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特效”治疗儿科常见病?

 沧海一少少少 2019-06-15

肖相如按:李建江是我弟子班一期的弟子。他原本是学西医干西医的,自己开诊所,现在干中医了。如果把这篇文章中的方法学会了,自己开诊所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全是临床实用的干货。

这建江也真是的,这么好的东西也不藏着点!唉唉唉!我的这些弟子和师傅我一样,好东西不藏着,总想着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家。

01

认识儿科常见病

(一)感冒发烧

1、发烧不出汗,并且怕冷的 —— 发热、无汗、恶寒(太阳伤寒)

2、发烧伴自汗出,也怕风怕冷的 —— 发热、汗出、恶风(太阳中风)

3、高烧不退 —— 反复高热,汗出热不退(太阳温病)(阳明病)

(二)咳嗽

1、寒咳 —— 咳嗽白痰,伴有打喷嚏流鼻涕

2、热咳 —— 咳嗽黄痰,伴有口干嗓子疼

(三)腹痛腹泻(太阴病)

1、寒泻 —— 水样便,腹痛即泻

2、热泻 —— 蛋花样便,腐臭味,里急后重

3、伤食泻 —— 绿色稀便,腹胀明显

02

《伤寒论》中儿科常见病的特异性方证

(一)感冒发烧 —— 太阳病

1、太阳伤寒(麻黄汤):发烧不出汗,并且怕冷的(发热、无汗、恶寒)

太阳伤寒多发于冬季、初春,表现为发烧、怕冷、无汗、头痛、鼻塞、流清涕等症状,体温多在38℃以上。

病初,患儿多见舌淡红苔薄白,咽部红肿不重,充血不明显,脉数快(浮),心率快,呼吸急促,面色潮红,皮肤干燥、灼热、手脚凉。

特异性方证:

《伤寒论》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伤寒论》第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闷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伤寒论》第235条:阳明病,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方药: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 。

剂量:麻黄9克,桂枝6克,炙甘草3克,杏仁5克。

2、太阳中风(桂枝汤):发烧伴自汗出,也怕风怕冷的(发热汗出恶风)


太阳中风多见春季,尤其是北方(晋冀鲁豫,含京津地区)。

立春节气过后,开始吹西南风,暖湿气流向北推进,天气白天暖和,夜间和早晚较冷,人们习惯“春捂秋冻”,所以仍着厚装;

但皮肤腠理开始疏松,白天活动后易出汗,毛窍开放,故感冒后表现为发烧、怕风吹、活动就出汗、头痛、鼻塞、流鼻涕等症状。

感冒了以后人们虽然感觉气候已变暖,南风徐徐的,暖暖的,但实际上乍暖还寒,早晚温差大,稍不注意,就感冒了。

后世医家有人把太阳中风称为“风热感冒”,这是不准确的,其病机还是感受寒邪。

 特异性方证:

《伤寒论》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伤寒论》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方药: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 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剂量: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0克,炙甘草3克。

3、太阳温病:高烧不退(反复高热,汗出热不退),多见于流行性感冒,儿科多见。

温病、暑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两者属《伤寒论》中阳明病的表现。包括病毒性流感、手足口病、病毒性疱疹性咽峡炎。

病毒性流感北方(晋冀鲁豫,含京津地区),多见于冬季农历腊月份(12月份),也就是元旦至春节前后这段时间,多爆发流行。

儿童集中发病,表现为发烧、咽喉疼痛、口鼻干燥等症状。

比较明显区别于普通感冒的特点是,服药汗出热退后,数小时又发烧,甚至患儿汗出的时候的体温仍较高,患儿多不怕冷、喊热,农村的孩子多有恶寒怕冷、流清鼻涕——俗称“寒包火”。

另外,夏季的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等流行病,也表现为高热不退,或汗出热不退,反复发热等证,患儿不恶寒,反恶热。

处方1:

白虎加人参汤:石膏一斤,知母六两,人参三两,炙甘草二两,粳米六合。

剂量:石膏90克,知母30克,山药30克,炙甘草9克,人参10克(粳米可用山药代替)。

处方2:

麻杏石甘汤:麻黄四两,杏仁五十个,炙甘草二两,石膏半斤。

剂量:麻黄6克,杏仁3克,炙甘草3克,石膏30克

处方3:

调胃承气汤:大黄四两,芒硝半升,炙甘草二两。

剂量:大黄9克,芒硝10克,炙甘草6克

(二)肺炎咳嗽

1、寒咳(小青龙汤)

《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论》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处方:麻黄、桂枝、芍药、炙甘草、干姜、细辛各三两,半夏半升,五味子半升

剂量:麻黄9克,桂枝9克,白芍10克,细辛3克,干姜9克,五味子6克,炙甘草6克

2、热咳

《伤寒论》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伤寒论》第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支原体肺炎(肺热咳嗽):发烧,汗出,咳嗽,伴喘憋,咽喉疼痛,舌红苔白厚或黄厚,咽喉充血较明显,麻杏石甘汤主之。

处方1:

麻杏石甘汤:麻黄四两,杏仁五十个,石膏半斤,炙甘草二两。

剂量:麻黄6克,杏仁3克,炙甘草3克,石膏30克

处方2:

贝母梨膏 —— 平贝母10克,蒸梨服。

中成药:

小儿咳喘灵颗粒,小儿肺热咳喘颗粒,羚贝止咳糖浆,川贝雪梨膏。

(三)腹痛腹泻

1、寒泻

水样便,伴腹痛,进食即泻,臭味不重,多伴腹胀、呕吐,理中汤主之。

病因病机:多为患儿进食寒凉食物太多,造成脾阳损伤,运化失常引起的。

《伤寒论》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第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也。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第225条: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处方:

理中汤(人参汤):人参,白术,干姜,甘草各等份

剂量:人参10克,干姜9克,白术10克,炙甘草9克(干姜可以用川椒代替)

2、热泻,即西医所谓病毒性秋季腹泻:蛋花样便,腐败腥臭,肛门红肿疼痛,葛根芩连汤主之。

病机:为素有食积内热,进食生冷,胃热脾寒,寒热错杂,秋伤肺气,清气不升,则生飧泄!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伤寒论》第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处方:

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半斤,炙甘草二两,黄芩三两,黄连三两。

剂量:葛根24克,炙甘草6克,黄芩9克,黄连9克。

3、伤食泻

损谷则愈!

处方:暖脐膏贴神阙+禁饮食

4、久治不愈的水样便

《伤寒论》第159条: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此条文主要给出一个久治不愈的腹泻的治疗思路:下法(承气汤)→ 泻心汤 → 理中汤 → 赤石脂禹余粮汤 → 利小便(猪苓汤)

处方:泽泻散+654-2直肠给药 + 暖脐膏贴神阙

泽泻散:泽泻打粉,每取10克,加“盐酸山茛菪碱针”(654-2)3mg(每支5mg)直肠用药。

5、腹痛(指单纯性腹痛)

肠系膜淋巴结炎:阵发性腹痛,多不伴有呕、腹泻等症状,可自行缓解,或热敷、按摩后缓解。

病因病机:进食生冷或辣条所致。

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对策:第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也。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处方: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各等分。

剂量:人参10克,干姜9克,白术10克,炙甘草9克(干姜可以用川椒代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