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阳主筋释疑

 369蓝田书院 2019-06-13

太阳主筋释疑

李怡廷△,武  平*,廖晨希

(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四川成都610075)

《灵枢·经脉》明确提出足太阳经“是主筋所生病”,审视《内经》中有关“筋”的描述,特别是针对“太阳主筋”和“肝主筋”的相关理论论述,探讨“太阳主筋所生病”的临床应用。

1  太阳主筋所生病

《灵枢·经脉》记载膀胱足太阳之脉“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囟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腘、腨、脚皆痛,小指不用”,这是对“太阳主筋所生病”最早的记载。

1.1  经脉与经筋

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部分,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具有运行气血、营养周身、协调阴阳的作用。其中又以十二经脉尤为重要,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十二经筋则是十二经脉的经筋体系,主要功能是约束骨骼、司关节屈伸。经脉与经筋相伴循行,生理上相互依存,病理上相互影响。具体而言,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筋肉骨节皆受十二经脉之血气濡养,经筋以其“结、聚、散、络”之特性,维系脏腑与经络,经筋受邪可累及经脉而引起脏腑疾患[1]。

关于“太阳主筋所生病”,张介宾认为与其经筋分布循行有关,“周身筋脉唯足太阳为多为巨。其下者结于踵,结于腨,结于腘,结于臀;其上者,挟腰脊,络肩项,上头为目上冈,下结于

。故凡为挛、为弛、为反张戴阳之类,皆足太阳之水亏,而主筋所生病者”。 这与足太阳经经筋循行“结于外踝……上结膝……结于踵……结于腘……结于腨外……结于臀……结于舌本……结于枕骨……结于鼻……结于

……结于肩髃……结于完骨……”密切相关。

因此,“太阳主筋所生病”作为足太阳经脉的主治病候,与其经筋分布有关,即“太阳主筋”与经筋有区别也有相关。

1.2  经筋与卫阳

《灵枢经校释》记载经筋分布范围为“起于四肢末端的爪甲,结于关节,上于颈项,终于头面,而不与内脏相联”“位于人体表浅筋肉间”;而《素问·痹论》记载卫气分布范围是“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又“阳受气于四末”,可见卫气输布范围与经筋分布范围极为相似。《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王冰注:“阳气者,内化精微,养于神气,外为柔软,以固于筋”,认为经筋禀受卫阳的柔养与固摄,且卫气从四末阴阳数筋并发、向心速行,布散阳气,柔则养筋[2],因此经筋与卫阳关系密切。

综上可知,足太阳经脉、卫阳、经筋三者之间有着密切关联。“太阳主筋所生病”应有下列含义:一为其经筋所过之处结点附近,即肌肉、肌腱、筋膜等组织的血脉阻滞不通,或失于濡养所致关节痛、转筋、抽搐等病;第二,卫阳是否充盛直接关系到经筋的刚柔强健,卫阳盛则温煦经筋,卫阳不足即可发生筋所生病,即阳气不温、寒则反折筋急的病症;第三,卫气在人之体表,与经脉脏腑为里为内相对,筋肉皆属外属表,故广义上来讲,筋所生病其实代指了属外属表的病症。

2  “肝主筋”与“太阳主筋”

“肝主筋”和“太阳主筋”是《内经》中关于筋的两个看似截然不同的表述,其实二者并不矛盾。“肝主筋”重在藏象,“太阳主筋”重在经脉。

2.1  “肝主筋”与肝藏血

肝主筋所生病,主要与肝藏血的功能有关,具体体现在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方面。在《素问·五脏生成》有“肝之合筋也”,《灵枢·九针论》中的“肝主筋”和《素问·痿论》的“肝主身之筋膜”,皆说明肝在体合筋,筋脉需要肝血的濡养。同样在《素问·上古天真论》有“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肝血不充则筋脉失养。《素问·经脉别论》更指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表明肝经阴血充盛才能养筋,筋得肝血所养,才能运动灵活。可见,“肝主筋”与肝藏血关系密切。

