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赏书三识——琢磨

 lj0279 2019-06-12

三琢磨,即第三眼精心审视,反复琢磨上乘之作比一般作品有哪些高超之处。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曾以“三百缣”的高价换得一本王羲之、王献之的《指归图》,朝夕研赏,喜不成寐,连同后来他迷上号称“银钩虿尾”的索靖书法,三天看一块索靖碑都已成为书坛佳话。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对于反复观赏的真谛也深有体会。他曾谈到欣赏李邕书法的经验:“余始得李邕书,不甚好之。然疑邕以书名,自必有深趣。及观之久,遂谓他书少及者。得之最晚,好之尤笃;警由结交,其始也难,则其合也必久。”可见,反复“琢磨”多么重要。欧阳修要不是反复琢磨,差一点和李邕失之交臂。琢磨,就是思想。古人云,思之思之,鬼神惊之。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思维方式,只有“琢磨”才能悟其妙谛。说得自然些,“琢磨”就是边看边思考。反复“琢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书写内容与书作形式的统一,即不同的文字内容是否能够以相应的章法和书体来表现,书作形式所表达的性情与书写内容的意境要求是否构成了完美和谐的统一体。譬如,从书体来讲,篆书显古朴,隶书显典雅,楷书显端庄,行书显清丽,草书抒情狂放。如果书写内容是庄严肃穆、恬淡平静的,一般应用端庄大方、凝重厚实、古拙老辣的篆、隶、楷书来书写。有位领导托我给他写“平和安详”四个字,嘱言装饰办公室。求字者老练持重,颇有城府,且工作、生活皆条分缕晰,干浄整洁。我揣摩其文境,厚重而平稳,书体一定要和主人性格、身份、地位、修养相谐,方能交相辉映,还要和时代、社会、机关等环境相协调,才能产生美感。经过再三考虑,认为此四字非正楷莫属,但又不能太刻板、太不羁;章式宜用斗方或横幅表现,方能写出味道。反复琢磨,不断试笔,终于写出了求者满意、书者欣慰、观者夸赞的横批。如果书写内容是愉悦心境、柔婉温情的,一般应用温润俊逸、清韵典雅的行书或隶书来书写。如果书写内容是豪迈高亢、激越弃放的,一般应用行草或草书来书写。如毛泽东同志词《沁园春・雪》,内容激昂高亢、气吞山河,只有用较大横幅的行草或草书才能将其肆意磅、豪迈万丈的气势和意境烘托出来,用其他的书体就难以展现这种激情和气势。用正楷书《赤壁怀古》和用狂草书《赤壁怀古》显然会有不同的效果。前者会显得拘谨平淡,无法使欣赏者产生共鸣。后者则会以奔放的线条、抑扬顿挫的笔法、疏密相间的布局来引起人们对古赤壁的怀念,穿空乱石,拍岸惊涛,一派雄伟壮观的古赤壁图尽显于书作之中形式美反映出了内容美。如果写几个没有内在联系的字,即使写得再好,人们也不会觉得这作品是成功的,因为它没有内容与形式的结合。

二是笔墨技巧的丰富变化,主要是指墨的浓、淡、干、枯、润在作品中的灵活运用。通过充分发挥墨的艺术效果来展现作品的内涵,可以使书法作品显得更有情趣。它是对笔法的重要补充,对章法也能起到调节作用。古今书法家对此有许多有益的经验积累,一般来说,浓墨出神,淡墨出彩干墨挺拔,枯墨老辣,润墨生韵。同一幅作品中,用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幅好的书法作品,用墨常常是燥润相间,浓淡相宜。唐代孙过庭《书谱》中所说的“带燥方润,将浓遂枯”,讲的就是这个艺术辩证关系。一幅作品中同时展现墨色五彩,一般书家很难做到。我对此进行了多年的摸索和实践,酸甜苦涩,寒来暑往,初步掌握了用笔、用墨、用纸与性情结合的技巧,达到了比较理想的境界,创作出了一些满意的作品。如草书斗方“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在墨色上算是比较突出的一幅。开始的“笼”字墨饱笔重,因为一字成一篇之准,一字定一幅之调,随着笔的运行,墨色浓而渐淡,浓中有因运腕自然出现的墨流不均呈现出来的笔画间的枯涩,至“形”和“内”字,线条中墨干出现枯笔,“挫”字润中带燥,如山瀑布挂,玉树临风,显出笔力的遒劲。通篇因墨色生彩,有论者称之:“构图奇美,有慑人心魂之感。”

