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中国人的“精神体操”

 刘沟村图书馆 2019-06-16

书法是中国人的“精神体操”

文 / 李  慧

文字的发明是件大事儿。《淮南子·本经》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有文字后,“造化不能藏其密,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拿鬼神说事儿,可见中国人是“拜字教”,我母亲那一辈还有“敬惜字纸”的习俗。

古人很早就认定了书法不是单纯的写字儿。围绕着书法艺术流传有许多故事。书者如癲似狂,比如张旭由‘孤蓬自振、惊沙坐飞’中悟得奇怪之态,又从公孙大娘舞剑中悟得低昂回翔之状;怀素“兴来绝叫三两声,粉壁纵横千万字”。爱好者也是如痴如醉,辟如唐太宗不择手段将《兰亭集序》骗到手,死后还带到陵墓里。

艺术史家贡布里希曾在《艺术的故事》里表达了对书法艺术的困惑,他写道:“西方人要看懂中国书法至少还要一百年”。可以理解贡布里希的困惑,中国艺术是以造化为师、讲究天人感应的。描绘书法的词汇有:入木三分、飘若游云、矫若惊龙、徘徊俯仰、容与风流、刚则铁画、媚若银钩……

如今,中国人的书写工具已经由软笔变成硬笔,甚至连硬笔都不大用,都成键盘侠了。但书法从未显衰颓之势。小学生在练习书法,退休老干部也在练习书法,士农工学商都在练习书法,一本本字帖长销不衰。书法界人才辈出,书法展览你方唱罢我登场。大家一起伏案临帖:钟张,二王,虞欧褚薛,颠张醉素、苏米黄蔡……大家一起提笔直书:“床前明月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书法是中国人的“精神体操”,当我脑袋里冒出这句话时,自己也被吓了一跳。以怡情悦性、抒情达意为目的,在大脑指挥、眼睛观察下,手腕肘等身体部位的协调运动,不就是“精神体操”嘛。

 “精神体操”在古代是知识分子的日常行为,碑帖都具有实用性。古人不仅通过文字传达信息,还体会到书写的美感,通过灵活的线条、跳动的韵律,传达出个人的审美追求与性情志趣。

现代中国人很少使用传统书写工具,但对于书法的热爱方兴未艾,并且随着教育的普及,书法艺术从以精英阶层为主体转而更具群众性。书法的工具是笔墨纸帖,容易操作。不会自作诗文,可以抄写古人章句。早睡早起大家一起做运动,手腕抖抖勤做深呼吸……书法成为人人能够参与的、适度运动的、又能产生成就感的“精神体操”。某些情景下,书法也似广场舞,但肯定好过时尚运动马拉松,不会伤害半月板。

从文字角度来说,书法是语言的实录、思想的载体。从图像艺术来说,书法墨分五色“浓淡干湿焦”,结字布局“疏密得当”,运笔节奏“轻重徐疾”。书画同源,书法是语言符号与图像艺术的二元统一,是独树世界的最具文化内涵的国粹。在收藏者、欣赏者的共同摩挲、品鉴下,历代碑帖随时光的流逝逾加厚重,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在文化史上意义深远。

每一幅名作都有特定的背景,每位书家都是自带故事感的人物。见字如晤,如晤古人。字写得好不好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谁写的。宋代欧阳修《笔说》写道,“古之人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然后世不推此,但务于书,不知前日工书,纸墨泯弃者,不可胜数也。”

书法艺术不仅仅是纸上的表相,还承载着博大的人文信息。唯有贤者能留其名,古人诚不我欺!

本文作者:李慧,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