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议手汗辨证论治(附治疗手汗特效小方药)

 中医药方便 2019-06-15

第 1119 期

作者 / 洪睦铿  赖瑜琪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编辑 / 段瑞 ⊙ 校对 / 赵馨

手汗是指手部自主性出汗增多,多伴有头面部、腋窝和足底部的多汗,夏季症状较重,冬季相对较轻。手汗的发病病因未完全明确,多认为是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导致。在治疗上,多采用直流电及电离子透入疗法、局部外用药物治疗、口服药物治疗、肉毒素注射、CT引导下经皮穿刺胸交感链阻滞、胸腔镜下交感神经钛夹钳夹术及胸腔镜下行交感神经切断术等。其中内科治疗效果易反复,而外科治疗容易出现躯体其他部位代偿性排汗增加。虽然中医对于手汗没有单独以其命名的病种,但对于手汗的观察与记录由来已久,在《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就已经提到“手足濈然汗出”。通过结合临床与查阅相关古籍经典,笔者将临床上常见的手汗症主要从脾胃、心等脏腑以及湿邪等来辨证论治。

1 手汗与脾胃关系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中列有两条条文,“阳明病,若中寒者……手足濈然汗出……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阳明病,脉迟……手足濈然汗出,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此两条条文揭示手汗与中焦脾胃关系密切,胃中实热、燥屎內结或脾胃虚寒都可出现手汗症状。故此处笔者从脾胃之虚实论治手汗。

1.1 阳明热盛从经络而言,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足阳明胃经火盛可迫汗外出。从脾胃的生理角度而言,《素问·太阴阳明别论》云“四肢皆禀气于胃”,四肢禀受于脾胃化生的水谷之气,所以肌肉实、筋骨强、脉道滑,四肢与脾胃息息相关。故胃火炽盛,热淫于内,热迫腠理开泄,迫津液外泄而为汗,又四肢禀气于胃,火热灼迫,手之津液外泄,故可为手汗。此类手汗多可运用伤寒六经辨证的阳明病的相关理论来辨证施治。患者在手足汗濈然汗出同时,可伴有口干烦热、身体疼重、肌肤灼热、舌苔黄燥、脉实等症状,应清泻里热,可用白虎汤加减治疗。若有热盛而气阴两伤,可用白虎加人参汤;若内有燥屎內结为阳明腑实证,可用承气汤类攻下热结。

1.2 脾胃虚寒:《素问·太阴阳明别论》云:“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之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脾胃虚寒,中焦气化失常,胃不能受纳与腐熟水谷,同时脾失运化,不能为胃输布精微,所以气血生化乏源,脉道失充。手既失胃气之禀受,又无血脉之充养,同时中气虚寒,水湿不化,水道不利而外溢于四肢。所以此类手汗常手足湿冷甚至冷汗淋漓,可伴有纳呆食少、喜暖恶寒、便溏、舌淡苔白润、脉沉等症状。在治疗上应温中补气,健运脾胃,常以理中汤加减。

1.3 饮食积滞: 《金匮要略》曰“趺阳脉浮而滑,滑者谷气实,浮者汗自出”,《素问·经脉别论》云“饮食饱甚,汗出于胃”。饮食失节,超出胃肠之受纳,导致中焦脾胃谷气壅实。所以,一方面脾气升清太过累于心而汗出,另一方面,气有余便是火,谷气郁而化火,迫津外出为汗。唐容川在《血证论》说:“手足濈濈汗出者,以胃中或有瘀血食积,四肢为中州之应,火热中结,故应手足汗出也,宜玉烛散加厚朴、枳壳以攻之,结去而汗自止也。”此类手汗常见于小儿,小儿手心热有汗出,常手心温度热于手背,伴有饮食积滞的症状。治疗应当健脾开胃,消积化滞,临床常用保和丸加减,旨在化食积,通腑气。

2 手汗与心的关系

《素问·宣明五气篇》云:“五脏化液,心为汗。”血汗同源,而心主血脉,故汗与心关系密切,所以又言汗为心之液。手汗与心关系密切,从经络循行而言,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沿手臂循行,并且经过手掌。另外《灵枢·经脉》云,“手厥阴心包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入掌中……”,故手厥阴心包经穿行掌心。这两条经脉证明心与手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故心有病变,可循经于手发生症状。另一方面,《素问·经脉别论》云“惊而夺精,汗出于心”,外界的刺激可导致心神异常,甚至无所依附,心失所主,心液外泄,同时也说明由心导致的手汗常伴随情志的异常。

