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同学们,咱们接着往下讲。 上节课呀,讲到风热邪气袭表,导致肺的宣降功能失常,那么肺气就上逆,就出现咳。这个证候是以咳为主症,体温并不一定很高,也可能就不发热,口微渴,也可能不渴,主要是咳。所以治疗拟宣降肺气,使肺气宣通了,它自然就不上逆了,咳自然就止了,方剂呢,用桑菊饮。那顾名思义,它以桑菊名方,君药当然就是桑叶、菊花;臣药杏仁和桔梗。(图示1:17)桑叶和菊花都很轻,质地轻,都是凉药,轻凉宣透,宣透热邪就是宣肺,肺气宣通了,咳自然就止。所以用这两个药来疏表透邪,疏散表邪。用桔梗来开肺气,桔梗是上行的啊。用杏仁来降肺气,向上宣,向下降,调整肺的功能。它不是宣和降都失常吗?使它恢复正常的宣降功能。当然它必须在表邪解除的前提下,所以它以桑叶、菊花为君,桔梗、杏仁为臣。再配伍薄荷,疏透风热,甘草调和诸药,加苇根保津液,用苇根,咱们现在叫芦根,一样,保护津液。这个方剂很简单,就是通过疏散表邪,调整肺气的宣降,使它功能恢复,咳自然就止了,这里边没有止咳药,但是呢,达到了止咳的目的。 刚才咱们讲了银翘散,这两个方剂怎么鉴别?(两个)都属于辛凉轻解的方剂,它们的区别在哪儿?银翘散重点在于疏透表邪,主要目的清解表热,它可不是通过发汗,是通过疏风清热而解表,解除表热,所以它的重点啊,简单地说,它退热的作用很好。(图示3:47) 桑菊饮,这个证候本身就身不甚热,或者不热,所以重点不放在退热上。但咳,咳为主证。所以它的目的在于宣肺,通过宣肺而止咳,并不是用止咳药,是用宣肺的药,使肺恢复宣发、肃降的功能,它就不上逆了,不上逆咳就止了。所以呀它的作用重点在于止咳。银翘散的作用重点在于退热。(图示4:28)不一样。 有时候发烧的病人来了,一看是个风热表证,外感风热嘛,银翘解毒丸,没有,怎么办?桑菊饮感冒片。桑菊饮感冒片根本就不行,它退热不行,它没有那么大的力量。而且桑菊饮就不是治感冒的,这桑菊感冒片这个名字人给它起的本来就不对,人家就叫桑菊饮,可以说呀,桑菊饮它是治上呼吸道感染,它不以发热为主证,这是这两个方剂的区别。所以以热为主证,选银翘散;以咳为主证,选桑菊饮。 吴鞠通对这两个方剂,他有一个说法,他把银翘散叫做“辛凉平剂”,桑菊饮叫做“辛凉轻剂”,这两个方剂都是辛凉之剂,这个(银翘散)叫“平剂”,这个(桑菊饮)叫“轻剂”,(图示5:55)叶天士怎么说的呢?“在表,初用辛凉轻剂”,这是吴鞠通的话(辛凉轻剂、辛凉平剂),“辛凉平剂银翘散”,“辛凉轻剂桑菊饮”。他的第一个方是桂枝汤,桂枝汤是假的,真正《温病条辨》第一方是辛凉平剂银翘散,第二个方是辛凉轻剂桑菊饮,第三个方,就是白虎汤,他把它叫做“辛凉重剂”。那么大家看看,这个“轻”和这个“轻”(叶天士的“轻”与吴鞠通的“轻”的区别),意思一样不一样?这个“平”和这个“轻”又是什么关系?总的,从大的原则来讲,这两方(桑菊饮、银翘散)都属叶天士所说的辛凉轻剂,叶天士所说的“辛”指的是味,“凉”指的是性,“轻”指的是药物的质地,升浮药,用轻扬的药,他(叶天士)这个轻是当轻扬讲。那么请问:银翘散和桑菊饮这两方是不是都用的轻扬药?银花、连翘、芥穗……是不是都是轻扬的?