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病学》之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分析

 汇源果汁QHY 2016-08-20
\

《温病学》之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分析

2012-06-16 21:06阅读: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分析 第一条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顺传阳明),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辩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苦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分析:  “伤寒下受,先犯太阳,(化热入里),顺传阳明”   温——阳邪(上受)   寒——阴邪(下受)
《温病学》之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分析X

  ①温病的发生发展传变规律: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②卫气营血与脏腑的关系: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分析:肺主气——肺主一身之气〈卫分、气分〉;属卫——(属:统领,包括;卫:卫气);心主血——心主血脉〈营分、血分〉;  ③温病与伤寒辩证的区别:辩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伤寒与温病证、治比较  1.伤寒→寒伤营的证治(营阴凝滞)   证:恶寒重,发热轻,头项强痛,周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紧。   治:发汗散寒——麻黄汤  麻黄:发汗(腠理、皮毛)   桂枝:解肌,通阳化气   温病→热伤营的证治(营阴不足)  证:身热夜甚,心烦躁扰不寐,时有昏谵,口不甚渴或不渴,舌红绛苔少,脉细数。   治:清营透热,养阴生津——清营汤  2.伤寒→风(寒)伤卫证治   证:发热恶风,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舌苔薄白,脉缓。   治:调和营卫,解肌——桂枝汤  (桂枝、甘草)辛甘化阳。   (桂枝、芍药)外调营卫,内调阴阳。   (芍药、甘草)酸甘化阴。   温病→风热伤卫证治  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红而)痛,口微渴,咳,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数。   治:辛凉轻解。   3.伤寒→气分证(太阳蓄水)  证:发热恶风,渴欲饮水(因津不上承),水入则吐,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   治:疏表利水(外疏内利),化气行水——五苓散  桂枝:通阳化气。   四苓:利水。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温病→气分证——功能亢奋   证:高热恶热,心烦口渴,大汗出,舌黄苔燥,脉洪数。   治:清气泄热——白虎汤  4.伤寒→血分证(太阳蓄血)   证:(高热)少腹硬满(或急结),其人发狂(或如狂),舌紫暗有瘀斑,脉象沉而涩,小便自利  分析:寒化热入里,瘀热互结(硬满或急结),瘀热扰心(发狂或如狂),瘀阻气机(有瘀斑)。   治:泄热逐瘀——桃核承气汤、抵挡汤  温病→血分证(动血、耗血)   证治:   动血——热邪迫血妄行,灼伤血络——出血,舌绛,脉数——犀角地黄汤。  耗血——热邪深入下焦,耗损真阴——虚风内动,亡阴——复脉辈。   血瘀——泄热逐瘀——桃仁承气汤。  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与伤寒辩治的异同。 《温病学》之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分析 第二条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分析:伤寒与温病传变规律的不同及温病初起表证的治法。  1.伤寒与温病传变规律的不同:“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 《温病学》之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分析
  2.温病初起表证的治法:   “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辛——味——散;凉——性——清;轻——质地——扬宣)。  挟风(热)——头痛,咽红肿痛——透风于热外(薄荷、牛蒡类)。  挟湿(热)——头身重痛,首如裹,苔腻,脉濡——渗湿于热下(芦根、滑石类)。芦根防伤津。  透、渗的目的:透是把风和热分开,渗是把湿和热分开,最后热邪势单力孤,专门清热。 第三条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湿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辩。  分析:温热邪气与风邪湿邪相搏的证候与病机及温热病与伤寒的区别。   1.温热邪气与风邪湿邪相搏的证候与病机  “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水主之气:通过气化作用运行于周身主持人体濡润作用的津液。两阳:(风、热)阳邪。  “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2.温热病与伤寒的区别  为什么都上行:因为都是表证,风热都是阳邪,因此上行;因为热蒸湿动,热邪蒸动了湿上行。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湿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辩。”。温热应为湿热,疑为笔记或后世传抄有误。  伤寒——留恋在表(时间长),化热入里——入里变化多。 《温病学》之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分析
