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才是修身的智慧

 昵称32901809 2019-06-15

人生是一个不断修行的一个过程,在人生的修行当中,我们是需要经历时间以及事情的不断磨练,来提升自我的一个状态。

但是很可惜的是,很多人都忽略了这一点,很多人以为凡事都是一个直接成型的一个过程,其实并非是这样。我们需要逐渐的磨练,有的人一生浑浑噩噩追求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都是因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其实人的思想和品德,最初是以一个雏形呈现在这个世界当中,而我们需要不断的经历一些事情,经历时间,来为这个雏形塑造一个更美好的状态,以及更高纯洁的一个品格。

比如说孔子就这样一个观点,认为人的道德不能一下子就炼成,而需要经历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孔子作为儒学的一个创始人,他的思想,也给很多人起了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论语》中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孔子说,我15岁的时候立志学习,30岁立于社会,40岁不再感到困惑,50岁顺应天道而徇之理,60岁对于听到的人和事都能平静的去接纳,70岁顺应本性天性,而不超越礼的准则。

所谓的“知天命”,就是懂得天命,不可抗拒而听天由命,“耳顺”就是耳聪目明,心中有自己的主见,分辨出事情的是非曲直,能够听得进去忠言。

孔子所说的“十五而志于学”,十五就是我们所理解的十五岁的年纪,而在我们现在这样一个时代,从几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进入学习的一个阶段了。

而孔子所说的15岁,就是在自己青少年的时候立志于学习之中,明白学习的重要性,有自己的一个志向。

王阳明在小的时候就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天,他的老师问他想做什么?王阳明就说:立志要当圣人。

当时还受到了一番嘲笑,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王阳明的小的时候就有了属于自己的志向,就立志于求取学问,当圣贤,这就是立志求学的一个智慧。

那么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其实是很多人耳熟能详的一个修身指导思想。孔子用这简单的几句话,就勾勒出自己的人生,说明了一个道理,也就是能够让每一个人更好的修身,以良好的状态去应对自身。

其实所谓的真正三十而立,很多人对于这个事情是有一些误解的,大部分人听到三十而立的时候,总觉得三十而立,就是三十岁的时候就应该拥有财富和地位,应该在社会中立足。

看似是这样一个理念,但是实际上三十而立,真正立的是我们的人格。

人到了一定年纪之后,就应该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明白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活着,更应该明白人生财富只是一个附加价值,而人生自我的品格,向内在寻求的一种智慧,才是真正应该追求的一个事物。

而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就是让我们在三十岁的时候明白什么事情是对的,什么事情是错的,也就是说懂得了做人真正的一个品行。

而四十不惑,就是说到四十岁的时候,不再感到困惑,对于人生有一个很清晰的思路,有一个良好的规划,不再像年轻的时候那么迷茫,那么无助。

而五十知天命,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五十岁的时候,明白天命的一个智慧。

儒学中所说的天命,其实就是所谓的顺其自然。

一个人从出生的时候,很多事情都已经决定了,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经承受了上天的赋予的一种状态。

有一些事情我们可以改变,但是有一些事情,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这个从五行八卦上来说,也叫做命理。

只有坦然的接受自我的一个人生,这就是所谓真正顺应天命的一个智慧和道理。大多数人在生活中其实都做不到这一点,因为大多数人总喜欢抱怨自己的人生,抱怨生命的不公平,抱怨自己为什么没有别人富有,为什么没有别人有地位等等。

其实人和人没有绝对的平等之分,人和人之间也没有绝对的公平。那些一味的抱怨的人,他们都是没有达到知天命的一个状态,而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知天命,就是让我们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人生,都有属于自己人生的一个人生轨迹。

学会顺应这个轨迹,坦然的接受这一切,不要整天的抱怨和违逆,当你真正坦然接受的时候,才能更好更平静的去容纳很多事物。

本文由墨书之道原创,看了《论语》中的智慧,您对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怎么理解的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