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珍贵的看家功夫,不轻易传人

 图书 馆员 2019-06-19

1、“裆劲要开,要虚,裆开然后心气发动”。裆和胯很容易混淆,马步开横裆,弓箭步开直裆。开裆使下盘稳固。

2、胯的部位。指腰椎与胯骨的契合处,开胯则能打通上下的劲,但开胯很难。

3、用骨不用(肌)肉-行拳、盘架要慢练。慢才能体会内在的气息运行、骨节的催动。盘得这样慢,是要体会“用骨不用肉”的骨骼的节节催劲;

4、同样背和脊也容易混淆,力由脊发,往往做成背发。不要误会,叉劈开后并不意味着就是开胯了,开胯是传统武术的不传之密,劈叉最大的作用是松筋,展胯。想练劈叉自己完全可以,我不知道舞蹈是怎样的,武术里的劈叉主要通过原地支撑下叉压腿和平时的压腿,溜腿来练,先压腿,再溜腿,然后下叉。

     开胯有两种解释:①武术练功用语。即开活两胯,操练髋关节的柔韧性和灵活性,配合腿法动作而灵活转使。主要方法有压、搬、摆、转等。以横叉能坐地者为"开"。②步型弊病之一。做弓步时,后蹬一腿之胯向外向后捌开,或称"放胯"。坐胯,为步型错误之一。做马步时,臀髋下坐,重心后移,迫使上体前俯,以维持平衡。②马步桩功训练要领。即力坐(注)于两胯而形不变,以求步固势稳。③不动胯。螳螂拳尝有"走腰不走胯"之说。

     胯和裆是俩吗事啦"裆"是俩腿所夹之角,而"胯"其实是骨盆之位的一块地域.有没有练过"搂膝拗步"啊?其中的提膝开胯出脚 ...,不是提裆啦.

    裆和胯很容易混淆,且在隐私部位,难以示范。当时老师要求我们开胯,我们也是在拼命开裆。马步开横裆,弓箭步开直裆。开裆使下盘稳固。开胯则能打通上下的劲,但开胯很难。同样背和脊也容易混淆,力由脊发,往往做成背发。

    戴老师的文中就有秘诀啊:“我一下子明白了马步的含义,找到了感觉,既圆裆又夹紧,既下沉又上拎。可以说内家拳就是找感觉的拳,感觉找对了,就会突飞猛进,感觉找不到,只能形似。比如,在盘架子中做陈式太极拳单鞭势、斜形拗步势、前膛拗步势时,右(左)膝外展旋转,以身领手,丹田运转,势子结束时两膝微微内合,使胯撑开,上下相随,外形如城墙之拱门,达到了“胯撑裆圆” 的要求。——这个帖子重新读来,又有新的体会

    太极拳之“胯”来源:少林与太极 200805 诸多太极拳理论中,对于太极拳中 胯的问题历来强调不多, 对胯的重要性也鲜有提及,往往笼统称之为“腰际”、 “腰裆”、“腰隙”或者“腰胯”。即便如此,也是强调“腰”的作用,对胯几乎忽略不提。其实,这是太极拳修炼的一大误区。这里,我们首先要理清一个概念,腰胯的“腰”是指人类身体臀上肋下中间部分;而“胯”是指人类骨骼的一部分,即胯骨,它是组成骨盆的大骨,左右各一,由髂骨、坐骨和耻骨组成,统称为髋骨。因此,腰和胯是人体两个不同部位的称谓,其含义也不同。腰体现在外,而胯则隐藏于内。正因为胯的隐蔽性,前人在阐述太极拳要求时往往对其不详细说或者说不清。但是太极拳真正发劲打人力量的来源就是胯骨。所以,拳师界有“传拳不传胯”一说,将胯的练法和用法当作珍贵的看家功夫,不轻易传人。

     胯的重要性体现在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中。它的头一句“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中的“腰隙”,就是指胯的部位。对于“腰隙”的理解很多人解释为“命门”,比如沈寿先生说,“腰隙,腰部孔穴,这里指腰之后部第二、三腰椎之间的?命门?穴位”。也有人认为“腰隙”是“丹田”,比如冯志强先生说:“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是指意气之源在丹田,腰隙即丹田。”笔者对“命门说”和“丹田说” 均不能苟同。丹田说与人体构造不符,命门说有一定道理,但也解释不了“隙”。“隙”是缝,是裂缝,很细很小的缝。从人体骨骼结构上说,腰隙是指腰椎与胯骨的契合处,笔者称之为榫头处,这符合“隙”的含义。笔者结合自己练拳体会认为,此处轻微的变换不仅是重心的转换或调整,而且是发劲的源泉的变化。比如我捋对方左手,自己重心不能在右腿,而应在左腿,这就要求右胯走弧形向左胯转化,看似重心在右,实则在左;对方见被捋将要前倾失势回撤时,我正好胯已移向左边,即可顺劲蹉步向前方放劲,这样劲整威力大。太极拳架及推手中腰胯间隙转化比比皆是。太极拳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就是不断转化或调整自己重心,而拨动、控制对方重心,转换、调整、发放全在腰隙,主要是胯骨,以故“命意源头在腰隙”也!王宗岳时代中国还没有人体解剖学,人们对人体骨骼结构不了解,所以,王宗岳只能根据中医学的理解来解释胯的作用,运用了“腰隙”一词,应该说是准确的。设想,王宗岳如果是指“命门”或“丹田”,他完全可以直接用这两个词。因为“命门”和“丹田”不仅是中医人体两个重要穴位,而且在中国武术中是最普遍、最具重要性的练功用词,王宗岳在指导人们练习太极拳的《十三势行功歌》里不会故弄玄虚地造出“腰隙”一词,正是因为“命门”、“丹田”无法正确表达胯的含义,王宗岳才想到以“腰隙”来说明,可谓用心良苦啊!太极拳的发劲源自胯骨,再由胯骨带动脊骨,进而带动四肢筋骨发劲,即所谓“节节贯通”是也!从这个意义上说,太极拳发的是“筋骨劲”。以筋骨发力,是太极拳不同于其他拳术之处。其他拳术,都以肌肉发力见长,所以练西洋拳者背肌发达,练跆拳道者腿肌发达。练太极拳者,不大可能练出什么肌肉,练得出肌肉的就不是太极拳。所以,一般说来,太极高手是最没有健美的“样子”的。我们在练习、教授太极拳时,一再要求“用意不用力”。而这个“用意不用力”既不怎么好理解,也多引起争论。如果我们换一种说法,叫“用骨不用(肌)肉”,是否令人更加明白呢?因为太极拳要求我们以超乎正常的训练方式,细致深入地控制到骨骼。我们常说“太极处处都是手”,是这样吗?当然是!只要我们能够控制自己周身每节骨头,无论对方碰到我们身上任何部位,我们都能立即就在该部位进行化解、反击,就能做到“浑身都是手”,所谓“全身是手手非手”也!既然胯骨如此重要,那如何练胯?首先要学会开胯,将胯根打开,以使胯关节松开。陈鑫说,“裆劲要开,要虚,裆开然后心气发动”,裆开就是指“两大腿根要开”。我们知道,腰部的左右旋转和腿部的虚实转换,是靠胯关节的松活来完成的,如果两个胯关节不打开,而是死顶住骨盆,腰也起不到车轴转动的作用。“开胯”的要求,一般有两层意思:一是机械性开胯。每天要拉胯、压胯,有正压、侧压等,再就是拉大马步,两膝盖螺旋外展、平面旋转,以使大腿根部产生拉力。这样练习一段时间,可使胯关节和肌肉拉开变长,具有一定韧性。二是内功性开胯。在机械性开胯基础上,通过意念,两膝先外展后微微内合,胯根松开,用意念引导胯骨部位收束、开放、旋转、整合起来,带动全身骨骼运动。比如,在盘架子中做陈式太极拳单鞭势、斜形拗步势、前膛拗步势时,右(左)膝外展旋转,以身领手,丹田运转,势子结束时两膝微微内合,使胯撑开,上下相随,外形如城墙之拱门,达到了“胯撑裆圆”的要求。这里还要注意一个问题,胯开不是胯岔、胯撇、两腿岔开越大越好,要求的是内开而不是两腿外形的撇、岔。我们应记住陈鑫的话:“裆开不在大小,即一丝之微亦算得开。盖心意一开,裆即开矣。腿虽岔三尺宽,不开仍然不开,是在学拳者细心参之。”其实,行拳、盘架要慢练。慢才能体会内在的气息运行、骨节的催动。笔者在盘练陈式太极拳一路最慢时达 25 分钟,现在行一路拳也要15~20 分钟。盘得这样慢,是要体会“用骨 不用肉”的骨骼的节节催劲,如果盘得快,7~8 分钟练完,是无法体会气息、骨骼运动的。通过这样的修炼,再复而快时,才能快得顺、快得整、快得浑身都是手。行拳、盘架、推手、散形皆由丹田统领,以胯根为主宰,带动周身骨骼节节运动,化则节节分解,发则节节催劲。依靠胯部运动来传劲发力,外形似乎是手在发劲,实则胯在催动手之劲。比如,陈式太极拳“青龙出水”势,右手自胸前由上而下弧形向右前上发劲,实际胯在右经左再到右旋转运动,方能发出右手抖弹之劲。再比如,对方封住我右手并向我发劲,而我虽然被封住右手,但我腰胯随即向左转换,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沓,不进则罢,若进必然使对方落空,因为胯的移动已使我的重心变化,而我重心一变,则可相机得势使对方失去重心而倾斜跌出,这是“松胯活裆”的结果。久而久之,心意合一,由内达外,自然浑然一体。

陈正雷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完整演示

陈正雷,男,1949年6月出生,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人,他是陈家沟陈氏十九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八岁随伯父陈照丕练习家传太极拳术、刀、枪、剑、棍等器械及推手。太极功夫深厚纯正,理论研究颇具造诣,人称“太极金刚”。任河南省武术协会副主席,省武术管理中心副主任,河南太极健身培训中心总教练,国家武术高级教练,中国武术协会委员,中国“十大武术名师”之一,为推广普及陈氏太极拳做出了不朽贡献。

陈氏太极拳起源的几种说法

 1、陈卜创太极拳,这个提法是陈鑫说的。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自序”中有:“明洪武七年,始祖讳卜耕读之余,而以阴阳开合运转周身者,教子孙以消化饮食之法,理根太极,故名曰太极拳。”  2、陈王廷创太极拳,此说是唐豪、顾留馨发明的。唐豪三下陈家沟考察,发现《陈氏家乘》陈王廷“长短句”中有“闷来时造拳”句和《陈氏家谱》陈王廷的“旁注”(第26个旁注的最后一个旁注)中有“陈氏拳手刀枪创造之人也”。于是顾留馨编入了《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太极拳”条第(2)记“太极拳最早传习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陈氏太极拳的创编人是卓有创见的武术家陈王廷”。沈家桢、顾留馨合著《太极拳术》简介中有“陈式太极拳是古老的拳种,其他流派的太极拳(如杨、吴、武、孙)都是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新的。”  3、蒋发传陈长兴《陈长兴序》(节录:“……吾师蒋先生为王宗岳门下高足弟子,得内家武当悟修之真传,先生姓蒋名发字元龙,乃吾乡之人……名满海内,凡拳勇者无不拜服,吾在门下从先师学艺二十余年,蒙师教诲,技艺尽之于吾,……吾师从太夫子王宗岳学艺十年,全得内家真传,又得甘凤池、张凤义二位先生传授,遂练成绝技,无敌于天下,为剑侠之高人。”)

陈王庭(约1509年)又名陈奏庭,系明末文庠生、清初武痒生,文武双全,曾只身闯玉带山,劲阻登丰武举李际遇叛乱,为清廷在山东平定盗菲立过战功,在河南、山东负有盛名却不被清廷重用。陈王庭报国无门,收心隐退,在耕作之余,依据自己祖传之一百单八式长拳,博采众家精化,结合易学上有关的阴阳五行之理,并参考传统中医学中有关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发明创造出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新型拳术,包括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双人推手及刀、枪、棍、剑、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套路。

从现有的陈王庭的《长短句》中,可以了解当时的一些情况:

  "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欠官粮早完,要私债即还,骄谄勿用,忍让为先。人人道我憨,人人道我颠,常洗耳不弹冠。笑杀那万户诸侯,兢兢业业,不如俺心中常舒泰,名利总不贪。参透机关,识彼邯郸,陶情于渔水,盘桓乎山川,兴也无干,废也无干。若得个世境安康,恬淡如常,不悔不求,哪管他世态炎凉,成也无关,败也无关。谁是神仙?我是神仙!"