都属于叶天士说的“辛凉轻剂”的范围,因为这两个方剂的作用不一样,它(桑菊饮)的作用很轻微,就是一个宣肺止咳,它(银翘散)能退热,所以它们这两个方剂比较起来,它(桑菊饮)的作用轻,它(银翘散)的作用平,这个平也是和白虎汤比较,,它是轻、平、重这么三个级别,(图形演示7:41),重量级的、平量级的、轻量级的,所以这三个方剂比较,跟这个(叶天士'辛凉轻解’概念)什么关系?他(吴鞠通)所说的轻剂和平剂,都属于叶天士所讲的辛凉轻剂的范围,因为这个轻(叶天士所说的轻)是指的质地轻,这两个(桑菊饮、银翘散)方剂用药质地都轻,从作用上说,它(桑菊饮)轻微一些,它稍微重一些,叫平,它(白虎汤)更重,是这么来的。这两个(吴鞠通的轻和叶天士的轻)轻字的含义不一样,都属于这个(轻)范围,“此叶氏立法迥出诸家”,他(吴鞠通)是根据叶天士来的,“其处方也,一遵《内经》,近师承于叶氏,而远追踪乎仲景”,有根有据,他虽然取了这个(轻剂、平剂、重剂)名字,但并没有违反(辛凉轻剂)这个原则。《温病条辨》的第一方是这个(银翘散),第二方是这个(桑菊饮),第三方是这个(白虎汤)。 白虎汤是治上焦温病的,这就发展了《伤寒论》了,《伤寒论》说白虎汤治阳明病,吴鞠通用白虎汤治太阴温病,治肺热,但是它也治阳明,这个咱们后边再谈。就是他这个上焦温病的系列方,就以它们三个为主,当然逆传那是另外的方了。就是说,在肺系,就这么一系列的方。由浅入深,由轻到重。这个(桑菊饮、银翘散)是在浅的过程中是两个类型,一个体现为正邪相争,体温高。一个体现为肺气失宣,咳。所以立这么两个方。从作用来讲,你从药上可以看出来,它很轻。煎服法,他没有说,没有详细地嘱咐你怎么着怎么着,实际上和银翘散一样,这个方剂(桑菊饮)煎煮时间也不要过长,因为那些轻扬的药,你一煮就发散了,所以也要煎的时间短,宣肺作用才好。 ②热入气分 第②,表证不解,就入里呀,作为温病来说,按照卫气营血辨证,就入气分。气分的范围非常广,什么呢气分证?邪不在卫,又没有入营、血,都叫气分证。这句话听起来好象是废话,那是啊,卫、气、营、血四个阶段,除了那三个阶段都是气。不是那个意思。因为卫分证类型很少,表证就这么俩类型,一个表现为卫外失司,一个表现为肺气失宣,肺失宣降,就这么俩类型。营分证呢?血分证?它是热入血脉,它是热邪损伤血中津液和耗血动血的病变,它涉及的范围只在心、肝、肾三脏,范围也窄。除了卫、营、血之外,其他脏腑都可以有气分证,所以在卫气营血辨证的四个阶段,卫气营血四个阶段,气分证的范围最广,它可以在肺、可以在胃、可以在肠、可以在肝、可以在胆……,如果消耗肝血,那是血分证,那肝也有气分证啊,肝主疏泄呀,肝不疏泄的病变,肝失疏泄呀,就是气分证啊。所以肝、胆也有气分证。它也可以在膀胱,就即使影响到心,也可以出现气分证,湿热酿痰蒙蔽心包不还属于气分吗?虽然有神昏谵语,但还是气分哪。 所以气分证的范围非常广。那么按照温病的传变规律来说,第一步,“凡病于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嘛,第一步是太阴卫分,第二步就是太阴气分,所以热入气分第一道关卡在肺。 (1)热邪壅肺 (麻杏石甘汤证) 临床表现 证候分析 治法 方药 第(1)个证候是热邪壅肺。 临床表现 先看它的临床表现。身热,这种里热就不叫发热哪,这种身热是高热,汗出,烦渴,咳喘。