2.2  “太阳主筋”与卫阳

《类经·经络类》记载:“卫气始于足太阳,而复会于太阳,故太阳主外”“卫气者……其气自膀胱与肾,由下而出,故卫气出于下焦”,即卫气始发于足太阳,足太阳经脉禀受出自下焦的卫气,因此是十二经脉中卫阳最盛者。张志聪在《灵枢集注·卷二》也指出“太阳之气,生于膀胱水中,而为诸阳主气。阳气者,柔则养筋,故主筋所生之病”。可见“太阳主筋”和卫阳密切相关。另外,从经筋分布范围来看,“肝主筋”与经筋分布范围有一定联系。如肝经经筋“起于大指之上,上结于内踝之前,上循胫,结内辅骨之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故病在足大指、内踝、内辅、阴股或阴器。与肝经经筋在下肢内侧不同,足太阳经经筋在下肢是循行于背面(从腘窝上至臀,下至踝)。因此,“肝主筋”与在肝经经筋循行上出现的病症或肝藏血功能失调阴血不足有关;而“太阳主筋”与足太阳经经筋循行上出现的病症或卫阳不布有关。

3  “太阳主筋所生病”的临床应用

3.1  从经筋分布范围,探讨“太阳主筋所生病”

足太阳经经筋所过之处、结点附近所出现的筋病,可考虑在经筋循行分布范围内选取穴位或以经筋疗法进行治疗。如腰背肌筋膜炎就与经筋分布范围有关。腰背肌筋膜炎是因寒湿、慢性劳损而使腰背部肌筋膜及肌组织产生的非特异性炎性反应,由于寒湿多客于足太阳膀胱经或督脉,所以与“太阳主筋所生病”有关。背俞穴为脏腑之气转输流注于腰背部的腧穴,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条侧线上,所以背俞穴滞针提拉法[3]对腰背肌筋膜炎有明显疗效。针刺背俞穴使紧张的肌筋膜松弛,疏通腰背部经络,于肌肉筋膜之间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此外,背俞穴还调动阳气以温煦经筋,故尤适用于风寒束表、经筋拘急疼痛者。现代经筋疗法[4]治疗腰背肌筋膜炎,以三阳经为三步疗法,第一步便是足太阳经筋疗法:顺着足太阳经筋线从足到头方向进行全线按、揉、点、推、弹拨等松筋理筋,使足太阳经筋全线松解为佳。

3.2  从太阳主一身阳气,探讨“太阳主筋所生病”

太阳主一身阳气,所以温通阳气对经筋病的治疗尤为重要。经筋病的治疗“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燔针加快病变局部的气血运行,温通阳气,舒筋缓急。《素问·血气形志》记载:“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熨即药物热熨,利用其温热作用温通筋脉;引即导引,摇动筋骨支节以缓节柔筋。《景岳全书·卷十一》也有“以灸治者,当随其急处而灸之,盖经脉既虚,须借艾火之温以行其气,气行则血行,故筋可舒而歪可正也”,即卫阳不足,可借艾火以温阳气、舒缓经筋。足太阳膀胱经经筋病症属风寒湿者,临床采用热敏灸治疗[5],在患者颈背腰臀两侧及双下肢后缘于太阳经经筋分布部位上施灸,寻找敏感点和循经感传,艾灸敏化点可气至病所、散寒除湿。卒中痉挛性肩痛临床采用温针经筋刺法治疗[6],温针使温煦作用更易到达筋结节点,改善局部气血运行,作用更直接持久。上述病症与太阳主一身阳气,以及阳气与经筋的关系有关,所以临床可依据“太阳主筋所生病”进行治疗。

3.3  从太阳卫气最盛与经筋的关系,探讨“太阳主筋所生病”

《灵枢·营卫生会》记载:“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张介宾解释:“太阳,足太阳也。内言营气,外言卫气”,说明太阳主筋所生病,即指属外属表的含义。临床采用浅刺针法[7]作用于浅筋膜层,是卫气循行、留存的部位,从而发挥其抵御外邪的作用。同时,卫气还是针刺“得气”的基础,正是浅刺的刺激作用激发人体的卫气,使卫气至病所,驱邪外出。另外,浮针疗法[8]是将针体沿浅筋膜层行进,不深入肌肉层,只在皮下的刺法,临床常用于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9]和颈肩肌筋膜综合征[10],针入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刺中激痛点,并在病变周围进行扫散等手法,可有效改善激痛点对周围组织造成的阻塞挛急状态。

4  小结

“太阳主筋所生病”主要指膀胱经经筋循行之处或卫阳不足、寒湿阻滞太阳筋脉之病症,这与肝主筋从生理上解释肝血调控筋力有不同;在临床应用中,可以根据经筋分布范围、卫阳与经筋的关系等,选取与之相关的腧穴和针刺方法进行治疗,充分体现了“太阳主筋所生病”的临床意义。(选自《中国针灸》杂志2019年第6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