[转载]怎样寻找到真正有功夫的太极拳老师及传人?

有很多教太极拳的老师,怎样去找真正的太极拳传人?

答:从外形上看好似都差不多,但是否得到真传的还是可以略见一斑的。
  首先,你要先看,看什么?识别的方法是:
  (1) 看是否上下相随;
  (2) 看是否周身一家;
  (3) 看是否松沉;
  (4)看发动机(腰、裆、膝)的质量;
  (5) 关键看举手投足是否符合阴阳对待之理;
  (6)看练完拳后并无心浮气躁、气喘吁吁,而应该精神饱满。
  然后听、问,观察老师是否讲得清道理。关键是要找一位明理、讲理的传人。有的传人功夫很不错,就是茶壶里装汤元———倒不出来。这样的传人不适于当老师。

另外有几类人千万不能找他教你:
  (1)音乐指挥下教人的不找;
  (2)万金油(全能)老师不找;
  (3)不遵师传,自以为是的“自学成才者”不找;
  (4)自己还没练好就好为人师者的太极操、太极舞老师不找。
  (5)把自己神吹得天下无敌,舍我其谁的武德差的老师不找。
  (6)不收费的老师不要轻易去找,因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你知道他不收费是何居心?你向老师交了学费,你有权利学得应该学的东西,你也不会因没有交费而“来去自由”,以至半途而废;老师收了你的学费,老师有义务将你教好,他也不会有所藏私。(当然个别难说。)大多数的老师都是愿意将自己所学毫不保留地传下去的,他们不愿使自己的东西跟自己一起进棺材的。

  总之择师的好坏将会影响你学拳的一生。

太极压腿法详述

腿功是指各种腿法以及提高下肢柔韧性和控制能力的训练。所有武术项目都十分重视腿功训练,它是高质量完成技术动作,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保证。

【具体方法】

1.正压:身体正面对支撑物,一腿支撑,另一腿前平举,脚跟放在肋木或其它支撑物上,脚尖勾起,膝部挺直,两手按于膝部或抱住脚尖,上身反复前俯振压(图109),力量和幅度逐渐加大,使下颊尽量触及脚尖。左右腿轮换练习。如果腿部高举,脚放在较高支撑物上,称高压腿(图110)。脚放于地面时,称低压腿(图111)。高压、低压的方法和要领皆与前相同。

2.侧压:身体侧对支撑物一腿支撑,另一腿平放或高放于支撑物上,或放于地面,脚尖勾起,异侧手上举,同侧手外撑,上体反复侧倒振压,力量和幅度逐渐加大,使头部尽量触及脚尖(图112,113,114)。两腿轮换练习。

3.仆压:两脚左右大步开立,一腿屈膝全蹲,同侧手按于膝部。另一腿向体侧伸直铺平,同侧手搬握脚外侧。上体向伸直腿一侧反复倾俯振压,使头部尽量接近脚尖(图115)。两腿轮换练习。

 

4.坐压:身体坐于地面,两腿伸直,左右分开,两脚尖勾起,两手按于膝部或搬住脚尖,上体反复前俯振压,使下颊尽量接近脚尖(图116,117)。两腿轮换练习。

【要领】

1、向前振压时,要保持竖腰展体,直脊收臀。向侧振压时要挺胸展臀。

2、振压力量要由小而大,幅度因人而异,用力不可过猛,防止伤害。

3、一腿练习后要放松摆动,再换压另一腿。

4、正压腿、侧压腿时两腿皆要挺直。仆压腿时两脚平行或稍外展,两脚皆踏实地面。坐压时,两腿尽量分开。

【易犯错误】

1、弯腰、低头、屈腿。

2、正压腿时扭腰展胯,上体不正。

3.仆压腿时脚跟或脚外侧“掀地拔跟”。

太极真功之一“开合拉气” 悟玄机
        ——太极真功入门之道
    所谓“开合拉气”,就是以太极桩为基础形架,双手撑抱于胸前,在意识的诱导下,意念放松,外静内动,感悟两手间磁石般吸斥力的变化,即所谓“气感”,有推之不动,拉之不开的感觉,越觉越妙,并通过这种感觉体悟腰脊上下牵拉,周身束放缩胀的内在感应,也即内在劲力(或称内气)在体内的自然运行的变化,使身体的质量提高而密度加大,从而感悟“胸中腰间开合”的奥妙,所谓“放之则弥六合,退则藏之于密”。由静到动,内外导引,合一而融,动而犹静,静而亦动,静动交变,从而再达外动内静,静而仍动,动静和融的真静之境界,为健身养生和太极拳的真正内功训练奠定坚实的基础。 

    太极妙道,一气贯穿,全在胸中腰间开合。欲入妙道,先需得法。法者入道之门。众妙法门,何止千万,然其正者乃一,惟得之正者乃入正道。开合拉气,虽只一法,但法简效宏,见微知著,通玄入奥,太极妙道尽存,窥一斑可知全豹,老少咸宜,健武皆适,武练尚需文养,文练亦可武用,所谓“文以强身,武以御敌”。 
    为使太极真功(包括正道养生)爱好者避偏途,入正道,今简述“开合拉气”法而引之,以助登堂入室,早得太极真艺真技。下面作以简要介绍: 
    一、要领: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胸实腹,提裆塞尾,气沉丹田,顶膝坐胯,足心含空,五指微屈,虎口圆撑。 
    二、要求:首先进行放松的诱导,由自然呼吸逐渐过渡到逆腹式呼吸,按练功的说法就是先做好“三调”,即调身、调息、调心,做到身正、息稳、心平;然后做身体放松的调试,由头开始逐渐下松,一直松到脚下,再由脚下依次上松,直至松到头顶,反复调试愈松愈好,以全身通透为佳。自感全身松畅后即可进行开合拉气的训练。特别提示:本法虽名“开合拉气”,只是沿用旧说,在意不在“气”,气不过一种内在感悟,并无玄虚,只要习者感气不而求气,人人能得,所谓“不气而气”,即感悟到身,气不求自明,不求而自得,皆纯任自然,绝无虚妄、玄虚之虞,信也有,不信也有,所谓“气”只在得法,功到自然成。习者只能从松上找感悟,万万不可想气、运气、引气、导气,否则极易出偏而误入歧途,所谓“走火入魔”,皆虚妄之为 
    三、动作:以太极抱球桩(亦称太极桩、混元桩或浑圆桩),熟练后可产生多种自然形变。操演时先自然站立,双臂松垂,引颈、拔背、拉腰、长身,先行“三调”放松,然后两脚开立,略宽于肩,屈膝下蹲,同时两手从腹前提肘沉肩,双臂环抱圆撑,上提至胸前止,掌心向内,掌指相对,距七寸许,拇手指齐鼻,沉肘略低肩,双臂撑圆如抱球,双臂外撑内合,头正项竖,脊直身端,目视掌指间,要做到骨撑、筋伸、肉松、劲缩,手劲缩于肩而达腰,脚劲缩至胯而合于腰,保持要领和要求。以上为静桩,即外静内动的内意开合训练,待静桩掌握后,便可转入动桩训练,即由内意开合转为外形开合,以形合内,内外合一而练。 
    四、凝神调息:息稳心平身自松,身松息微神自凝,敛神意注通阴阳,气机升降自开合。意注眉间神居祖窍,不即不离不无意,丹田鼓荡周身贯,膨胀缩合立体圆,即所谓“形圆、意圆、气圆”。随呼吸调整,渐入松静,一气贯穿,周身内外胀缩。神凝祖窍意注两掌间,掌虽不动,掌间自有磁石般两极变化的吸斥感产生,自吸自斥,吸斥等力,吸之不能开,斥之不能合,谓之意念开河;同时吸气时,腰部拔伸向两端牵拉,身体放长,呼气时,身胀肩沉气自落丹田而鼓荡。开合拉气,感之在掌,动之则在胸脊,此即“胸中腰间开合”之谓。初始开合,随意念轻重而轻重,轻重由掌及臂而身,继而随息深浅而轻重,终而脱息脱意自轻重。即随着凝神调息的深入,调息而忘息,凝神而神游,似有若无,若即若离,感而不感,不感而感,形神合一,神入神室,气入气窍,精神气乃一,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玄关洞彻,所谓“空穴来风”,功境自现,前人所谓“不在身内求,不在身外得”意即指此。若动式开合,则两臂外撑,形张而意收;两手相合,形拢而意张,所谓“开中有合,合中有开”,亦开亦合,亦合亦开,开即是合,合即是开,此之谓也。
    五、效验:功后周身通畅,精神饱满,身体如铸,轻盈不滞,气感充盈,劲力殷实,筋骨强壮,却病延年。功后练拳,全身通透,束身而起,胀身而落,神凝内聚,一气相连,身如灌铅,整体如铸,不僵不滞,内外一如,物我两忘,动无不动,静无不静,意动形随,周身相贯,易筋洗髓,入微入妙,玄奥难言,功者自验。
太极真功之二“动之入微”登堂奥
        ——太极拳真功修炼之道
 