高热一般在39℃以上,汗出多,心烦口渴,咳喘,或者有胸闷、胸痛。这个胸闷、胸痛它随着呼吸加重,吸气的时候痛。舌红苔黄,这个黄是黄燥,黄而干燥。脉数。 身热不恶寒反恶热,说明热邪入里,在哪呢?因为它有咳喘,所以我们可以定位在肺。热邪由手太阴肺的浅层,进入肺脏。因为它入里了,这时候就引起全身的重视了,全身的正气都要调动到肺来抗邪,正邪相争非常激烈,所以体温就升高,39℃、40℃,是高热,由于里热很盛,它就鼓动津液呀,使体内的津液外渗,通过皮毛到体表就是汗。热扰心神就烦。大汗伤津,高热大汗,损伤津液,就渴。因为热邪壅滞在肺,肺是清虚之脏啊,它里边不能容邪气呀,它只能容清气呀,现在进来了大量的热邪,壅滞在肺,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就(发生)障碍了,它被热邪给壅滞住了,这不热邪壅肺么?它就逼迫肺气上逆,热是阳邪,它是上行啊,所以就逼迫着肺气上逆,宣、降都失常了,大量的气向上涌,气逆而咳,甚至于喘。 这几个名词啊,气促、气粗、息促、喘,有什么区别?气粗是指呼吸急促,出气很粗,跟正常呼吸不一样,有声音了,呼哧呼哧的,呼呼的出气,叫气粗。气促呢,就是呼吸的频率加快,气也粗。息促,息,是指一呼一吸,一呼一吸叫一息嘛,还是呼吸急促。所以气促、气粗、息促意思都一样,呼吸的频率加快,气流量加大,比正常的粗。它们和喘一样不一样?气促、气粗、息促都是指鼻,鼻的呼吸促、粗,既快又粗。喘除了气粗之外,比它更严重了,它有个特点,叫张口抬肩,它就不光是鼻子里面气粗,而且鼻子呼吸不够了,要张口呼吸,肩膀摇动,哈,哈,哈,这种症状,不张口,不抬肩,不叫喘。咳跟喘大家怎么鉴别?气粗跟喘怎么鉴别?肺气宣降失常,气逆得太厉害了,鼻子都给堵住了,鼻子呼吸不够用了,要张嘴,扩胸运动,扩胸扩得太厉害了,肩膀也跟着动,甚至于腹式呼吸也加重,肚子也跟着动,那是喘。喘不光是呼吸急促,而且出现张口抬肩,这么严重。 因为热邪壅滞在肺,肺这个脏就不清虚了,它的气机也就不通畅了,被热邪所阻,肺气不宣不降,气机不畅,所以出现胸闷,闷是气滞。气滞严重了,血行不畅,痛。气血壅滞,不通则痛,出现胸闷、胸痛,有点胸膜刺激症状,胸膜刺激征。因为肺热盛,它就使血液运行加快,所以脉数啊。里热逼迫血液运行加快,脉数。血液运行不仅是加快,它流量也大呀,充斥在舌面,所以舌就红,这个舌红是舌面的充血。这时候并没有严重地损伤津液,当然口渴是伤津了,它仅仅是肺津的损伤,血中的津液并没有伤,它(邪气)在气分,所以他喜欢冷饮。这个舌红和舌绛不一样,它是充血的表现,因为里热盛,就把舌苔由白而烤成黄色,是黄苔。 诊断它的主要依据就是喘,治疗呢?肺有热,就得清热,肺气不宣就要宣肺,应该说清热宣肺,达到的目的:要它平喘。这喘怎么才能平?通过清除肺脏的热邪,使肺恢复宣降功能,喘自然就平,所以清热宣肺是法。代表方剂麻杏石甘汤,这个方剂呀他用的量,麻黄三钱(9克),杏仁三钱(去皮尖,碾细,碾细是为了好煎,去皮尖,为的是去毒,因为它所含的氰氢酸是毒药,杏仁中毒就是因为有皮有尖,去掉了皮、尖就没毒了),甘草二钱(6克),用炙甘草,石膏碾碎,碾碎为了好煎,大块的煎不透,三钱。这里边,石膏和麻黄的用量是1:1。方剂的作用:麻黄辛温宣肺,不在于发汗。麻黄有三个作用:一个是解表,一个是平喘,再一个是利尿。 