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帕金森病的患病人数逐年增多,已经成为社会人群中主要的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一种典型的老年慢性疾病。流行病学显示,其患病概率为15~328/10万人口。《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三版)显示:我国患病人数已超过200万,65岁以上老年人群患病率约为1.7%,并随着年龄的增高而增速加倍,患病人数迅猛增多,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外,还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大量研究表明,防治帕金森病防重于治!祖国医学《黄帝内经》早就明确指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生活中我们要秉承中医核心思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基本原则来防治帕金森病。 一.发病原因 帕金森病在教科书上被称为震颤麻痹,是老年人中常见的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病变部位在黑质和纹状体。主要引起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步态异常等运动障碍,同时伴有大量非运动症状,如便秘、失眠等。其主要发病原因如下: (一)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 1.多巴胺的减少! 该病主要是因为脑内的黑质多巴胺系统减少所导致的症状,多巴胺系统是脑内的一种正常的递质,随着年龄的增加,多巴胺的减少,会阻碍神经对肌肉的支配,就会导致震颤麻痹。 2.老龄化撞上帕金森病! 对于许多疾病来说老年化都是一个主要的危险因素。研究证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疾病与年龄的相关性不断增长。人体各器官系统的衰弱尤其是神经系统的衰弱,成了帕金森病的一个主要诱发因素。 3.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环境是帕金森病的隐患! 吸毒能导致多巴胺神经元的变性死亡,形形色色的压力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为罹患帕金森病埋下隐患。除此之外,环境也是导致帕金森病的一个有害因子。可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趋利避害有利于防治帕金森病。 (二)从中医角度分析 中医对于帕金森病的认识及治疗是源远流长的,中医典籍中并无帕金森病病名,但是早在《黄帝内经》是就已经有震颤、强直、运动减少、慌张步态等症状描述。20世纪90年代后,在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老年脑病学术研讨会上,确立了帕金森病属中医“颤证”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病因繁多,病机复杂。本文结合张景岳《类经》,张璐的《张氏医通》以及高鼓峰《医宗己任编?颤振》等医学经典,总结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发病原因: 1.肝肾不足为根 “肾虚髓空”是帕金森病的主要病机,是帕金森病其他病症产生的根源。帕金森病还与肝风内动有关,《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及:“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此风属内风,若肾虚,水不涵木,肝风内动,筋脉失养,则肢体震颤摇动,甚则关节屈伸不利。 2.痰饮毒邪为标 祖国医学认为:“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的病理产物,一旦形成则作为致病因素危害多端,肝肾亏损、气血不足是其本,风、火、痰、瘀为其标。而风、火、痰、瘀随着病情日久相互夹杂,毒损脑络,久而筋脉失养,发为本病。 3.血瘀阻络是患 肝肾阴亏是内因,而毒邪是外因,而在疾病过程中,湿热、血瘀也为帕金森病埋下隐患。 温馨提示 |
|
来自: 昵称63703230 > 《气功与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