三是书家艺术境界的突出展现,主要是指书家胸襟、气质、性情、品德、阅历、学识等修养在作品中的综合体现。或者说,书家要通过笔墨技巧,以书法线条轻重徐疾、抑扬顿挫的运动来表达其情感旋律,将性情融于书作中,用笔墨展现修养,以修养培育笔墨。欣赏者则可以通过这种笔掌黑线条富有节奏的韵律变化,感受到书家创作时的情感起伏和生命律动,识从而在思想情感上与其产生共鸣。实际上,这就是说书法作品是笔墨对生命力的传达,饱含着生命情感意味,欣赏者如果捕捉不到它,那么对书法艺术的内蕴也就无从领会,无从咀嚼。面对一幅精妙的书法作品,只能从字面内容,或者工整与否、漂亮与否这样一般表象去评判,这种浮光掠影的肤浅见解,其实际意义不大,因为没有把握住书法艺术的精髓,没有理解书法艺术最本质的特征。如颜真卿以血泪凝成的《祭侄文稿》,将超人的笔墨技巧与家仇国恨的悲愤心情糅合在一起,运笔纵情豪放,节奏深沉顿抑,犹如一首如泣如诉、凝重沉郁的悲哀交响曲,其沉痛悲愤之情跃然纸上,这是其他作品所无法展现的,也是现时今人所无法超越的。书品即人品。因此说,欣赏一幅作品,最好能从这幅作品中看出书家的胸怀、气度、学识、修养和书法造诣来。“琢磨”是对书法作品的鉴赏与评判,是对书法作品艺术美学价值的进一步领悟与审视,是书法鉴赏中一个细致而又非常重要的环节以上“三眼”大体可对应书法作品的形美、神美、情美。佳作的与众不同处,主要表现在于作品的神和情上。只有形而没有神和情的作品充其量只能当做次品来对待,形、神、情三美俱佳才能称得起上乘之作。

一观、二品、三琢磨,是针对一次具体的赏鉴过程而言的,而书法欣赏者审评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在于平时有意识地学习积累。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干剑而后识器。”只有多进行审美实践,并在实践的过程中自觉主动地比较鉴别,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一次,我到一个四星级宾馆吃宴请,宴会厅硬件装饰很上档次,然而,缺少的是文化品位。好在厅之正中墙壁上挂着一幅名人书法,据说此帧书作还是宾馆经营者花高价从北京买来的。同去的朋友问我此作水平如何,我很干脆地回答:“书法垃圾。”何故?很简单,该宾馆业主无书法鉴赏能力,让人家给蒙了。书法鉴赏既然是一种再创造,那就需要鉴赏者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如相关知识,生活阅历和鉴赏活动经验,这样才能独具慧眼,发现书法作品美之所在,给予正确理解和评价。所以,马克思说:如果你要欣赏艺术,那么,你应该是一个在艺术上有教养的人。你要欣赏音乐,你就要长出“音乐耳朵”。一个毫无音乐感觉的人,听什么样的音乐都是声响对耳膜撞击的物理现象,引不起心灵共鸣更不会有心灵的震颤。书法鉴赏者不必是书法家,但必须是具备相当水平的艺术修养的人。学养越高,欣赏能力会越强。苏轼说:“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这句话应当作为书法品评者的座右铭。