在什么情况下它(麻黄)解表?配桂枝,解表力非常强,如果单用麻黄,或者麻黄配别的药,解表力并不强,为什么?麻黄是开腠理,它所谓的解表是作用于皮肤,它能够使毛孔张开。桂枝是解肌,也就是说呀,桂枝把肌肉给松解开,麻黄把皮肤松解开,它们两个共同作用,连肉带皮,一块松解,汗才能出来。如果不用桂枝,麻黄发汗力量并没有那么大。 麻黄配石膏,就是清宣肺热了,它配伍不同,作用就不同,石膏辛寒清肺热,麻黄宣肺,所以它们俩配合起来呢就不在于发汗了,而是宣肺平喘,清肺热,宣肺气,平喘。 如果麻黄配上利尿药,它就利尿。 所以大家别觉得麻黄特别可怕,不敢用,用它没问题,看它配谁。麻黄跟桂枝一块配,你一定要慎重,因为它发汗太厉害了。但是临床上我们使用麻黄来平喘,配石膏,10克一点问题没有,常用量。这里边就有一个问题了,麻黄和石膏等量,那是以辛温为主了,麻黄的力量大呀,因为它是植物啊。石膏是矿物,三钱石膏没有多少啊,所以在临床上如果热势很重,要加重石膏的用量。在这个方剂里边,它重在宣肺,所以麻黄的用量大,石膏的用量太小,可以用到五钱,甚至于一两,石膏20克、30克,15(克)、20(克)、30(克)都可以,根据他热的程度,如果说肺热很重,麻黄10克,石膏可以用到30(克),它们俩个配合起来,清肺热,宣肺气,就达到了平喘的目的。石膏的性味,大家都知道,石膏是大寒,石膏是辛甘,它不苦,它和黄连、黄芩不一样,它不燥,它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解热药,当然了它是大寒,吴鞠通说,石膏有“达热出表”作用,他说,“白虎本为达热出表”,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还不是石膏的作用嘛,白虎汤的君药是石膏啊。什么叫“达热出表”呢?可以使里热外达,使肺热也好,胃热也好,向外透。因为什么?因为石膏辛寒,它是辛味药。所以治疗温病,湿热病里边,大家看,很多方剂里边都有石膏,但是很少用黄连、黄芩,是吧?治湿热病,用石膏就很少,用黄连、黄芩机会就多,为什么?芩、连都是燥药,苦燥,苦燥就容易伤阴哪,吴鞠通在《温病条辨》里边讲,“温病燥热,欲解燥者,先滋其干,不可纯用苦寒也,服之反燥其甚”。就是说,在气分大热的时候,你用了苦寒的药,它虽然可以清热,但是它燥啊,它伤阴,所以不用。石膏没有这个弊病,它是辛寒药,它不燥,它解热作用非常好,而且它是辛味,能够解肌。什么叫解肌呀?它能够使热邪从肌肉外透,但是它就在肌肉。为什么要加麻黄呢?麻黄能够解皮毛。用石膏把热邪透到肌肉,用麻黄开泄腠理,这样热邪就透出去了。 这个方剂不发汗,它是清热宣肺平喘。再配上杏仁降肺气,止咳平喘,加甘草调和诸药,麻黄大辛大温,石膏大辛大凉,一凉一热,用甘草来调和,也扶正气,太凉、太热都容易伤正气,用甘草有扶正的作用。 所以这个方剂这么配起来,是个辛凉之剂,辛指的是麻黄,当然石膏也是辛味,但是更重要的还是麻黄的辛。凉来自于石膏,杏仁是苦平,所以合起来清热宣肺平喘。但是前提是没有痰,咳也好,喘也好,没有痰。如果有痰,麻杏石甘汤不行了,因为它们这里边都没有化痰作用,所以如果喘而痰多,肺热咳喘痰多的,要加化痰药,加什么?