2.1 阴血不足,心神失养:血为气之母,阴血不足,气无所依,气失固摄,心液循经外出,化而为汗。此类患者除了手汗外,平素忧虑多思、郁郁寡欢,可伴失眠多梦、怔忡健忘、脉细数等阴血不足、心神失养等症状。多见于更年期的妇女与一些有精神疾患或者思想压力较大的妇女同志。在治疗上以养血安神为主,可用天王补心丹、柏子养心丸或者酸枣仁汤等方。若是体质虚弱、心脾两虚,而以血虚为主,可用归脾汤加减。此外伴有情志方面的异常症状,可在上方的基础上加入甘麦大枣汤或依《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篇的百合病,运用百合类方论治,以求在养血安神的同时调节此类患者的情绪,标本同治。

2.2 营卫失调:《素问·营卫生会》云,“人受气于谷……营在脉中,卫在脉外”,“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营卫之气要在体内正常循行,必须脉道通畅,气血滑利,而心主血脉,所以心的生理功能决定了营卫二气的状况,故将营卫失调归为心论治。

《难经》云:“损其心者,调其营卫。”在《伤寒论·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记载:“病常自汗出者……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令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桂枝汤为《伤寒论》群方之冠,善调和营卫,故桂枝汤及其化裁而成的方常作为汗证常用方。若是营卫不和,平素易自汗出,可选用桂枝汤加减;若营卫不和,心肾不交,卫表不固,平素体虚易汗出,精神紧张汗出更甚,可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若心阳不振,阳气不能内守,可用桂枝甘草汤,辛甘化阳,温养心脉;若营血虚弱,寒凝经脉,血行不利,其人手足厥寒,手心潮湿寒冷,可用当归四逆汤,即为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当归、通草、细辛而成;若心之气阴两伤,心动悸脉结代,可用炙甘草汤加减。

3 手汗与湿热关系

《素问·痹论》云:“其多汗而濡者,其逢其湿甚也。”清·张璐《张氏医通》曰:“手足汗,脾胃湿热,傍达于四肢,则手足多汗。”清·何梦瑶《医碥》曰:“手足汗,别处无汗,脾胃之热达于四肢也。脾胃主肌肉、四肢,热达于肌肉则体汗,若达于四肢则手足汗耳。”湿性黏腻,易阻碍气机,致气化失常;脾为太阴湿土,喜燥恶湿,故湿邪最易侵犯脾土。脾为湿困,气化不利,升降失司,津液不能输布全身,水湿泛溢于肌表,营卫失和,汗出不畅。所以此类手汗病势缓和,迁延不愈,与湿邪致病特点相似。而湿邪阻滞气机可郁而化热,使得患者亦可有湿热内蕴的症状。

湿邪困于肌表,腠理开阖失司,汗出异常,可出现手汗。此类手汗可见手足汗出,可伴有骨节疼痛烦重、身肿、汗出口渴,多发于潮湿炎热的季节与地区,有一定的地域性与季节性。在治疗上应该芳香化湿,渗湿利尿,使湿邪排出,治疗上常用三仁汤或藿朴夏苓汤加减。

4 小结

手汗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阐释清楚,西医的治疗无论是内科或者外科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以《内经》《伤寒杂病论》为代表的中医经典对于手汗有着丰富的记载与较为全面的认识,其中以脾胃与心为代表的脏腑辨证与以湿为代表的六淫邪气辨证在临床上较为多见。“四肢皆禀气于胃”,阳明热盛迫津外出为手汗,脾胃虚寒、水湿内生、外溢四肢而为手汗,饮食积滞而致脾胃谷气壅实或郁而化火为手汗,此当调治脾胃,或清泄里热,或温中散寒,或消积化滞。“汗为心液”,心阴不足、心神失养、营卫失调,则心液外泄而为手汗,治当养心安神、调和营卫。湿邪困阻肌表或湿热内津、傍达四肢,手足多汗,当治以芳香化湿或清热利湿之法。灵活地运用中医经典的理论知识可以有效地治疗手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弘扬祖国医学的优势。

I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年第10期第844-846页。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与我们联系,立即删除。I 投稿邮箱:445288908@qq.com咨询合作:微信号:lianshangpuyin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