    太极拳运动内外相合,左右相顾,上下相随,螺旋运转,连绵不断,循环无端,外柔肢脉,内畅气血,阴阳互运,刚柔相济,文以强身,武以御敌,内外兼练,性命双修,然而,太极拳之奥,乃是动之入微。为使太极拳同好求得真功真技,拙作《“开合拉气”悟玄机——太极拳真功入门之道》已发表于2005年《武魂》第8期,今作乃是上篇之续篇:“太极拳真功修炼之道”,还有后篇“瞬变瘦瘠易阴阳——太极拳真功应用之道”与同好共研。 
    上篇的“开合拉气”讲的主要是求取内在感应,以开合拉气为引子,求得太极拳内在之整劲,并把握太极拳以腰运身和胸中腰间开合之要窍,为今后练拳打下坚实基础。今述“动之入微”乃是太极拳真功真技实修之法门,以微入道,以微求正,以微求变,以微求活,以微求奥,登堂入室,进而求取太极真功。 
    太极拳的特点虽是松柔圆润,外柔内刚,拧裹旋掩,连绵不断,循环无端,然其精奥却是动之入微。“微”乃是小、少、细、精、巧、深、奥之意,在太极拳运动中,微是指:微小、精微、精妙,细腻,微而妙,妙而精。微与单纯的慢不同,若单纯求慢,则慢易滞,滞而僵,僵而拙;不慢则快,快则易滑似流水,囫囵吞枣而找不到感觉。微即慢中求精、求细、求活、求变,微则敏而不僵滞笨拙,能动之入微,则能体精入奥。太极拳无论健身还是练武,不入微难知其奥,不入微难达其效。太极拳运动只有入微才能入妙,才能细微变化于内而人不见人不知,即便在搭手时也难以使对方感之己方变化。太极拳只有变化人莫知方可谓入道,即“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太极拳欲入微,亦尚需先宏观把握,即“先求开展,后求紧凑”,要由大而小,由开而合,由外而内,由身而心,所谓“开展紧凑乃缜密”。那么,太极拳微在何处求?答曰:均整、协调、平衡。所谓“均整”就是: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一气贯穿,周身一家;所谓“协调”就是:上下、左右、前后、内外,同步运转,无一不合,连贯无间;所谓“平衡”就是: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用力均衡,不偏不倚,无过不及。那么,微又从何处悟?答曰:矛盾中求中和。所谓矛盾,即是“阴阳变化”,阴****化,则是上下、左右、前后、内外、进退、屈伸、轻重、沉浮、鼓荡、开合、虚实、刚柔、松紧、化打等等等等,所谓中和,即是“对立统一”,皆本阴阳互动互生,争衡而制,相生相克,没有生克,就没有变化,失去变化就没有生机。太极拳只有动中求微,微中求变,变中求妙,才能妙中入奥,所以说,太极拳要在微妙变化中多体悟、找感悟、细思悟,要在微中求均整、微中求协调、微中求平衡。太极拳只有精微细致、细腻熨贴,才能在运动中感悟到气血、劲力内运精奥;太极拳只有入微才能入奥,才能微中见精,转换折叠不留痕迹;太极拳只有体会入微,才能感之入深,动作才能细腻熨贴,精微巧妙,幽密深邃;太极拳只有动之入微,才能变化于内,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太极拳只有动之入微,才能微妙之处见神奇,微触即应,微感即动,微动即化,微动即打,化打合一,化打无形。技之有别,不在花样不在奇,唯在精微细致而已,细微之处方见真功。技艺之绝,亦莫过于精微巧妙。所以说,欲求太极真功,唯求动之入微。欲求入微,先求开展,后求紧凑,由大圈到小圈,小圈到无圈,无圈而圈即是入微。
    入微的精髓,述之有三:首先,是周身的整合,也即贯穿,内外合一,无处不撑合。撑而不合则散,合而不撑则软。所以拳论谓之“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周身若能整合,则能有如球充气,一孔入而压力均等,微动即感,感而即应,应则有度,不多不少,恰如其分。其次,是和中而济,也即腰胯争合,以腰运身。腰胯不争,软而无力,腰胯不合,周身俱散。腰身一体,同轴而连,唯胯两侧,各具一轴,力可活变。腰胯争合,则能劲运周身,此乃谓之“依中而行,本中而运,由中而发,和中而济”。所以拳谚又说“别看太极柔,刚劲腰中求”。腰不能无胯,无胯则无争,无争则无功,腰动之功,争合自中,气自内运,劲自贯穿,动之入微,合之细腻,定胯腰拧,腰拧胯搓,腰动一分,拳打一寸,劲自内运,一气贯穿,动之不见形,周身一家,内劲浑然,劲出透敌,化打合一。其三,是意之驭形,形意合一,意之所动,形之所趋,意形相随。意动入微,形之入妙,微而自大,无内无外,意动形随力自出,力出则有气,有气则有势,力气不二,气势乃一,气充势宏,势大力大,气势浑然,神威自显。神依形而存,形依势而威,气与势和,力与气合,形神若一,内力自生,气势旺盛,神威彰显。所谓“志愈大而心愈小”,静心平气境乃幽,心意入微震寰宇,形神意气合,终可达“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之境。 
太极真功之三“瞬变松紧”易阴阳
          ——太极真功应用之道
 
    太极拳是阴阳转换的运动,也是能量积聚和激发的运动。太极拳虽要求放松,以慢练柔练入道,但太极拳运动却是松中有紧,柔中寓刚,柔外而内刚,松紧相变,刚柔相济的运动。太极拳真正的功夫不是绵软松柔,而是“绵里藏针,棉里裹铁”。绵软只是太极拳的外象,松柔只是太极拳积柔成刚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所以拳论有云:柔中无刚其速不疾,刚中无柔摧逼不捷。尽管太极拳练柔练松,然其应用不是不要刚紧,练松柔虽能舒筋活血润肢脉壮脏腑,极富健身作用,但松柔不是为松柔而松柔,松柔乃是为了在实战中更好地发挥刚紧的作用,这正是太极拳武学的核心,也是被常人所忽略的和被所谓的太极拳家所淡忘了的拳学内涵。因此,太极拳训练和应用必须要松紧交变,松不是为松而松,松是为了紧,而且是为了更好地紧,紧则坚骨壮形,劲力坚刚而无坚不摧,松中要寓紧,紧中也要有松,松紧不仅要渐变,而且还要瞬变,更要渐瞬突变。所以说,太极拳松不能无紧,紧也不能无松,松则柔,紧则刚,松紧合一刚柔济,虚实松紧变,刚柔松紧系,有松无紧稀打愣——懈晃;有紧无松直巴愣——僵硬。拳中只有不松不紧,不紧不松,才能阴阳相济,而达到拳论所述“似松非松”之功。太极拳只有做到了“似松非松”,才能松紧瞬变,松紧无常,虚实不露,刚柔不定,化打不分,敌不知我,我独知人;只有“松紧瞬变”,才能在交手中赢得战机,化打如意、有效制敌而立于不败之地,而不是一味地松柔粘化走圈连随而失去战机。交战中只有松紧交变才能知顺逆而为用,有所谓“慢松慢紧力推山,瞬松瞬紧炸力崩,渐瞬松紧鬼神惊”。瞬变松紧阴阳易,阴阳易变蕴玄机,松紧渐瞬人不晓,玄机奥妙非能语,蓄能释能只一瞬,松松紧紧自无敌。松紧训练实际上就是自身能量的转换,不论内家外家少林武当,能量的转换无非是加大自身松紧的空间和缩短松紧的时间,以便在瞬间发挥出最大的能量作用于敌而制敌而已,也仅此而已!太极者劲由内换,松紧由外而内,以内引外,内动外发,劲不露形,劲瞬间而已。所谓“瞬变松紧”,亦不过“发劲似放箭”之功。拳者为拳,惟实为真,太极不能无柔,太极亦不能无刚,无柔则硬,无刚则软,惟有软硬兼施方谓真技,所以说,太极真功不离“刚柔相济”,皆赖松紧相系,更在松紧瞬变,松要松在自己身上,紧要紧在对方身上,松则柔,紧则刚,瞬则快,不快不能后发先至,不快无以制敌,慢绝不能制快!不动乃静不为慢,静以待变,变则一瞬,用则疾而能“后发先至”。太极拳慢中求快,慢中见快,乃是稳中求快,快中求快,快上加快的更快,快慢转换而无间,变化不留痕迹,化打合一赢敌只在一瞬,所谓“不招不架一下两下,一犯招架十下八下”。与敌交手非同儿戏,瞬息万变,敌不由己,慢不得也软不得,“练用有别”不可不知,万不可虚,更不可玄,玄虚和想象在真正的交手中只能一败涂地。
    关于太极拳真功之道,笔者已述两篇,入门、修炼只是基础,惟有应用乃是关键。太极拳无论怎么特殊,绝不能脱离自然规律而行之,各种运动都要符合人体生物运动力学,更要受运动规律的制约,人之与物惟不同者,乃为人是有思维的动物,人之一切运动要受思维的控制,所谓“知行若一”,也即“形意合一,形神不二”。太极拳尽管讲究螺旋弧线运动,但并不否认直线运动,所谓“方圆互用”,方圆之运更不能离松紧而为,因为,人之一切运动皆赖于肌肉筋腱的松紧运动带动骨骼运转而生,离开松紧(包括思维与形体)人不可能产生任何运动!所以说,松紧才是人体运动的核心、力量的源泉,松紧即是拳中阴阳的具化,更是人体能量转换的枢纽。古往今来,“拳学无玄虚,真功本无秘,松则蓄能,紧则释能,松紧之变惟熟而已”,所谓的“气血经络”乃是自然之事,无须刻意而为,自然顺遂即如意,惟有松紧需功力,松紧之功亦需入细入微,细则精,精则巧;微则瞬,瞬则奇,奇则难御,出奇制胜自然归,所以说,太极拳应用之道,惟瞬变松紧方知其道之奥之妙。 

    太极拳道不离阴阳,阴阳不是具体,乃是一理,阴阳理论乃是自然规律,阴阳非死物,阴阳运动互为其根、互动互生,阴阳运动在于转换和变化,阴阳于人于拳于事皆同。阴阳理论指导实践需要具化和泛化结合,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就理论而理论,但具化亦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与具体划等号,拳中的进退、屈伸、虚实、刚柔、化打、吞吐、鼓荡、开合、轻重、沉浮、松紧、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等,皆可阴阳释之,但在各项阴阳矛盾之中,惟有松紧才是人体运动的枢纽,松紧可以使人产生任何形态的运动变化而进行能量转换,所以说“松紧”才是拳中阴阳的具化。松紧乃是人体运动的动力之源,一松一紧一屈伸,一松一紧一虚实,进退、化打寓刚柔,一松一紧一太极,一松一紧自运化,松则俱松,紧则俱紧,松中有紧,紧中有松,松紧相系,松紧瞬变,松紧不离,松紧则无欺。拳之松紧与常人理解之松紧截然不同,拳之松紧务须符合拳势要求,松紧皆要自然撑合不失弹性,有撑无合则散,有合无撑则软,紧要不失之中,松要不失之撑,撑要沉,沉不失之拔,松沉圆沉不离“弓”(即身备“五弓”的弓,也即所谓的“掤劲”);紧则是周身的胀缩,胀也紧缩也紧,胀缩形不拘,争撑合一而融,不胀不缩自然松。拳之紧乃是要求我们要在间架撑合不动形的情况下能自然内在地胀缩,亦不能失之“掤劲”,一气贯穿,紧而不僵,松紧交融,动之入微,松长紧短只一瞬,松紧交替渐瞬而变,慢松慢紧能量增,瞬紧瞬松瞬释能,心到意到不看经,体认透晰自然明,“运劲如抽丝,蓄劲如张弓”仍是训练过程抑或基本功以形成定势定型的习惯,“发劲似放箭”才是终极运用所求,待“不蓄而发,不发而发”方入圣明。太极拳松紧训练,要由形而意,由意而形,形复归意,形意合一,变之入疾,用之则速,所谓劲由内变,换劲不动形,变形劲不变,学者详辩,自能入道。所谓“形无形意无意,无意之中乃真意”,无形乃纯,无意乃真,灵机一动犹如火烧身,化即打,打即化,出手便是。“松紧”于拳,摸得着,看得见,通俗易懂易学易会,人人可明,人人能做,只要我们依规而行,不丢要领,因势而运,随机而变,定能运之自如。拳者若能明得此中理,能在运动中瞬变松紧而不见其形,遇敌自不惧,一松一紧自运化,自能体悟太极拳真功应用之道的奥妙。

