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老店,是如何炼成的——拨开迷雾读大唐”之创始团队(40)如果说李密是一部跌宕起伏戏剧的主角,王世充则有着力尽而亡的无奈人生。 首先,我们还是来看看他的简历。 王世充本不姓王,祖上姓支,是西域人,因此算是汉化的胡人。史书称其‘豺声卷发’,嗓音不好听还顶个自来卷,颜值不怎么高啊。 中国历史上三次大分裂,春秋战国算一次;汉末到隋朝之间:三国两晋南北朝是第二次。胡汉融合,是当时常态。不但有胡人汉化,也有汉人胡化,北朝的齐高祖高欢,即是鲜卑化的汉人。 到王世充的父亲王收,已在隋朝做到州长史、正五品官,相当于市秘书长、正厅级干部。所以王世充的履历表里,‘家庭出身’这一栏应该填‘干部’。 干部家庭出身的王世充,自小有两个爱好:一是读书、二是算命。 读书这个好理解。虽然那时候科举制还不普及,但多读点书,做官的路子总是宽一点。王世充应该说书读得不错,尽管没有李密名气那么大,搞得当朝宰相都来套近乎,但也算个文化人,史称其‘颇窥书传。’而且他和李密一样,‘尤好兵法。’看来爱读兵书的年轻人,还真是要多加留意啊。 爱算命这个事对现代人就有点莫名其妙了。不过在古代那也不是个事。古人嘛,语文是强项、数学知道一点,物理化学基本就属于文盲。但探究世界、预测未来的兴趣古今皆然,所以算卦占卜这一类的活动长盛不衰。王世充据说是这方面特长生,‘通龟策推步’。龟策是烧灼龟甲、排列草棍推断吉凶,究竟怎么个搞法神思君也没见过,不好说;推步主要指推算天象历法,这个要用到数学。天文台的官员靠这个吃饭,推算个节气、预测个日食什么的。有人免不了把这一套拿来推断个人命运,现在十二星座不是还很流行嘛。王世充就是这方面的高手。 语文、数学都不错的王世充,能有个什么样的前程呢?这里面涉及一个共性问题,值得专门拿出来说道说道。 这个共性问题,就是官员的选拔。或者换个说法:一名官员是如何养成的? 中国之大,事这么多。皇上一个人,不管多大本事,都是管不过来的,总要有个官员队伍。那么问题来了,官从哪里来? 大体说,秦之前做官主要靠血统、之后主要靠选举。前面那个简单,不用挑也不用拣,你爹干啥你就干啥。别的不用想,想也没用,谁叫你命不好?不过简单倒是简单了,不合理也是很明显的:万一儿子不争气呢?所以上下意见很大、不得不改。 靠选举大家别误会了,不是群众投票、民主选举,古人没有这一套,而是指的推选举荐。具体说,是三种选官制度:一种叫察举制,就是达官贵人、社会名流推荐,然后官府聘用;另一种叫九品中正制,就是中央和各省设个叫‘中正’的官,他的主要业务一是研究家谱、或者不如说官谱:某某原籍何处,祖上做过何等官、夫人那边有无大官,等等;二是评定等级:对谱上人物按品格、行为、能力进行评定,从上上到下下分成九个等级,朝廷依照品级依次授官。相信大家都看出来了,这里面血统制成分仍然很浓。首先你家里要有人做官、最好是大官,要不然能不能上谱都成问题;其次品格能力这些东西本身比较虚,不好准确评判,容易引起争议。搞得不好别人就说你有私心,吃力不讨好。所以久而久之,就变成纯凭门第高下做官,叫作‘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第三种,就是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科举制了:拿出一定数量的官位来,大家凭考试竞争上岗。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描绘的就是科举制下读书人的美好未来。 不过大家可不要被这美好景象给蒙蔽了。是不是有了科举制,其他选官渠道就作废了呢?不是的。察举制、乃至荫袭制(血统制的一个变种,大官儿子可以做小官)从来没有消失。 《资本论》的中译者、原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在《官僚政治研究》中,把这个事说得很清楚:皇上和官僚体系需要各方势力来支撑场面,不可能纯用考试制度。上级要施行统治,没有用人的特殊权力,没有任意拔擢人的特殊权力,就根本无法取得下属的拥戴。任何人走上仕途,如全凭考试,他们就不会对上峰表示特殊恩遇。所以,任一施行科举制的王朝,都必得为皇上保留钦点的提拔方式,必得为其他大官僚保留察举、荫补一类的用人方式,甚至还会为富人提供捐纳(明码标价、捐钱做官)的做官渠道。 出身和关系,是历朝官场不变的法则。 那么,厅官之子的王世充,该要怎样才有个好的前途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