清化热痰药,不能加半夏,加浙贝母、全瓜蒌,不要用川贝,川贝是润肺止咳,浙贝母它有散结作用,它能够散热结。热不是壅滞住了吗?它有发散作用,它能够化热痰。瓜蒌可以宽胸,宽胸就是舒展胸部的气机,宽胸理气,同时它化热痰。瓜蒌整个都入药,但是这里边有个区别,皮和仁不一样,瓜蒌皮宽胸化痰,瓜蒌仁润肠通便。如果说痰多,大便不干,大便并没有影响,就用瓜蒌皮。如果说有大便干,就用全瓜蒌。这种病人高热伤津,一般都有大便干,所以用全瓜蒌比较好,非常地平和。用量30克,量要大,因为它非常地平和。 如果肺热很重,热邪损伤了肺络,有点咳血,或者咯血,或者是咯痰带血,这个不要紧,它并不昏迷,不是血分证,是气分证损伤了肺络,所以加一点凉血的药就行了,生地、藕节、仙鹤草就行了,不要把它看得那么严重,那么可怕,就是热邪损伤了肺里边的小的络脉,所以有点出血,问题不大。 如果肺热持续的时间长了,化脓了,西医说的肺脓疡,或者是肺化脓症,中医叫肺痈,风热逐渐地可以导致肺痈啊,他咳吐脓血痰,在这个方剂里边还可以用这个方,加生薏苡仁、冬瓜子、桃仁、桔梗,加重桔梗的用量。薏苡仁、桔梗都能排脓,桃仁可以活血,他有瘀血呀,脓血痰嘛,脓血痰腥臭啊,可以加这些药,还可以加芦根,甘寒生津。桔梗是很好的排脓药,我们在临床用啊,治肺脓疡啊,桔梗都用到一两,用到30克,排脓作用好。苡仁也可以用到30克,桃仁一般用10克就行了,芦根用个20~30克都没有问题,很轻灵的,它不滋腻。还可以加鱼腥草,鱼腥草能够清热解毒排痰,鱼腥草可以用30克,但是鱼腥草要后下,煎的时间要短。就临床使用,根据不同的病情,大家可以加减。 麻杏石甘汤大家都熟悉,这是个伤寒方,但是在温病里边也照用,治什么病?大叶性肺炎的肺热咳喘,疗效非常好。如果说肺热很重,还可以加什么呢?黄芩、地龙,地龙是很好的支气管解痉药,地龙是凉药啊。黄芩清肺热,也可以加进去,但是必须用大量的芦根,你先保津液。如果痰特别多,还可以加车前子,车前子是甘寒药,大家都知道他利水,对吧?实际上车前子排痰的作用也很好,如果喘得厉害,葶苈子也可加,降肺气,葶苈苦寒哪,它可以降肺气,平喘,泻肺。这就根据临床的具体情况,灵活加减,但是麻杏石甘汤这个主方,麻黄、石膏这两味药是必不可少(的),用麻杏石甘汤治大叶性肺炎和小儿肺炎,效果都很好的。 (2)痰热结胸(小陷胸加枳实汤) 气分证的第二个类型是痰热结胸。这个部位啊就不是在肺了,是热邪入里之后,进入气分,在什么部位呢?胸、脘部,胸部和胃脘,这个部位。所以它的临床表现和热邪壅肺就不一样了,它的表现是:身热面赤,体温很高,满面通红,渴欲凉饮,想喝凉水,但是饮不解渴,喝多少也不解渴。不仅不解渴,得水则沤,他吐出来。按之胸下痛,胸下到胃脘这一块,剑突这个部位按着痛,有压痛。大便秘结,舌苔黄滑,就是黄腻、滑润,水份多。脉洪而滑。 这是个实证?还是个虚证?这是个实证,因为脉搏洪滑有力嘛。为什么会出现这个表现?热邪入里,在胸脘,不管在哪,正气肯定要抗邪,因为里证热重,正邪相争激烈,所以热势高,不是发热,是身热。热邪就要鼓动气血,使气血运行加快,所以血液上行,面部充血,就满面通红。因为热邪消耗津液,所以口渴。 热邪消耗津液,如果白虎汤证得水可以冷饮,得水以后能解渴呀,(可是这种情况)他不解渴,而且水进去之后吐。那就说明这个渴不是那么简单了,不光是热伤津液了。两个方面的原因,热伤津液是存在的。