修炼传统陈氏太极拳的途径、内容和方法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细节决定成败”,“要从整体上出色,就必须使每一个细节做到尽善尽美”。这是当代太极拳马虹大师在《功夫.源于细节的积累》一文开篇引用的三句名言。陈照奎宗师当年教拳也经常讲:“要学好这套拳,必须从难、从严、过细地下功夫。”传统陈氏太极拳一路83势共有365个动作,近900动,如金刚捣碓一势六个动作就有20动。所以要想练好这套拳确有一定的难度,一定要在细节上下功夫, 细节不明,拳架必空。前辈曾把修炼太极拳比做人与水的相互关系, 做了三层比喻;

初学阶段:“如在水中至项深。”站立不稳,呼吸不畅,举步维艰。

中级阶段:“如浮水中身悬空。”逐步学会游水到从容自由玩水。

高级阶段:“身轻如在水上行。”这是一种比喻,是至高至深的功夫,一般人是达不到的,但打出太极拳的劲道气势和神韵,还是可望可及的。正如古拳论所讲:“拳打万遍,神理自现。”

根据本人修炼传统陈氏太极拳二十年来的体悟,修炼好太极拳的基本途径可用以下六个字来概括:形、理、法、劲、气、神。

形:即拳架外形;

理:即拳理,阴阳哲理;

法:即拳法,拳术招式的技击用法;

劲:即劲道,如拳架中的劲别、劲源、劲路、劲点、劲力结构等;

气:即气机,行拳走架时体内气息运行机制;

神:即神明,是指行拳时的节奏、气势、神韵以及推手技击中发自本能的灵敏感应。

为了帮助大家提高修炼传统陈氏太极拳的拳艺水平,我计划把形、理、法、劲、气、神作为六个专题,进行讲解,供大家修炼参考。

             第一讲:形:循规蹈矩练外形 

  太极拳,是一种形神兼备,内外兼练,文武双修的高级修炼功夫,它形之于外的功夫主要是拳架、器械、推手等,称之谓炼形。它的内功,主要是炼精、炼气、炼意,调动人体潜在的、特别是大脑的功能,称之谓炼神。

在练形方面,首先要细抠拳谱守规矩,拳论讲:“始则遵乎规矩,继则化乎规矩,终则神乎规矩。”规矩二字贯穿修炼过程的始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传统陈氏太极拳的规矩既有与其它太极拳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有其特有的规定要求,如有的太极拳要求眼随手运、含胸拔背、倒换重心转身时要抬起脚尖等等,而我们这套拳就不要求有这样的动作,所以熟悉和掌握传统陈氏太极拳的周身规矩,是修炼好传统陈氏太极拳的入门课和必修课。

    关于传统陈氏太极拳的周身规矩,马虹老师在《陈氏太极拳拳理阐微》一书中有专门论述,讲的比较详细,我们这里讲主要是择其要点做一简述。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讲:

  一、手形、手法:

   1、手形:主要有掌、拳、勾三种,掌形要求四指并拢舒展,虎口撑圆,拇指与小指相吸相合,似瓦楞状,不要五股钢叉,不要虎口夹死,不要挑大拇指。拳形要求握拳时拇指扣住食指中指,拳心中空,外实内虚有弹性。单鞭定势的虚握拳,也要形成外形饱满,内气鼓荡之状。勾手要做到拇指贴住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捏拢成勾状,腕背圆,绝不可成90度死弯。

   2、手法:掌有、捋、按、推、撩、劈、拍、穿、切、、采、卷、抓、拿、刁等。拳有冲、撇、撩、钻、栽等。

   3、手的顺逆缠丝:小指领劲为顺缠,拇指领劲为逆缠,两手有双顺双逆,左顺右逆,左逆右顺之分。

   4、手动的重要性:手的动作关系到腕、肘、肩、胸、腰、胯、膝、踝、脚全身九节劲的节节贯穿,特别是丹田的转动和内气的鼓荡以及内气循经通络的气机运行,它有牵动丹田和全身的作用。两只手要经常注意守中线,如在和捋的时候,总有一只手要守中,即眼前中线,胸前中线,腹前中线,两膝中线,这叫护中。

    手与肩之间的关节是肘,肘不可架,时时要有下坠或曰下垂之意,有两肘不离肋,两肘不贴肋之说,以时刻注意保护两胁两肋这个抗击打最薄弱环节。肘法有合肘、肘、挑肘、采肘、冲肘、里合肘、迎门肘、拗鸾肘、顺鸾肘、穿心肘等,肘法在拳术中是很重要的,肘在技击中是重武器之一,不可轻易用之。

  二、步形、步法:

   1、步形:主要是平行步为多,不要丁字步和八字脚,即不丁不八。细分有站桩步,弓蹬步,马步,虚步、仆步、歇步、跟步、盖步、顿步、插步,独立步等。

   2、步法:也叫脚法,有开、扣、扫、勾、踢、蹬、摆、绊等。开脚、扣脚要以脚根为轴,脚掌要贴地有磨擦力,不要掀脚。扫、勾脚尖要里合,后扫要脚根领劲,脚尖也要里合。踢是脚面用劲,蹬是脚掌脚根发力。  

   3、脚和腿的顺逆缠丝:小趾领劲为顺缠如外摆脚,拇趾领劲为逆缠如单鞭的出步(铲步),两腿有双顺双逆如倒卷肱的下盘,左顺右逆,左逆右顺,如野马分鬃。

   4、脚的动作的重要性:古拳论讲:“千变万化由我运,下体两足定根基”。脚要落地生根,不可外掀,不可乱动,谚语云:“拧钻子拔根,传授不真”。脚如船之舵,它决定着行拳的方位、方向和周身的力量源泉,所以打拳要先培根,根节不牢,满身皆空。

    脚和胯之间的关节是膝,膝不能前跪,跪膝必然撅臀、瓦腰、挺胸,跪膝还容易对膝造成伤害,横气填胸,中气不能贯通。膝法主要用在插、套对方下盘时,里扣、外弹、下压、上顶等。膝法在拳术中也是很重要的,膝在技击中和肘一样是重武器之一,不可轻易用之。

  三、身形、身法:

    1、身形:总的要求是中正安舒,中正是不左右歪斜,前俯后仰。安舒就是要虚领顶劲,会阴穴上提,两肩要松沉略向前裹,胸略含,有利于气沉丹田,不可挺胸,一挺胸则横气填胸。即便在胸开背合时,也要气往下沉,不能气往上涌,要虚胸实腹。两胯要松沉,整个躯干部分不是支在两腿上,而是放在两腿上,上体象坦克车上的炮台一样,转动灵活。这样上有顶劲上领,下有丹田内气沉劲,脊柱对拉拔长,有利于气贴脊背,中气贯足脊中,通达四肢百骸,正如古拳论所讲“腰似车轴气如轮”。

   2、身法:其中有肩靠、胸靠、胯打、背折靠等法。

   3、身法的立体螺旋:就是靠丹田的带动,左右的旋转要螺旋式的上升和下沉,其方法多为臀部的左右翻沉。

   4、身法的重要性:拳论讲:“夫发手击敌,全赖身法之助,身法维何?纵、横、高、低、进、退、反、而已!”身体的躯干部分既是人体的作战指挥部,又是作战的后勤装备供给部,上节大脑是指挥机关,中节胸腔的肺脏和心脏是气血的供给部,下节腹腔是气力的变压、传导、枢纽站,所以,身法的中正安舒至关重要,只要指挥部不乱,前方作战的四肢就运用自如,得心应手。

  四、眼神、眼法:

   1、眼神:眼神要以对方在那为准,多以平视为主,兼顾左右,不可太远,也不可太近,远了神散,近了乜呆,更不可仰首看天,俯首看地看自身。

2、眼法:要正气、大气不小气,要镇静从容不萎靡,不慌神,发力时要主视击点有威慑力但威而不怒,绝不要有贼气、匪气、邪气、霸气。      

3、眼法的重要性:眼神是心灵的窗户,是太极拳修炼心性的重要方法,炼太极拳要炼出大将之风,不要炼成纠纠武夫,所以,炼太极拳可以提高人的气质、品位和应敌意识。

  五、方位、路线:

    1、方位:东、西、南、北、四正方位,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隅角,但有的拳势不完全是隅角,四正一般是比较正的。太极拳为什么强调方位呢,因为它是以五行八卦编排沿袭下来的。

   2、手脚的运行路线:包括从起点到落点,都要动作到位又不越位,也叫“无过无不及”。中间的运行路线均走弧形路线,不是上弧就是下弧,不是里弧就是外弧,非圆即弧。

六、外三合和内三合:

1、外三合即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手与脚肘与膝的相合不仅在定势时做到,在运动过程中也要注意相合,如懒扎衣和单鞭等动作。肩与胯合怎么合?我的理解是肩与胯要上下相合,在走肩靠时一定要胯带肩,不要以肩带胯,肩胯形成一体的整劲,不要只走肩,与胯脱节,形成耸肩无根的弊病。

2、内三合我们主要讲意、气、力三者合而为一,即意到气到力到,绝不是只用意不用力,只是不用拙力罢了。慢运柔化劲,快发刚弹劲,都要做到意、气、力三者合而为一。陈长兴宗师在《太极拳十大要论》中讲“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内三合也;”我们当细心体会之。

    在遵规蹈矩的过程中,要重点把握松、静、正、圆、稳五个字。

松:松就是要在练拳时做到筋骨要松,松的重点是两肩两胯,松的反面是紧是僵。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做到放松,为什么一学拳就松不了呢?原因有五:

一是平时不进行锻练,韧带僵紧了,骨关节不灵活了。

二是套路不熟,手忙脚乱,顾此失彼。

三是下盘功力不支,靠上身找平衡,因此上体不能放松。

四是技法不清,不知那领劲,全身平均用劲或乱用劲。

五是不会丹田带动和调整气息,身体内外不能做到有机配合。

弄清了不能松的原因,也就知道在那些方面去努力克服它了。

如一要想拉松韧带,练活关节,就必须每天在练拳前涮腰、转胯、压腿、靠腿、踢腿、蹬腿、内摆腿、外摆腿、踢二起脚、打旋风脚、练跌叉、练定步云手等,不能只打两趟拳了事,必须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二要多打拳,要认真的打,一招一势认真求,要循序渐进煞低架,以此培养下盘的功力。三要不断加深对拳理拳法的学习和内功的修炼,请“明”师指导(明白的明),须知“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静:“朴能镇浮,静能御躁”“静为躁君”,静是克服浮躁的有效方法, 修炼传统陈氏太极拳的静,往往比修炼别的太极拳的静更难,因为陈氏太极拳要求快慢相间,运劲发力,松活弹抖,蹿蹦跳跃,所以在处理动与静的问题上,往往注意了动就忽略了静。如何做到静?

