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明初都城应天府城墙。在江苏省 南京市区内。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明洪武十九年(1386)建成。洪武二十三年 (1390) 增筑外郭。南京城墙根据地理条件和军事防守的需要而建造,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城。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务院公布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建中国·南京明城墙 城墙一周共设13座城门,东有朝阳门,南有聚宝、通济、正阳(即光华门)3门,西有三山、石城、清凉、定淮、仪凤门5门,北有太平门、神策、金川、钟阜4门。 仪凤门(兴中门)是城北进入南京城的要道,军事位置十分重要,为单孔城门,上设两层箭楼。 古建中国·仪凤门 聚宝门(中华门)是南京城墙内城十三座城门中规模仅次于通济门的城堡式城门,是京城的正南门,中华门城堡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城堡,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的古城堡,堡垒瓮城。 古建中国·中华门 环绕南京明城墙的护城河(唯有太平门向东一段城墙外侧没有开筑护城河),是南京明城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护城河的水源,来自秦淮河、清溪、金川河以及玄武湖、前湖和琵琶湖等,经对城垣外侧河道疏浚、开挖,引导河水入濠而成。宽阔的护城河水面,衬映高大坚固的南京城墙,使进犯之敌望而生畏。城墙现存护城河全长为31.159公里,城墙与护城河间距最宽处为334米,最窄处为9米。 古建中国·南京护城河 东水关坐落于南京城东南部,龙蟠中路通济门大桥西侧,是秦淮河流入南京城的入口,也是南京城墙唯一的船闸入口。因此,东水关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十里秦淮的"龙头"。东水头旧称上水门,始建于杨吴筑城,932年(杨吴太和四年)金陵府尹徐知诰下令扩建金陵城,金陵府城成为"高坚甲于天下"的一座大城,东水关就是在这次扩建中建成的。 古建中国·东水关遗址 南京明城墙的城砖铭文,为后人留下了及其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有些填补了史料的不足。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南京城砖产地的分布;中国汉字在明初的简化字与异体字;中国民间的书法、篆刻艺术;中国姓氏文化在明初的演变以及明初实行的责任制等,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对城砖铭文的研究,还能发现不少明以前烧制的城砖和一定数量明以后为修葺城墙而烧制的清代城砖,为认识南京城垣的发展和变迁,提供了实物佐证。 古建中国·南京明城墙城砖铭文 以南京天地为展厅,与南京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南京明城砖铭文,使元末明初的多元文化信息,从历史走向未来,这是何等的博大、气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