另外还有原因,它有痰,它有痰阻气机,痰停滞在胸脘部阻滞了气机,导致气化不利,津液的敷布发生了障碍,津不上承,口腔里得不到水。它不光是损伤了津液,而且里边有的津液它也不往上来,气化的道路被堵塞了,所以津液不能上承,它就渴得厉害。是两方面的原因。也正因为他气化不利造成口渴,所以你给他水,他也不解渴呀。我们正常人喝水,喝完以后是通过气化敷布全身哪。他胃脘部有痰给堵住了,气化不了,所以水不能接受,得水则呕。由于痰热聚结在胸脘,痰越堵,气越不通,热就越没有出路。热越没出路,它对这个痰就越煎、越熬,煎熬这个痰,就像熬粥一样,越来越粘,痰热裹结得越来越厉害,堵塞了气机,所以胸脘部按之疼痛。由于痰热在内,一方面气不布津,一方面热邪伤津,大肠也就干燥,所以便秘,大便不通。既有痰阻气机,又有热伤津液的原因,导致大便不通。因为里热,所以舌苔黄。因为它里头有痰浊,所以它黄而不燥,是滑腻苔,水汪汪的,腻,滑腻苔。因为他热邪盛,但是正气不衰,所以脉搏洪大有力,而且还滑,滑主痰哪。 这个证候和白虎汤证要鉴别。怎么鉴别?它也有身大热,口大渴,也有面赤,脉也洪,舌苔也黄,也是里热,和白虎汤证很类似。但是白虎汤证是无形的热邪,它没有痰,所以得水不呕,渴喜冷饮,真能喝,喝完以后就舒服,喝凉水好;这个病人(痰热结胸证)得水则呕。白虎汤(证)因为是无形热邪,所以这没有胸下、胸脘部疼痛的感觉,你按他不疼;这(痰热结胸证病人)不一样。这个病人也有大便秘结,身热、口渴、便秘,类似于承气汤证,类似于阳明腑实证,怎么鉴别?而且他也有压痛,他(痰热结胸证病人)的压痛是在胸脘,而不是在腹部。大承气汤证是腹满痛拒按,他(痰热结胸证病人)这个痛是胸下,这是一个不同。再一个,大承气汤证舌苔黄燥或者是焦燥,舌苔很干,痰热结胸证病人,他不干,滑腻的。大承气汤(证)脉沉,它(痰热结胸证病人)脉洪,洪脉是浮脉类呀,它脉不沉,这不一样。 关于温病的便秘的问题,大家不要一看到便秘,就认为是腑实,这个不对,一般地来说,温病的里热证由于热邪伤津,大多数都有便秘,大便干燥,两、三天下不来,但是它不一定都腹满痛拒按哪,大便数日不下,又有腹满痛拒按,都叫阳明腑实证,才用攻下法,一般的便秘不用。白虎汤证也可以便秘呀,吴鞠通在“中焦篇”第一条就讲,“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这叫阳明温病。但是阳明温病又分两类,“脉浮洪躁甚者,白虎汤主之”,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 “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大承气汤主之”。你看,阳明温病,不管白虎证、承气证,都有便秘,“大便闭,小便涩”,小便黄而少,大便不通,但是脉浮洪,说明燥屎没有形成,没有阻塞气机,就是个不通而已,没到那么严重,所以仍然用白虎汤清,清热保护了津液,就行了,大便就下来了。如果说到脉沉实,腹满痛拒按的程度,那就非下不可了。所以温病的过程中,便秘是常见的症状,不要一见到便秘就认为是腑实证,腑实的标准是腹满痛拒按。这个,它(痰热结胸证病人)既不同于白虎汤证,也不同于承气证,它的特点是痰和热聚结在胸脘,痰裹着热,热蒸着痰,热熬这个痰,胶粘。