    一是先静后动。摒除杂念,一心想拳不二用,从预备势开始就要入静,平心静气,以意运气,以气运身,静心想着阴阳开合,虚实变换,气劲的贯穿,招式的用法,正如古拳论讲:“太和元气到静时,不静不见动之奇”。

    二是动中求静。一慢二稳三动,也就是要在慢动中求静,在沉稳中求静,要做到“沿路缠绵,静运无慌”,慌慌张张是入不了静的。

    三是以静驭动。在静的前提下,先蓄后发,慢蓄快发,发劲要猝,要脆,是刹那间的事,多数时间是静运柔化劲。如连续发劲,如生活中打蚊子的动作等,都是在静的统驭下才能完成。

    四是以静制动。推手也好,交手也好,迂到情况也好,首要是头脑要冷静,那怕是对方突然袭击,你要冷静就能动急则急应,心里一慌乱就对付不了快。所以每临大事必要有静气以待之。如马虹老师在迂到车祸时,能在紧急关头头脑镇静,选择在空间上避险就是一例。

    五是以静修身,以静养性,静是修身养性,益寿延年的有效方法。

    正:身法要正,身法是指上自百会穴,下至会阴穴,人体的驱干部分。这个部分上有大脑指挥机关(司令部),中有气血供给机关(肺脏气体交换和心脏血液循环),下有气劲枢纽机关(丹田是气劲鼓荡、变压、蓄发核心),所以只有在身法中正的条件下,才能正常发挥上体的三大功能。怎样做到身法正呢?

    一要虚领顶劲,任何时候不要丢掉“顶头悬”,古拳论讲:“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说的是“顶头悬”对全身的领导作用。拳谚云:“丢掉顶头悬,白练三十年”,悬是轻轻上提之意,不是硬顶,架势越低,越要顶劲上领,以确保指挥机关头脑镇静,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二要沉肩涵胸,内气下沉,确保上虚下实,气沉丹田,丹田带动四肢。

    三要圆裆松胯,尾闾前卷,命门后撑,会阴上提,确保“尾闾中正神贯顶”,“中气贯足,精神百倍”,中气也就是督脉中的内气沿脊椎上贯百会,自然精神能提的起。

    四要“立如平准,活似车轮”,拳谚云:“上下一条线,全凭两手转。”重心移动,要裆走下弧,只有“立身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撑”,确保前进后退,左转右旋,圆转灵活。就像钓鱼的鱼漂,任凭波浪起伏,始终立身中正。

    圆:就是架势要圆,这个势字不要只理解为拳架子,还有内在的气势问题,如梅兰芳的舞台艺术造形就是圆,书法也是以圆浑为妙。太极拳原名曰长拳,意思说此拳打起来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因为只有圆才是无端的,才能循环往复,生生不息。怎样才能做到架势圆浑呢?

    一从肢体来说,要做到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开合相寓。如梢节开要中节合,中节开要梢节合等。

    二从手脚动作的运行路线来说,要走弧形路线,非圆即弧,不要直来直去。

    三要处处讲圆,如虎口撑圆,两腋撑圆,胸涵背圆,裆圆臂圆。外三合对于拳架的势圆也很重要,古拳论讲:“勿使有缺陷处,勿使有凹凸处”,如果手、肘、肩动作路线离开了脚、膝、胯的方圆,就会出现凹凸,重心也会失去平衡。

    四要周身加大劲,内气鼓荡,气贯四梢,“筋骨要松,皮毛要攻”。只有形体的圆还不够,还要有气势的饱满,才能有圆浑的态势。

    稳:稳就是行拳一要动作沉稳,二重心要稳定,三下盘要稳固。太极拳是武术,不同于舞蹈和体操,应处处给人以稳定平衡的感觉。如何做到稳?

    一要打拳先培根,要两脚五趾抓地根基稳固,“千变万化由我运,下体两足定根基”,大树只有根深固才能枝叶荣,才能经得起狂风暴雨的洗礼。如预备势的站桩步,两脚与两肩同宽了没有,这里的内在要求是两肩肩井穴要对准两足的涌泉穴,当气沉丹田时,内气一直沉到涌泉入地。

    二要方位、角度、步形、步法准确,脚如船之舵,脚落地的方位角度,那个部位挨地都要严细,如斜行铲步蹬脚是脚跟里侧擦地、前拗步是脚跟后侧着地、旋风脚外摆脚是脚跟外侧着地等。弓、马步不要外八字脚,不要丁字步,要经常保持平行步。两脚不要站在一条线上,要骑在一条线上。胯、膝、脚的结构要科学,重心虚实要搭配得当,要做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互根。如弓蹬步,弓腿的小腿要基本垂直,膝不能超过脚尖,蹬劲的腿既要蹬,膝又要撑,不能跪膝,蹬腿一的胯还要松沉,不要绷胯。

    三要倒换重心时裆走下弧,一定要走出这个弧来,不要走成坡,也不要平移和直接抗上去。重心倒不好不提腿。这时的内在要求仍是肩井对涌泉,否则你就做不好轻沉兼备。

    四要时时注意轻沉兼备,即有上升的部位必有下沉的部位。也叫有上就有下。我们的口令是:“收腹吸气松胯提肛,提左膝沉右胯,提右膝沉左胯,肘膝相合”。

    上述讲得有关形的内容与要求,实际也是讲陈氏太极拳的周身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的拳架外形关系到内气内劲的顺畅运行,对技击护身至关重要,对健身养生也至关重要。

“专一持恒练为路,精进拳艺悟作梯。”练要一守规矩,二熟拳法,三找感觉。只有感觉到了才能功夫上身。有道是“厌常喜新不可趋道,乐简畏繁不可明道。”悟要一学拳理,二悟劲道,三找规律。只有掌握了规律才能触类旁通。有这样一段话对悟字讲的很透,“悟处皆出于思,不思无由得悟;思处皆缘于学,不学则无可思。学者所以求悟也,悟者思而得道也”。最后赠大家八句俚语供修炼参考:

修练太极须认真,  遵规恒练功进身。

虚领百会精神振,  沉肩坠肘气易沉。

圆裆松胯腰圆活,  两足平行好培根。

顺逆缠丝舒经络,  开合相寓周身。

对称和谐气通顺,  松活弹抖化淤陈。

快慢相间身灵利,  熟用拳法眼有神。

   阴阳相济求懂劲,  丹田内转练“元真”。

意领形随身心健,  益寿延年不老春。

第二讲:理:观图悟理修太极

    古拳论《学拳须知》第五条规定:“学太极拳先学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陈鑫公讲:“学拳须明理,理明则功进”。所以, 懂得拳理是踏入太极拳大门的第一道门槛,否则很难登堂入室,体悟太极真谛。

太极拳的创编有四大理论支柱,一是《易经》的太极阴阳学说,二是道家的养生术,三是中医的经络学说,四是传统的兵学理论,如《孙子兵法》、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等。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说》一书,是以中国群经之首——《易经》的太极阴阳学说为太极拳的总的思维纲领而编著的,所以, 太极阴阳学说是修炼陈氏太极拳的理论依据。我们的祖先以其聪明的智慧,把神妙复杂的易魂体系,用综合并包的方式,用黑白两色简捷的线条,绘制了囊括天地万物共有规律的太极图,它既蕴涵着深刻的抽象辑思维,又具简单易懂易记的形象思维,是我们学习领悟太极阴阳理论,探索陈氏太极拳奥秘的一把钥匙。马虹老师称“太极图是太极拳的秘诀”,所以我们今天讲拳理就以观图悟理修太极为题,来共同探讨太极哲理和太极拳的奥秘,我的讲解只是把我对太极图的粗浅理解提供给大家,以抛砖引玉,引起大家共同探讨太极奥秘的兴趣,通过加深对拳理的理解,把我们修炼传统陈氏太极拳的拳艺水平提高一步。

太极图,它是一个简洁的图案,它却衍生出一个奥妙的拳种,今天人们用身体、用艺术、用灵魂诠释着这个久远的名词——“太极”。公元十七世纪的德国哲学家,二进位制的发明者布尼茨说:“它是一个宇宙最高的奥秘。”

   “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囊括天地万物共有规律的太极图,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大至宏观宇宙,小到微观原子,都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分则阴阳,合则太极,太极是一个阴与阳的合抱体。人体也是一个小太极,人体无处不阴阳,有道是不知阴阳,莫谈太极。所以,在看图之前,我们首先要把阴阳的基本概念搞清楚。在阴阳学说看来,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均包含着阴阳两种属性,凡是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对照太极拳内含阴阳的特性,我们列了如下18种,并不全面,仅供大家参考:

特 性

空    间

重心

劲 道

技法

速度

气 息



    一、整体观。就是要从整体上全面把握太极图的基本内涵。练拳要周身一家,整体运作,胸如宇宙,思通千古。

1、此图是一个完美的整体,

       一是它是一个圆;

       二是内分阴阳;

       三是它阳中有阴, 阴中有阳;

       四是它阴阳对称,和谐平衡;

       五是它阴长阳消,阳长阴消的消长变化;

       六是它以一条螺旋形的S线作为阴阳二鱼的分界线。

所以,我们观看此图首先要从整体上全面把握太极图的基本内涵。联系太极拳的实际:

一要拳架拳势讲求圆;

二要懂得拳中的阴阳要素;

三要做到阳中有阴, 阴中有阳,阴阳相济;

四要力求阴阳的对称和谐与平衡;

五要善于运用阴阳消长变化规律;

六要动作走圆弧线和螺旋形的S线。

掌握了这些要点就要做到周身一家,整体运作。即“内不动,外不动”,“腰不动,手不发”,“一动全身无有不动”,这一动是那?这一动必须是人体的中心,是下丹田,所以,打拳要以丹田带动为核心。在这方面,我们观察动物在扑食时,可以发现动物的自然本能就是这样的,它比我们人做得好,因为我们人类直立行走后,丢掉了这种自然地的本能,修练太极拳就是要找回这种本能,拳论讲:“返朴归真”就是这个意思。

2、此图从宏观看它大到无外,从微观看它小到无内,这就是太极二字的含义,即它在空间上的无限性。宇宙万物皆太极,天、地、人,人居其中, 人身是一小太极。所以,练太极拳的人既要有宽广的胸怀,又要注重人体这个小太极细节的微妙变化。还要有天人合一的观念,行拳时要与天地融为一体,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生活中要因天之序,顺应自然规律,才能身体健康,延年益寿。

