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

 中医药方便 2019-06-15

温热大家叶天士悉心陈析伤寒与温病之鉴别处。在《外感温热篇》中说:“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此以为辨。”初学此篇不免迷惑,以为凡病,不论寒热虚实,新旧间甚均时刻有变,安能“在一经不移”乎?尔后涉迹医林多年,渐有启悟,确逢一些温病始终蹇滞于某证中,久久难易,真属在一经不移之例。在治疗中我亦采取“有是证则用是药”而“守一法缓更”获愈。自此始信叶天士论有所指,遗言不谬矣。

例一:

韩××,男,36岁。初诊日期:1981年8月26日。

患湿温旬日,烦渴不欲饮,泛恶,眩晕,脘痞,食不佳,腹中隐痛,便溏,尿赤。临暮发热,黎明大汗出而热暂退,嗜睡,夜间时有谵语。舌苔厚腻而白,脉滑数。某医院诊断为“肠伤寒”。湿与温合,交蒸郁蒙清窍,故眩晕、谵语、嗜睡,浊清相干,壅遏肠胃,府气欠畅,则脘痞、呕恶、腹痛便溏,热被湿羁,卫阳不得外越,见汗出热不去。苔腻溲赤,脉滑数为湿热之征,治以三仁汤加减:杏仁10克,薏仁30克,半夏10克,滑石15克,通草12克,竹叶8克,厚朴10克,茯苓10克,藿香15克,佩兰15克,黄连10克,白蔻10克,连翘心8克。

二诊:昨进甘淡驱温、辛苦散热之品,胸脘痞隔稍畅,加郁金12克,菖蒲12克,意在清痰开窍,不尔痰热锢结内陷厥少,恐致痉厥昏瞀矣。

三诊:9月1日,进三剂后,腻苔见减,呕恶,眩晕已除。但临暮仍热,疑为热入营分,试拟青蒿鳖甲汤:青蒿18克,鳖甲30克,知母12克,生地30克,丹皮12克,连翘12克,元参13克,广角10克。

四诊:9月4日,上方服二剂,呕恶,眩晕、痞满复作,不欲食,苔又增厚腻,日哺仍然,脉滑数。

忖思上诊为误,所以药后病加。吴瑭谓:“湿为阴邪,阴邪自旺于阴分,故与阴虚同一午后身热也”(《温病条辨》)。今湿热仍在气分留恋,慎忌汗、下、润,治仍在中焦,再改服三仁汤加味。杏仁10克,薏苡仁30克,半夏10克,滑石12克,通草10克,竹叶8克,菖蒲12克,郁金12克,厚朴10克,藿香15克,佩兰15克,黄连10克,白蔻仁10克,白术15克,苓皮12克,三剂,每日水煎服一剂。

五诊:9月9日,自服上药后,病又好转,谵语、呕恶、眩晕止,食增,热势递减。药已入扣,继服上方。先后一直以三仁汤加减,服三十余剂,热退脉和,诸证平息。以糜粥自养而愈。

例二:略。

按:“在一经不移“是叶师论湿温时所说,并非指病机绝对不传变,而是重在阐明湿热重着缠绵,未克遽行泄化。吴瑭曰:“当于中焦求之”。盖脾不先惫而湿自无停着之理。治在渗湿醒脾、散热辟秽,因湿气蒸痰最速,极易窒塞清肃之令,故多佐宣肺气化痰浊之品,常须留意安未受邪之地,同时还应耐心守方调治,非证候病机确已转化,不可轻易变换治则,方可徐徐收功。我于临证每见此类患者,医多按外感先汗之,汗之数日不效则下之;下之不应则清之;清之仍热则润之,润之难起则补之……朝暮易医,频繁更方。终然依证清热利湿,三、四剂不见大效则又寻别径。此贻误病机,坏症生发之由,不可不知。

Ref:任寿山.“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浅识[J].内蒙古中医药,1987(01):41-42.

整理丨王德福

图片丨贯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