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气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脱胎于当时的文化背景。从历史渊源来看,健身气功是基于古人对人体生命的认知和把握,是在古代人体生命观的基础上对人体生命活动的调控和锻炼。因而在健身气功功法动作编排上、在习练时一招一式的技巧上,既体现遵循了运动生理学,也反映了中医对人体生命的认识。因此,对健身气功功理和功法的阐述、对健身效应的阐释都必不可少地涉及到中医学理论。 预备式 预备式是练习健身气功·易筋经功法的重要准备过程,它通过“调身”“调息”“调心”,使习练者可以很快进入到练功的状态。 其姿势为两脚并拢站立,两手自然垂于体侧;下颏微收,百会虚领,唇齿合拢,舌自然平贴于上腭;目视前方。要求全身放松,身体中正,呼吸自然,目光内含,心平气和。 两脚并拢,可以使肾经和阴跷脉紧密结合,对培补肾气有特殊作用,并且下肢并拢,两手自然垂于体侧,使周身气机容易形成一个整体。 百会虚领,配合下颏微收使头部得以中正,同时因百会的虚领,颈椎自然松开而有上拔之意,督脉之气随之上升;而下颏微收,同时要求使任脉之气自然下降。舌抵上腭,俗称“搭鹊桥”,有利于任督二脉连接而促使气机的升降。 目光内含,使神不外驰,心气平和,从而达到人体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状态。 第一式 韦陀献杵第一势 这一式由预备式的静,开始过渡到动。两脚分开成自然开立姿势,以启动气机的条畅运行。这时四肢均衡自然,则气血运行流而不滞,有利于经脉之气畅达于四肢。 两手臂前抬平举屈肘回收,同时松肩虚腋,可以调动人体的手三阳三阴之经气的流动,使手部气血通畅。腋下有脾之大络——大包穴。松肩虚腋,可以有效的放松此穴位,从而对全身之络脉起到调节作用,有利经气的流通。 两掌合于胸前,与膻中穴同高。中医认为膻中是人体八会穴之一,为人体之气会。具有理气安神之功效。掌合十于胸前,可起到气定神敛、均衡身体左右气机的作用。 第二式 韦陀献杵第二势 本式通过对上肢伸展及双掌的外撑,进一步对手三阴三阳经脉进行梳理。通过扩展胸部,畅通心肺之气,改善呼吸功能加强气血运行。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心有所主,输血于脉,血液充盈,血行正常,则面色红润光泽,脉象和缓有力,胸部舒畅。因此,此势对于心胸部位的病变,以血流受阻、气滞血瘀为主导致的心前区憋闷等,具有很好的效果。 肺主气司呼吸,《素问·五脏生成》有云:“诸气者,皆属于肺。”肺不仅仅呼吸自然界的清气,同时还主一身之气,参与宗气的生成,并调节着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而且肺还朝百脉,对于血液的运行以及血液的敷布具有推动作用。因此,舒展扩拉胸部,有利于胸部肺的锻炼,从而加强肺的生理功能,有效地缓解胸闷、心悸等症状。 由于四肢手足为经络的起始或末端,本式中两掌外撑要求立在掌根,坐腕立掌时要求脚趾抓地,其机理在于全面调动十二经络之经气。 |
|
来自: 昵称63703230 > 《易筋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