  “久在一经不移”的是湿热病。   伤寒——头身疼痛,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紧。  湿热病——头身重痛,恶寒发热,身热不扬,舌苔白腻,脉濡缓。 第四条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急透斑为要。  分析:温热夹风与夹湿,逆传入营的病机与证候。(逆传入营:药不敌邪,正气素虚〈心阴心气素亏〉)  1.温热夹风、夹湿逆传营分的病机与证候。(逆传入营——药不敌邪;正气素虚〈心阴气素亏〉)  病机:“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营热→阴伤   证候:“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舌色必绛”  主证:心神不安,夜甚不寐;兼证:或斑点隐隐——灼伤血络,迫血妄行——血不循经,溢出脉外。   2.温热夹风、夹湿逆传营分的治法:  如从风热陷入者:犀角、竹叶之属——透风热   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透湿热  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人中黄)——透滞热。  以上用药参入凉血清热(营分证治法),并可配入透热转气药,清泄气热,宣畅气机,使营热外达。  透热转气药:竹叶、花露、金汁(人中黄)等。   用药举例:   透风热:竹叶、银花、连翘等。(无形之热)  透湿热:花露类、芳香化湿类(银花、青蒿、薄荷、佩兰等)。(有形之湿)  透滞热:清热解毒,入大肠类药(金汁、人中黄等,金汁、人中黄不解,可加大黄、芒硝)。(清大肠热)  (人中黄——粪清泡过的甘草;金汁——密封埋入地下三个春秋的大粪〈粪清〉)   食滞不化:加入山楂、神曲、麦芽、鸡内金等  有痰滞阻:加入化痰药。   瘀血阻滞:加入活血化瘀类。   “急急透斑为要”:透斑——透热。清热凉血,透热转气  透热转气成功:身热渐退,神清气爽,脉静苔生。 第五条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则如梨皮、蔗浆之类。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  分析:斑出而热不解的机理与治法。   若斑出热不解者:   1.胃津亡,治法:  重者如玉女煎类→气营两燔→清气凉营(加减玉女煎,石膏、知母、生地、玄参、麦冬)   轻者梨皮、蔗浆类→甘寒清养(五汁饮类)。  2.肾水素亏(舌绛而不鲜,干枯而痿)治法:甘寒中加入咸寒(甘:阿胶、鸡子黄、生地、天冬;咸:玄参、鳖甲、海参、淡菜)  鸡子黄:补脾胃(后天);天冬入肾经,麦冬不入肾经。   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治未病预防——恐其陷入易易。 《温病学》之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分析第六条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分析:流连气分(温热、湿热),战汗的病机及预后。  邪盛,正气不衰,正邪相峙,势均力敌——战汗(正邪交争而战〈机理〉;〈战栗〉肢冷,脉沉伏,口唇爪甲青紫,战后汗出)   战汗预后  1.汗出肤冷:战汗后阳气虚衰未复,脉虚软和缓。邪解正虚。  2.肤冷汗出:虚脱亡阳,脉急疾。生脉散、参附汤,补气生津、补气固脱、回阳救逆。   3.反复再战: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 第七条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分析:湿热邪气留滞少阳三焦与伤寒少阳病的异同。  伤寒少阳病——半表半里——枢机不利(足少阳胆〈出入〉)→往来寒热,恶心呕吐,不欲饮食,口苦,心烦,咽干,目眩,脉弦,胸胁苦满。  温病湿阻少阳病——半表半里——枢机不利(手少阳三焦〈升降〉)→往来寒热,恶心呕吐,不欲饮食,胸闷脘痞,腹胀,舌苔白腻,脉濡。  和解法:   伤寒——和解表里:小柴胡汤(清泄少阳)   湿热——分消走泄:温胆汤类;杏、朴、苓类。  分消走泄→(祛痰湿、通气机)→(上焦-辛宣芳化,中焦-辛开苦降,下焦-淡渗利湿,开上,畅中,渗下)(如:杏仁开上,厚朴畅中,茯苓渗下)  温胆汤(半夏、陈皮、枳实、茯苓、甘草、竹茹)   分析:   半夏(辛开):燥湿,畅中。  (陈皮、枳实)(苦降):燥湿,降浊,畅中。   (茯苓、甘草)(利湿):健脾利湿。   竹茹:清热化痰和胃。  蒿芩清胆汤(青蒿、黄芩加温胆汤去甘草加碧玉散)——治三焦湿热,通达气机。 第十条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肠也。亦须用下法,不可以气血之分,就不可下也。但伤寒邪热在里,劫烁津液,下之宜猛;此多湿邪内搏,下之宜轻。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不可再下;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粪燥为无湿矣。  分析:湿热里结阳明的治疗与伤寒阳明病的区别。 《温病学》之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分析 第八条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  分析:温热病的治疗大法。   1.温热病的传变规律。   2.温热病的治疗大法。   卫之后方言气→功能失常。  营之后方言血→实质性损伤。 《温病学》之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分析  气→营:气营两燔   治疗大法:   ①在卫汗之可也。   祛除表邪,通畅腠理,气机条达,津液四布,微有汗出。  辛凉轻剂(散、清、宣)——银翘散。   ②到气方可清气。   轻清宣气——栀子豉汤   辛寒清气——蒸热——白虎汤  苦寒直折配宣郁——郁热——黄连黄芩汤、黄芩汤加味(加淡豆豉、元参、柴胡、山栀)   苦寒攻下——承气汤   ③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清热凉血:犀角、元参、羚角类清营养阴法加透热转气。   透热转气类:竹叶——风热;花露——湿热;金汁(人中黄)——滞热。  清营养阴透热转气。 《温病学》之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分析  耗血(不出血)——加减复脉汤(生地、麦冬、阿胶、麻仁、甘草、白芍),加咸寒则成(一甲、二甲、三甲、大定风珠)。 第九条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胜则阳微也,法应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耶?湿热一去,阳亦衰微也;面色苍者,须要顾其津液,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热减身寒者,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息,灰中有火也,须细察精详,方少少与之,慎不可直率而往也。又有酒客里湿素盛,外邪入里,里湿为合。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然较之杂证,则有不同也。  分析:湿热病的治疗宜忌及湿热病的治疗原则。   1.湿热病的治疗宜忌   清热祛湿,兼顾体质的情况: 《温病学》之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分析
  通阳治则:上焦——辛宣芳化;中焦——辛开苦降;下焦——淡渗利湿;兼顾三焦,健脾醒胃,理气行滞,开通肺气。  湿热病:“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发表攻里,两不可施,误认伤寒,必转坏死,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  “然较之杂证,则有不同也。” 《温病学》之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分析
  《伤寒论》伤寒——保胃气,存津液   《温病学》温热——泄热存阴
\
N
同时转发到微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