二、立体观。就是不要只平面的看,要立体的看,三维的看。打拳要身正势圆,上虚下实,重心稳定,随迂平衡。

1、它是一个圆形的球体。所以,太极拳要求打起拳来,周身加大劲,象一个充满气的气球,“无凹凸,无缺限”。

2、既然是一个球体,不管如何滚动,它不会倒,因为它只有一个重心,时刻保持随迂平衡。所以,我们打太极拳要虚胸实腹,气沉丹田,要经常保持重心放到一条腿上,当然虚实可视情况以四六、三七、二八相分,但不能平均分配,这是确保虚实变换协调,动作圆转灵活的需要,特别是倒换重心时,一定要裆走下弧,前进后退时要脚走里弧,这都是为了保证重心移动时自身重心稳定的需要。

    三、对称观。对称着看,对称是体现和谐、平衡与稳定的必要条件。行拳时要充分认识对称劲对稳定平衡的重要作用。

1、太极图中的阴阳鱼是非常对称的,要做这个图,必须在圆内垂直线上分成四等份,然后上下做两个圆,才能划出中间的S线,上下圆的中心即鱼眼。了解了对称就懂得了“阴阳两点论”,任何时候都不能顾此失彼。要做到有上有下,有下有上,有左有右,有右有左,有前有后,有后有前,有内有外,有外有内等等。在打拳时处处要走对称平衡劲,如掩手肱锤的前拳后肘,打前防后,如金鸡独立的上托下按,如六封四闭的左捋右靠等。

2、太极图用阴阳鱼的首尾相咬,来表示对称中的此长彼消和此消彼长,它表示两种力量大小变化过程中的和谐与平衡(我这里有几个不和谐的图形请大家参看),两个人推手,双方在技法上不丢不顶,粘连粘随,随曲就伸,就是你长我消,你消我长这种规律的有效应用。这里我们还要注意阴阳虚实的两重性,从重心来说鱼头是阳是实,鱼尾是阴是虚,从发力点来说鱼尾是阳是实,鱼头是阴是虚,避实击虚,是避开鱼尾发力点的实,去击对方重心的虚。所以,我们在打拳时,要细心体悟引化动作(入劲)是怎样由渐变转化为发放(出劲)的,其劲别、劲点、劲源、劲路、劲力结构在身上是怎样由虚变实由实变虚,虚与实怎样在转化中保持自身的对称和谐与平衡稳定的。如六封四闭当右手逆缠右时(出劲),左脚蹬劲重心移右,当右手下塌向左下引化(入劲)至腹前时,重心逐渐左移,当右手从腹前继续向左引化时要左脚蹬劲,重心右移,走右肩右胯的靠劲(出劲)。重心的变化靠臀部的先右后左再右的翻沉来完成。这些劲力结构的微妙变化当细心体悟,否则必被对方所制。再如“前蹚拗步”接“第二斜行”时的五次重心变化。

    四、相互观。也就是互相交叉着看,在阴中找阳,在阳中找阴,看它在对方所起的作用。

    1、阴阳相互包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在拳架中如合中有开,开中有合。在重心上如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在劲道中如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在技击中即化中有打,打中有化等等。在思想上要树立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双向思维方式,不要只想一个方面。为人处事不要只想到自己一方,要想到对方。推手、交手,要想到对方怎样判断对待你,你又怎样判断对待对方,这也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阴阳互为其根。即没有阴就没有阳,没有阳就没有阴,阴是阳的根,阳是阴的根,双方互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没有对方自己也就不存在了。在拳架中就是没有开就没有合,没有合就没有开,开是合的根(条件),合是开的根(条件),同样没有虚就没有实,没有实就没有虚,虚和实互为其根,如此以次类推而已。如拳架中重心的虚实问题,一般情况下,实不能全实,虚不能全虚,要做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济,互为其根,随时保持互换的灵活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里的奥妙就在于臀部的左右翻沉,我们当细心体悟。

3、阴阳相互转化。

一是,阴极阳生,阳极阴生,阴到极点则变成阳,阳到极点则变成阴,向这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如在拳架中如合与开、曲与伸、入与出、化与打、顺与逆、静与动、慢与快等。

二是在特殊的情况下阳中之阴也可以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甚至最终取代阳,同样阴中之阳也可以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甚至最终取代阴。在拳架中虚可以变实,实也可以变虚,变的过程有量的渐变,也有质的突变。在重心虚实的变化中,人体的中心线是个界限。当左手向右捋时,左手一超过人体中心线,左腿必须由虚变实,反之也是一样。再如“引进落空合即出”,引进是量变,合即出是突变,就是讲一旦把对方引到落空的地步就要合,一旦合住就发,输赢立判。所以在推手较技中,成功与失败,有对方的原因,有自身的原因,古拳论讲:“勿使有凸凹处,勿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在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其病必于腰腿求之。”讲的就是要先从自身找原因的道理。

五、动态观。也就是把太极图这个球体动起来,旋转起来看是个什么情况。来认识动则螺旋的螺旋劲、缠丝劲、折叠劲、下塌外碾劲,以及引化发放劲等等。

    1、竖看它的S线,“形似乌龙绞柱,上攀下蹬,轻沉兼备皆有力。”我们可以联想“海底翻花”与“击地锤接二起脚”“肘底锤接倒卷肱”等动作,体悟上下劲力同时发放是怎样在螺旋中合和在螺旋中开的劲力结构。

2、横看它的S线,“势如波涛起伏,前涌后推,浪拍堤岸自折回。”我们可以联想行拳时沿路缠绵不断劲,每逢转关必折叠的韵味,往复折叠如环无端的奥妙,就在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上先下,欲下先上,欲发先引,欲引先,欲打先化,欲化先打等等技巧之中。如“运手”的先后捋,“倒卷肱”的开合进退连绵起伏,“前招后招”的一波三折,“上步七星”的欲纵先横,等势。正如古拳论所讲:“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

    3、俯看圆球旋转,外圆状如“飞轮拨水水四溅,圆心恰似涡流卷叶叶自沉。”如“白鹤亮翅”接“斜行”,如“庇身锤”,“闪通背”等势的摔法,都是这种离心力和向心力的在人体内有机统一,这也是比较难练的动作。

4、离心力和向心力的统一,还可分别在阴鱼或阳鱼自身中以及它们互动中受到启发。以阴阳鱼的个体为例,鱼眼是中定劲,鱼头圆周既有离心力又有向心力,鱼尾是离心力。如“旋风脚”“扫蹚腿”如何在旋转中保持中定不偏不倚,再如“玉女穿梭”如何在空中转体后落地要稳等。

             [转载]修炼传统陈氏太极拳的途径、内容和方法

阴阳鱼的相抱互动用双方的离心力和向心力推动了太极球的整体旋转,其向心力取决于双方力量的平衡。如不平衡就不能保持中定,如制做风扇叶和涡轮都要做动平衡试验,不平衡就会产生震动和燥音。如双人圆形推手和双方较力,谁也推不倒谁时,是两种力量的对称平衡。

总结上述理解,可以从太极图中悟出明显的九大特征:

1、 一动无有不动的整体运动特征。

2、 保持稳定一个重心的球体特征。

3、 和谐平衡稳定的对称特征。

4、 阴阳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特征。

5、 阴阳互包、互根、互变特征。

6、 阴阳动则螺旋特征。

7、 往复折叠无端特征。

8、 离心力和向心力相统一特征。

9、 阴阳氤氲特征。“阴阳氤氲生万物” 阴阳氤氲在古代是指阴阳二气交会和合之状。《易》曰:“天地氤氲,万物化淳。”意思是说阴阳二气似雾弥漫于天地之间,使天上地下相互发生作用而使万物变化生长。所以,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无论是打拳习武护身,还是打拳健身养生,都应讲求阴阳两个方面在交感相济过程中保持和谐、平衡、稳定,这应是我们的主旋律。

    从上述九大特征中我们可以悟到太极拳的五种规律,即:

1、 一动无有不动的整体运动规律。(内为阴外为阳,内外要阴阳相济,即丹田带动外形,外形带动丹田。)

2、 阴阳对称的和谐稳定平衡运动规律。(阴与阳既要对称又要相互发生作用,不能阴阳决离,互不相干。)

3、 阴阳互包、互根、互孕的阴阳相济规律。

4、 阴阳运动形式的往复折叠规律。(阴阳在转换关节,是通过阴阳两种力量相互作用,实现螺旋缠绕的刚柔、顺逆、无端的连绵过渡。)

5、 阴阳变化的螺旋运动规律。(螺旋是阴阳相济运动的表现形式,凡是力都是成对的,只有阴与阳两种力量相互作用与反作用才能递进式的运动起来,而运动的表现形式必然是波浪式的螺旋运动,在太极拳的运动中要做到节节贯穿才能螺旋缠绕。)

阴阳相济规律是核心,它贯穿在五大规律之中,所以,把握了阴阳相济规律,就把握了太极拳运动的实质和关键。比如:内与外、上与下、左与右、前与后、开与合、轻与沉、刚与柔、出与入、化与打、逆与顺、动与静、快与慢等等。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既不能改变它,也不能创造它,只能掌握它运用它,如果我们修炼太极拳,掌握运用这些规律,我们就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拳练拳自然进步就快,功夫长进也快。为了把握阴阳相济这一重要规律,我建议大家读一读马虹老师著的阴阳相济论一文,他在这篇论文中详细论述了陈氏太极拳的十大关系,对我们会有很大帮助。

太极图内涵极其丰富,奥妙无穷,我只是从太极拳的角度做了一些粗浅探讨,可谓“管中窥豹”,只见一斑,供大家参考。通过“观图悟理修太极”这一讲,大家会对“胸怀太极心常泰,腹秉阴阳拳自明。”这句诗的含意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愿我们大家在修炼传统陈氏太极拳的过程中,拥有一个宽广的胸怀,保持一种泰然的心态,精研力践悟太极,自强不息求真谛,身心康健,益寿延年。

 (一)一把钥匙    (三)分则阴阳

太极好似一殿宇,  阴阳对称有消长,

奥妙堂皇有神秘。  阴阳对立转化奇。

欲开门上金宝锁,  阴阳氤氲生万物,

须悟阴阳分合律。  阴阳相济孕玄机。

                (二)合则太极    (四)动则螺旋

阴阳好似两扇门,  阴阳变化无停滞,

开关分合不离弃。  动则螺旋是规律。

太极本是阴阳体,  往复折叠似波浪,

开分是为窥玄机。  圆中求变生玄机。

第三讲:法:掌握“八法”钻拳技

  法即拳法,也就是技击用法。大家知道太极拳的本质是武术,如果它抽掉了技击用法,就会演变成健身操或健身舞,所以我们多数人练习太极拳很多年仍打不出太极拳的韵味和劲道,一直停留在“空架子”或“花架子”的水平,其原因就在于此。有道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我们既然喜爱传统陈氏太极拳,又想练好传统陈氏太极拳,就一定要学习它的技击含义,掌握每个拳势的攻防技法。传统陈氏太极拳的技法可以说千变万化,奥妙无穷,但是它的基本技法主要是、捋、挤、按、采、、肘、靠,统称太极八法,这也是我们学习掌握拳法的基本途径。