痰不去,热不清,热不能清,痰也就不能化。所以治疗既要清热又要化痰。 治法 治法要用清热化痰法,还要加开结的药,也可以叫散结。有热邪要清,痰浊要化。因为它们聚结在一块了,你必须把它散开,给它开开,开痞嘛,散结开痞。痞,是闭塞不通的意思啊。上、中焦不通了,堵塞在胸脘了,要开散它。代表方剂,《伤寒论》的小陷胸汤加枳实,叫小陷胸加枳实汤,这是《温病条辨》方啊,因为小陷胸汤没有枳实,加了一味枳实就是另一个方了,叫小陷胸加枳实汤。小陷胸汤的组成就三味药,半、黄、瓜,半夏、黄连、瓜蒌,再加一味枳实,就是小陷胸加枳实汤。这个方剂里边,你看啊,半夏是辛温,黄连是苦寒,瓜蒌是甘寒;枳实,说法不一,有人说它是辛苦温,有人说它是辛苦寒,为什么呢?实际上就是说,枳实这个药,寒、热不太明显,配伍不同的药物,寒证、热证都可以用。所以它寒、热不是太明显。这里边你看看谁的量最大?半夏是五钱,黄连是二钱,那当然是半夏的量大呀,15克,黄连是6克,瓜蒌是9克,枳实是6克。为什么?用半夏的辛,痰非辛不化,非辛不散,所以用半夏化痰降逆止呕。它(痰热结胸证病人)不得水则呕吗?用半夏辛温化痰、降逆、止呕,用它的辛味。黄连清热燥湿,在这儿黄连主要是用来清热。黄连本半夏是个什么原则?这是典型的辛开苦降法,用半夏之辛来开散郁结,化痰散结;用黄连之苦来降,苦味下行啊,使痰热下行,化开以后,往下走,从下而解,辛开苦降,开痞散结,宣畅气机,半夏针对痰,黄连针对热;瓜蒌宽胸,它不是在胸脘部吗?化痰,它配合半夏来化痰;枳实降气,味苦啊,下行,用枳实来降气,使这个痰热向下走。半夏本身就是向下降,再加上枳实。枳实本身也是苦味呀。所以这个方剂整个是一个辛开苦降法,加枳实的目的是宣通气机,因为痰热凝结在胸脘部太厉害了,气不通,它(痰热)下不去呀,用枳实降气,使痰热邪气下行。小陷中汤本身是三味药,加一味枳实,增强了破气下行的力量。那么,如果说它热很重,怎么办呢?可以加黄芩,增强清热力量;如果呕吐得厉害,半夏止呕非常好,还可以加竹茹,竹茹是苦寒药啊,它也能够通络,化痰通络。竹沥不是化痰药吗?竹茹化痰作用不很强,但是也有,可以加竹茹止呕化痰,搁一点姜汁,姜竹茹,就更增强了止呕的作用。这个方剂无须用药很多,主要就在半夏和黄连,辛和苦,它这个组方的原则,这个法,就是辛开苦降法,所以一个要辣,一个要苦,而且在这,它以辛味为主,半夏用了五钱,这个方剂应该说是偏温,因为它有痰,痰非温不化。张仲景在《金匮》里边不是说嘛,“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嘛,痰是阴邪,非温不化,所以太凉了反而不好,根据情况,如果热势很重,可以加黄芩,如果热势不是太重,以痰为主,还是半夏大量地用,开痞散结。 这个证候类型因为《伤寒论》也有,所以咱们也没有必要太细地讲,它也不太复杂,就掌握一个它和白虎证不同点:白虎证是无形热盛,热没有形,这个是有痰,既有无形的热,又有有形的痰。 它(小陷中加枳实汤证)和承气汤证的比较,承气证也有便秘,它也有,但是承气证是腹满痛拒按,它(小陷中加枳实汤证)痛在胸脘,不在腹部,它部位靠上,所以治疗辛开苦降,开痞散结,就可以了。 今天咱们就讲到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