针予以补泻。这些穴位主治的病症,有头痛、眩仆、腹痛、中满、暴胀以及初起的积聚等症。疼痛部位可以移动的,容易治愈;如果积聚处不痛,则难以治愈。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身体各部气街的问题,气街者,气之径路也。血有血管,体汁也有水路,即十二经脉,气在全身游走,也有一定的通道。络绝则径通者,络脉之尽绝处,血气从此通出于皮肤肌腠也。夫十二经脉,只出于头气之街,胸气之街者,血气从下而上出于标也。经云:“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谿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是阳明之血气,又从冲脉而出于腹气之街,故与冲脉会于脐之左右动脉也。夫少阴阳明为血气之生始,少阴之血气,逆于脉气之街,则不能上行,而为头痛眩仆;阳明之血气,逆于腹气之街,则不能布散,而为腹痛中满。此因少阴阳明之气厥逆,故用毫针久按以候气,故所治者,头痛眩仆中满也。此盖假积以申明经络之营血出于气街,与卫气偕行,环转无端,或有因于气逆,或有因于血逆也。阳明为血气所生之腑,少阴乃先天精气之脏,故复从冲脉出于腹气之街、胫气之街,而充布于皮肤肌腠。 本篇《卫气》,主要论述的是脉内之营气出于气街,与卫气相将,昼行阳而夜行于阴的问题。夫营卫者,水谷之精微,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乃无形之气也。水谷之津液,化而为血以奉养全身,命曰营气,乃有形之血,行于经隧皮肤者,皆谓之营气。夫充肤热肉之血,有从冲脉而散于皮肤者,有从大络而出于脉外者,有随三焦出气之津液,化而为赤者,皆谓之营气。盖以血为营,血之气为营气也。本篇论行于脉中之营气,出于气街与卫气相将而行,故曰《卫气》。此乃阴阳相随,外内相贯,血气之生始出入,阴阳离合,头绪纷纭,学者当于全经内细心穷究,才能无疑惑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