  谈到拳法,就必然涉及到劲道,所以说法中有劲,劲中有法,它们二者是紧密相连的。法不能没有劲,劲是法的动力。劲也不能不用法,不用法劲也无所指向。法在外为用为阳,劲在内为体为阴,法与劲的关系,也是阴阳相济的关系。所以我们在谈及拳法的同时,必然还要谈及劲道问题,什么是劲道?劲道就是劲力的特征和规律。

  下面我将太极八法的特点与要求分别做以讲解,供大家参考。

是太极八法之首,也是太极八法之本。有言道:“搭手即,八法相生”。这就是说在运用、捋、挤、按、采、、肘、靠这八种技法的时候,处处离不开劲,所以,我们在行拳走架和推手交手时,必须要做到劲不丢。拳论讲:“手两臂要圆撑,动静虚实任意攻”。

1、是向外向上之力,是借对方压力或冲力顺势加以开,老一辈拳家把它比喻成“如水载舟,形似浪涛把船推上浪峰”,颇为形象。

2、有定步和活步,如起势接“金刚捣碓”的左前为定步。如“运手”和“前招后招”的跟步、撤步、进步等为活步

3、使用法要以腰脊为中轴左旋右转,臀部左翻右沉右翻左沉,两脚右实左虚右虚左实的变化以保持自身的中定。

    4、前时一定要顶劲上领,两肩松沉,两臂圆,前后撑,命门后撑。即肩不可耸,腰不可凹。

5、左前时左手逆缠右手顺缠,右前时右手逆缠左手顺缠,突出掌根的力量。如双手对方手臂,顺缠的手可用拿法。单手时不论左手还是右手都是逆缠掌根用力。

    6、使用法可先按后和先后捋灵活运用,即按变,变捋。

捋:捋法是向两侧上下的横力,有左捋、右捋、左上捋、右上捋、左下捋、右下捋、左后捋、右后捋。如“单鞭”变“运手”的左上捋,“中盘”的右后下捋,“旋风脚”的先右上捋后左下捋等。

1、做捋法时一手逆缠,一手顺缠,逆缠的手也可抓也可拿对方的腕与手, 拳论讲:“捋在掌中”。顺缠的手也可用小臂尺骨,但肘一定要下垂里合,尽量垂直,以防对方乘虚而入。

2、捋法要在身法中正的前提下,腰要走左右螺旋劲,同时双手的捋劲要和身法(肩胯)走对称劲,即左捋右靠,右捋左靠,不要一边倒。

3、下盘的配合问题,左捋时要左脚蹬劲右脚支撑,右捋时右脚蹬劲左脚支撑。还可做进步捋、退步捋和运用蹬、插、套等腿法。

4、捋法可视对方情况随时变挤法、靠法。拳论讲:“搭手捋开挤掌使,敌欲还招势难逞”。如“金刚捣碓”一势。如果是向下向后捋可加采法,捋采并用。

挤:挤走的自下而上而外的螺旋劲,以肘、小臂、腕背联合运用较为全面,因为要走挤劲,又要转腰走螺旋劲,传导到上盘就是肘、小臂、腕背的节节贯穿。如“六封四闭”。

1、走挤劲时外边的腕臂和里边的腕臂要走合劲,两臂形成一个整体,即外有劲,内有撑劲,这样才能前挤后撑(命门后撑),不失中定劲。不要只知往外挤,失去守中,被对方引进落空。

2、下盘的虚实配合问题,无论是弓蹬步,还是虚步,都要注意两脚的虚实阴阳相济,即向前蹬劲的腿既要蹬,膝又要撑,(膝撑起来了腰胯才能松活,圆转如轴),胯又要沉(蹬劲一方的胯沉了才能不失中定)。而做为支撑点的腿又要有往蹬劲一恻用着劲,使下盘两腿形成合力,这也是阴阳相济。

3、上盘两臂形成合力,下盘两腿两脚形成合力,中盘腰胯松活圆转如车轮,才能做到“六封四闭”,“八面支撑”。

4、挤法如能抓拿住对方的手臂,随时可以变捋法。如“六封四闭”的挤变捋,如“闪通背”的虚步挤变捋。

按:按是下塌外碾之劲,拳论讲:“按在腰攻”。如“六封四闭”“抱头推山”等势。

1、双手下塌外碾时,双手要用力一致,要有先下后上的拔根之劲。

2、要含胸塌腰送胯,走腰胯劲,不能只靠两只手的那点劲,按时切记不要丢掉“顶头悬”,更不要身子前倾后仰撅臀。

3、可配合步法走后跟步,后跟步既要跟,又要给力,和支撑重心的腿形成阴阳相济的合力,才能奏效。

4、按法也可变采法,即在按时突发下采之劲。

采:采是向下或左下右下和向后下发力,发力要猝、要脆。

1、采法首先要实,一要两手抓拿要实, 抓拿不牢莫采。二要采对方的实,即对方的双重之实。如采对方的虚则徒劳无功,故拳论讲:“采要实”。

2、使用采法必须注意做好自身的虚实搭配,左采必左脚虚右脚实,右采必须右脚虚左脚实。如“中盘”下捋也可用采法。

3、要松胯塌腰转身走螺旋下沉的离心力,也可采用撤步顿足配合发力。如“闪通背”。

4、两手的配合可向同一方向用力,也可用一逆一顺的杠杆力。如“护心锤”。

是一种分劲,是用突然发力的方法,化开对方的力并乘虚进击对方,故拳论中用了一个“惊”字,“要惊”。

1、采用法时要以腰带动两臂,在螺旋中开,如“掩手肱锤”接“十字手”,化打结合,右上化左下进。

2、采用法时要与胸部的左右开合相配合,如“野马分鬃”。

3、上盘采用法时要与下盘的扣膝相配合,如“野马分鬃”。

4、采用法时也可与弹跳震脚发力相配合,如“撇身锤”。

肘:肘在拳法中是短“兵器”,也是重武器,有远不发肘之说。肘的用法很多,如挑肘、采肘、压肘、冲肘、里合肘、迎门肘、拗鸾肘、顺鸾肘、穿心肘等。“肘要冲”,除了挑肘、采肘、压肘、里合肘,其它肘法都要有冲劲,冲就是不能乱摆动,要有直线的冲击力。具体肘法应注意如下几点:

1、要沉肩坠肘,用肘不可架肘,肘要低于肩,要时刻防备对方袭击自己的抗击打的薄弱环节,即两胁两肋。如“六封四闭”。

2、要靠腰和脊柱的螺旋劲发肘劲,不要单用大臂肱骨那点劲,要腰摧肩,肩摧肘。

3、有的肘法要以肩为轴,以腰带手,手要里折腕以手摧肘,将劲传导到肘尖。肩肘腕形成一个三角合力区,形成一种直线冲击力。如“击地锤”接“翻身二起脚”,如“左右蹬脚”, 二路里的连发三肘等。

4、要与胸部的开合相配合, 胸部的开合不等于挺胸弓背。如“顺鸾肘”“掩手肱锤”的前拳后肘等。

5、要与步法的上步、撤步、左进、右去相配合,不可为了发肘探身倾斜,失去立身中正。如“上步七星”的迎门肘,“闪通背”的下采肘和二路里的连发三肘。

靠:靠法是身法的巧妙运用,“靠要崩”,靠劲如山崩,全靠肩、背、胸。靠法应注意如下几点:

1、走肩靠不要耸肩,走背靠不要弓背,走胸靠不要挺胸,都要走腰胯带动,肩、背、胸,要与腰胯形成合力,没有合力没根力,腰胯带动力无穷。

2、靠要走寸劲,走弹抖劲,不可送长劲,避免失去中定之劲。

3、远拳近肘贴身靠,所以不能近身不能用靠法,因此要利用调整步法接近对方,也可先引后靠。

   “拳无技不荣,技无功不用”。除上述八种基本技法外,在我们传统陈氏太极拳的套路中,手眼身法步都有很多很细腻的用法,不在拆拳懂劲上下功夫,很难练到身上。 如手法还有掌的推、撩、劈、拍、穿、切、抓、拿、刁、卷等。拳的冲、撇、撩、钻、栽等。脚的开、扣、扫、勾、踢、蹬、摆、绊等。这些招法都需要我们在行拳走架时,把它的内含表达出来,才能知道每一动作是那领劲,那给劲,劲怎么走,走的是什么劲, 劲走到那。这些细节搞清楚了,才能打出劲道,打出神韵,才能解决“花架子”、“空架子”的弊病,这对护身技击功力的增长和健身养生效果的提高都大有好处。

    最后我用以下四句话来结束今天的讲课:

捋挤按人难侵,肘靠惊断魂。八法相生也相克,久练健身又护身。

第四讲:劲:阴阳相济求懂劲

    马虹老师讲:“拳法之妙,在于运劲。练拳不懂每个拳势、每个动作的劲力内含及其变化,永远是花架子、空架子。”谈到劲我们首先要搞清一个概念,跳出一个误区。一个概念就是对劲与力的认知,有的讲:劲是劲,力是力,劲是有内功的力,力是没有内功的力。其实我们认为劲和力只是在语法使用上的区别,从本质上是一回事,劲就是力,力也叫劲儿或劲。一个误区就是打太极拳“要用意不用力”,我们说用意是对的,不用力就有些偏颇,它误导了很多人至今仍在奉为经典,练拳多年没有一点功力,更谈不上护身应变。我认为这句话针对初学拳的人,周身放不松,处处都用蛮劲硬劲僵劲而言还可,但是作为一条普遍适用的准则就不对了,马虹老师讲:“意念本身也是一种力”,一些功夫上的拳家,心中一动即意到气到力到,可以发人数丈,这种意念统帅全身整体力量的作用我们是不可忽视的,也是我们向往的至高境界。所以我们说太极拳是意气力的综合运动,只是不用蛮力拙力硬力僵力而已。一代宗师陈长兴公讲:“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宗师陈照奎也讲:“太极拳的本质是武术,那里有不用力的武术?”他还讲:“力量占七分,技巧占三分。”所以,我们要想打好传统陈氏太极拳就要懂劲。

一、何谓懂劲?懂劲是太极拳的一个术语,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写到:“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阴阳在拳术中代表了开合、虚实、上下、左右、前后、刚柔、蓄发、化打等诸多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相济是个动态词,是说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在运动过程中,要相互作用于对方,不能只一方作用于另一方,而另一方不作用与对方,只有双方相互发生作用了,才叫相济了。懂得阴阳相济了,方为懂劲。比如重心的虚实,懂得重心的虚实相济了,方为懂劲。

我们还经常讲打拳要打出劲道来,何谓劲道?劲道是指劲力的要素、规律和特征。所以懂劲就是要懂得太极拳的劲道。要懂劲道,不仅要懂得自己的劲道,还要懂得对方的劲道,所以练拳架是练知己功夫,练推手是练知彼功夫,知己知彼才是上乘功夫。要弄懂太极拳的劲道,首先要把它的五大要素搞清楚,即劲别、劲源、劲点、劲路、劲力结构。

