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情之“思”,少年的烦恼之源,也是人成长的必经磨炼

 灵魂道 2019-06-18

人类不同于百兽,是因为人类有智慧。人为什么有智慧?是因为人类会思考。



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爱思考。

老子、孔子、亚里士多德、爱因斯坦等等哪一个不爱思考?比尔·盖茨、李嘉诚、马云,哪一个又会是思想小白!

普通人为什么不能伟大,是因为不爱思考、不会思考。

人们是想思考什么就思考什么,想怎么思考就怎么思考的吗?

普通人没有机会做深入思考,是因为不读书,所以成不了伟大。伟大就是解决了别人都解决不了的难题。没有思考、思考方向错了能解决难题吗?



读书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

正思考与反思考,举一反三是思考入门的标志。会思考也是人精神成年的标志。理论结合实际是思考成熟的标志。

逻辑思维本质上也是形象思维,它是一个个形象思维的叠加。形象思维是发展逻辑思维的基础,形象思维好,逻辑思维才可能好。儿童教育应该从形象化思考开始。

没有正思考,一切现代化的东西都不会出现,例如飞机、潜艇、飞船等。没有反思考,人类就无法改进自身。动物捕猎时也十分凶狠、聪明,但最多只是正思考。


怎么样才能知道自己是在做思考呢?人类的思考水平是怎么进步提高的呢?

读书就是思考,读书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

毛泽东为什么读一部书都要读很多遍?

实际情况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一遍了解,一遍熟悉,一遍正思考,一遍反思考,一遍形象思考,一遍逻辑思考,一遍结合实际思考。普通人只读一遍,这就叫浅尝辄止。也许这就是读书的奥秘,也是思考的奥秘。


《黄帝内经》中说,人有七情,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黄帝内经》中所说的七情之一“思”,就是本文所说的思考、思、思维等等。

《黄帝内经》为什么把“思”归为七情之一?它不应该是人的大脑的一个功能吗?

可能因为“思”也是情绪化的,和喜怒悲恐等拥有一样的特点。高兴了,心情好了,灵感就来了。比如写作、创作,心情舒畅了,就可能做到文“思”泉涌。还有诗仙李白,据说他喝醉酒时写的诗,比醒着时写的还要好。



少年人有点思念的东西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父母帮孩子什么都准备好了,他还能有什么念想!这无形中就扼杀了他们思考的能力。

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为什么呢?可能是因为:穷人家的孩子得不到的多,“思”萌发的就早一些。富人家的孩子总啃老,是因为他们得不到的少,“思”就会比较晚熟,甚至一直成熟不了,一直像长不大的孩子,两代人都痛苦。



少年多烦恼,这是天道使之然。如果父母总是帮助解决,就真的帮错了。烦恼、忧思是少年成长的必经阶段,没有这个过程,怎么能指望他们一夜之间就长成大人、独当一面呢。

七情之“思”,虽是少年的烦恼之源,却也是人成长的必经磨炼,父母千万不能总是帮倒忙。

常言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说的就是后三国时期,吴国吕蒙经孙权劝学而变强的故事。他的成长也绝不是在三天之内积累起来的。前面必定还有无数日夜的寒窗苦读、苦思,只是外人看不到而已。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个人的思想、成长、认识,甚至智慧也是在一件件小事的忧思烦恼中慢慢积累起来的。父母替他们遮挡了全部的风风雨雨,也等于挡住了他们成长为参天大树的机会。

你认为呢?是不是这个理?



一件精美玉器的最终呈现,需要经过很多道工序才能实现。遮挡住风雨,就犹如省略了很多道工序。精美也会变得不完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