受美学原理中所说的主客关系的制约,即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书法欣赏的天地宽广阔大,欣赏者可以自由驰骋,即所谓“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籍者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因此,在书法鉴赏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见解不同是常有的事。有的人喜爱阳刚雄强,有的人喜爱阴柔妍媚,风格上各有所好本无可厚非,但如果仅仅以自己的喜好作为品评书法作品的标准,“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就难免失之偏颇了。在书法史上,米芾贬责颜、柳书法为“后世丑怪恶之祖”,包世臣的“尊碑抑唐”,贬低唐人书法的伟大成就,都被认为是极不公正的。书法家个性有别、书体不同、时代变迁、南北地域差异都可能形成不同的书法艺术风格。“风樯阵马,沉着痛快”是美,“美人婵娟,不胜罗绮”也是美;关西大汉执铜板铁琶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美,江南二八娇女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也是美。大千世界,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在书法鉴赏中,切忌一叶障目,以门户之见作为标准,以个人喜好作为标准,应该以书法艺术的美学规律为依据,客观公正地去判断一件作品功力的深浅和境界的高低。正像高尔基说的:对待艺术作品的态度,不能用喜欢不喜欢,喜欢不喜欢只能用来说食物。千万不能用自己的所谓喜好来掩盖自己的审美水平。

2006年秋天,我在中国石油大学搞讲座,主题是“赏书三识”。我对演讲是标准的“老外”,但所讲的内容却吸引了众多听众。几日后,一位企业家拉我帮他鉴别收藏的字画,哎哟!去掉赝品、次品、书法垃圾,所剩无几。这位企业家恍然大悟,说:我根本不懂,这些年人家怎么说我就怎么买,损失20多万元。时下书法界普遍存有一股浮躁之风,虽然识书法活动红红火火,但学写字的急于成名成家,舍不得下苦功夫;买字的似懂非懂,拿过作品只粗略看一眼章法布局,第二眼都达不到,更别说斟酌作品里蕴含的情感;卖字的书法知识甚少,蒙人骗人,比比皆是。往往是一看作品里粗的细的笔画、白的黑的布局、大的小的汉字有那么一片就喊OK,然后报刊电视一炒作、宣传资料发一地,加上那写字的自我吹捧一番,某某“大家”就“隆重”推出了,让人难辦真伪。书展比赛在当今书法活动中可谓此起彼伏,你方唱罢我登场,尽管都有所谓的评选规则,评委们“重量”级别足够,但在大量作品面前,以每次展评收一万件计,入选不过三二百件,淘汰出局的多达九千七八百件,他们能过目的也就是形式、笔墨,至于作品再深处的性情、气韵、笔质等,哪有那么多时间去揣摩,再加上不可否认的各种因素的诱惑、各自师承不同亲疏有序,所以,大奖的获得者往往并非名副其实,有的甚至是囚于斗室,半年挥霍几刀宣纸、临摹一幅作品“成功”的,一旦到社会上应用的时候就捉襟见肘露出破绽来了。我认识一个国家级大赛金奖得主,几个人同去参加活动,之余手痒,纷纷展纸挥毫,別人都完成了,偏偏他竟一幅也没能完成,因为写到后来就没了章法布局,自然是失败。“大家”的名号不可轻信,“大作”的真伪还得靠真功夫辨別。社会上的这些现象其实不足畏,书法市场依然方兴未艾,只需“借我一双慧眼”,做个明智的鉴宝人,才能把这纷扰世界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如果做买家,不图虚名,不慕所谓名家、大作。其一,先要看看书写内容是否有针对性。我们坚信,即使是无名氏的“小米”,也比所谓大家的“谷糠”强。其二,再看看章法布局是否与欣赏使用场合相吻合。其三看看笔质、墨色、气韵是否讲究。只有这样,才物有所值、赏心悦目不后悔。当然,除了这些基本的专业知识,还需要一定的文学修养水平、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否则木头眼镜看不透,错把粪土当黄金。

总之,只有在更广泛地普及了书法欣赏的宣传和教育,使更多的人学会欣赏书法,从书法中领略到我们民族的艺术之美,让书法不再神秘化和高深莫测,书法艺术才能迎来真正繁荣的那一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