1、劲别, 传统陈氏太极拳的劲别主要是、捋、挤、按、采、、肘、靠,这八种劲别外,还有很多细腻的劲别,如手上的穿、劈、切、撩、插、盖,小臂的滚、压、搓,脚上的蹬、踢、钩、扫、绊、踏,腿上的扣、撑、弹等劲力变化。所以要想打好每个拳势,就要知道招式的技击含义用的什么劲,否则只能是比比划划,意空、气浮、劲散。

2、劲源,也就是力量的源泉,也叫施力点。力量源泉是大地,当蓄劲入劲时要脚的五趾和脚根要同时抓地,涌泉穴上弓,即有向上吸拔之力,称为脚弓,把劲传导到下丹田命门处入肾。当出劲或发劲时,下丹田命门把吸聚上来的劲力向四肢发散出去,即出肾,这时脚下涌泉穴放松下沉,脚掌脚跟向下蹬劲,靠作用于大地后产生的反作用力传导到劲点或发力点。《黄帝内经》把肾视为“作强之官”,意思是大力士,只有从肾发出的力才叫力量,它作用于大地的力量大,大地反作用于人体的力量就大。所以古拳论讲:“出肾入肾是真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腰劲,这是我们当细心体悟的秘诀。

3、劲点,也叫出力点或发力点,如手上就有十二个力点,如大鱼脊、小鱼脊、掌根、掌心、掌背、掌外沿、虎口、指尖、腕背、拳面、拳眼、拳的虎口,再如肩、肘、胸、背、胯、膝、脚、小臂尺骨、小腿的腓骨等。懂得了劲点,我们在打拳时就不会无所目的的平均用力了,运劲发力有了明确的劲点,身体的其它部位也就容易放松了。

4、劲路,也就是劲力从劲源到劲点的传导路线。为了懂得劲力的传导路线,须明周身的九节劲。上盘三节,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中盘三节,头为梢节,胸为中节,腰为根节。下盘三节,脚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上中下三盘九节劲,节节劲相连,腰(丹田)为总枢纽,蓄发靠贯穿。

劲路有入劲蓄劲和出劲发劲之别。如蓄劲入劲其劲路是走足三阴经和手三阳经,入丹田命门脊背,这是下肢走阴经,上肢走阳经。出劲发劲则是从丹田命门脊背走的手三阴经和足三阳经发散至四肢.这是下肢走阳经,上肢走阴经。人体劲路的阴阳经络的相互作用就是这样的巧妙。所以,当我们手走顺缠引化劲时,是走手臂外侧经络,是手领肘,肘领肩,肩传到脊背和腰,当逆缠出劲时是走手臂内侧经络,是从腰沿脊背到胸到肩,肩摧肘,肘摧手。提腿时是顺缠,脚的小趾领劲到膝到胯到腰,走的是腿的外侧经络,当铲步逆缠出腿时,是从腰到胯到膝到脚,走的是腿的内侧经络。通过了解劲路与经络的走向,我们会更清楚的认识到“梢领中随根节摧,丹田带动是真髓”的重要性,体悟劲路是怎样通过丹田即腰肾或命门进行交接转换发送到四肢。

5、劲力结构,人体的劲力结构是一种动态的结构,既要运转灵活便于做功,又要保持随遇平衡,所以,必须讲究科学合理。人体的各主要关节是我们要研究劲力结构的重点,如两脚两踝两膝两胯,脊柱和两肩两肘两腕两手,在运劲发力时它们是怎样组合搭配及其变化的。这里有几个关键点需要我们细心体悟。

一是重心的虚实,人体的重心的虚实在两脚,打拳时总是有一虚一实,重心的主要支撑点(为实为阳)和次要支撑点(为虚为阴)。

二是给劲的主要施力点(为实为阳)和次要施力点(为虚为阴)。

三是主要发力点(为实为阳)和次要发力点(为虚为阴)。

四是重心变化的调配点,即臀部的上翻(为虚为阴)下沉(为实为阳)。这个点是很重要的,重心的变幻莫测的奥妙就在于此。

谈到劲力结构,我们涉及到诸多虚实问题。在古拳论中有段《虚实诀》写得颇有深义。他写道:“虚虚实实神会中,虚实实虚手行功。练拳不谙虚实理,枉费功夫终无成。虚守实发掌中窍,中实不发艺难精。虚实自有实虚在,实实虚虚攻不空。”太极拳技法的实质就是虚实二字,虚实的灵魂在于变化。上述八个关键点表明全身无处不虚实,无处不阴阳。练拳就要讲究周身各关节阴阳虚实的科学搭配,推手就要讲究你我双方的阴阳虚实科学搭配。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明确指出:“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阴阳虚实搭配的奥妙在于阴阳相济。下面我们通过如下几个典型拳势,来说明阴阳相济的无穷变化:

一以“单鞭”“白鹤亮翅”“三换掌”等势的虚步为例。

二以“金刚捣碓”“击地锤”的上与下,“闪通背”转体上托为例。

三以“庇身锤”的几次重心的变换为例。

四以“掩手肱锤”“抱头推山”上下盘的斜向组合结构为例。

五以“双推掌”的上开下合,下开上合,“倒卷肱”的上下盘同开同合中的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和后撤前发为例。

六以“斜行”和“闪通背”的转体发放为例。

从上述几个典型拳势的示范分析,我们可以悟出以下几条规律:

1、虚不能全虚,实不能全实,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与实要阴阳相济。独立步的虚实是五趾和脚根要实,涌泉穴要虚,也不能全实。

2、升不能全升,沉不能全沉,要升中有沉,沉中有升,左侧升右侧沉,右侧升左侧沉,上盘沉下盘撑,下盘沉上盘领,膝脚升,裆部沉,升与沉要阴阳相济。

3、左不能全左,右不能全右,要左蹬右撑,右蹬左撑, 左发右塌,右发左塌,左与右要阴阳相济。

4、前不能全前,后不能全后,要前发后撑,后撤前发,后蹬前撑,前蹬后撑,前与后要阴阳相济。

5、开不能全开,合不全合,要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开与合要阴阳相济。

    6、上盘若是发离心力的劲,下盘要既给离心力的劲,又要给向心力的劲,上盘与下盘要阴阳相济。如果上盘向上用力,重心可以在用力一侧,如果向下用力重心绝不可在同一侧,如在则为双重。

    二、陈氏太极拳的劲力特征。

太极拳的劲道还包括它的劲力特征,简称为太极劲。它和我们一般日常生活中的用劲是不一样的,它是以太极阴阳哲理为指导,在人体劲力上的科学组合和运用,尤其是传统陈氏太极拳,有它极其独特的劲力特征。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1、刚柔相济的弹性柔韧劲。

2、节节贯穿的顺逆缠丝劲。

3、循环往复无端的折叠劲。

4、快慢相间的松活弹抖劲。

5、以丹田为核心的整体劲。

    三、锻炼上述太极劲的途径与方法:

1、从曲柔入手练刚柔相济的弹性柔韧劲。刚直不能练柔,曲可以练柔,柔可以练刚,这叫曲中求柔,积柔成刚,柔中带刚才有弹性。拳论讲:“劲以曲蓄而有余,”就是劲不要用完,有余劲才能有弹性和柔性。

2、从松柔入手练节节贯穿的顺逆缠丝劲。只有松开韧带,关节才有旷量,有了旷量才能在柔中节节贯穿,有了节节贯穿才能螺旋缠绕。

3、从缠绵入手练循环往复无端的折叠劲。往复折叠的关键在转关,即在转变方向的关口要走缠绵劲,“运劲如抽丝”,才能无断续。

4、从慢入手练快慢相间的松活弹抖劲。慢练才能体悟蓄好劲,聚好气,倒好重心,培好根基,然后再发劲的用劲规律,爆发松活弹抖劲是刹那间的事,发劲后要立即放松转慢,这样快慢对比鲜明,节奏感强。

5、从沉入手练以丹田带动为核心的整体劲。沉,一是重心下沉,二是内气下沉,沉至人体的中心下丹田,才能有效的调动全身整体劲,实现周身一家, 内外合一,螺旋震荡,松活弹抖的效果。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这是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讲的一段至理名言。要想懂劲就必须结合熟练招法,慢运柔化劲,快发刚弹劲,还可借助工具和器械进行锻炼,如拧太极尺,滚太极杠,揉太极球,抖太极杆,转大缸,以及用健身器械等。     精研力践太极功,

循序渐进贵持恒。

阴阳相济求懂劲,

日久自能达神明。

愿大家在快乐中修练,在修练中享受快乐。

第五讲:气:鼓荡丹田运气机

    谈到气我们往往有一种神秘的感觉,觉得它很玄妙,但又很实在。其玄妙是它深不可测,其实在是片刻不能离开它。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全是向内求的学问,比如:佛学为内明、道学称内景内丹、医学为内经、儒学为内业、武学则提倡内功。武术界有句谚语叫“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太极拳是内外兼练,性命双修的拳种,所以它在加强肢体锻练的同时更重视内功的修炼。

    一、浅谈气的基本知识

    气的基本概念。气,在古代哲学中,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的物质,是宇宙万物和人类生命构成的本原。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的运动形式在自然界是升降聚散,如:“天气”是自然界的清阳之气,阳气清轻,升而化散为无形的太虚,形成了苍茫的天宇;“地气”是自然界的浊阴之气,阴气浊重,降而凝聚成为有形的物体,构成了五彩缤纷的大地。天地阴阳之气的上升下降,彼此交感和化散凝聚而形成天地间的万物,所以,气又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媒体和中介。天地人,人居其中,人类既是天地阴阳二气交合的产物,又是人体阴阳二气的载体,所以,人在气中,气在人中,气对于人是至关重要的,象鱼离不开水一样。

    建立在气一元论基础上的中医理论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不断发生着升降出入的气化作用的机体。气在人体内的运动也叫气机,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升降出入是气在人体内的运动形式。人的生、长、壮、老、已,健康与疾病,皆本于气。 “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亡”。

气的主要功能:

1、气具有推动与调控作用。如阳气有激发、兴奋、促进等作用。阴气有减缓、抑制、宁静等作用。

    2、气具有温煦与凉作用。如阳气有促进产热,消除寒冷,使人体温暖的作用。阴气有抑制产热,消除热量,使人体寒凉的作用。

    3、气具有防御作用。气既能卫护肌表,防御外邪入侵,同时也可以祛除侵入人体内的病邪。

    4、气具有固摄作用。气对于体内血、津液、精等液态物质有固护、统摄和控制作用,而防止这些物质无故流失,保证它们在体内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5、气具有中介作用。人体内部各个脏腑组织器官都是相对独立的,但是在它们之间充满着气这一物质,成为它们相互联系的中介。人体内各种生命信息,都可以通过在体内升降出入运行的气来感应和传递,从而构建了人体各个部位之间的以及与外界的密切联系。

    气与经络、血液的相互关系。经是全身气血运行的主干道,“脉之直者为经”,经脉较粗大,深而不见,以纵行为主。络有联络网络之意,“支而横者为络”,络脉较细小,多浮于体表,纵横交错,网络全身。血的运行需要动力,因为血属阴,主静。这种动力主要依赖于气的推动作用。气属阳,主动。血是气的载体,气是血的动力。所以,“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中医学将人体内之气归纳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四种。

    元气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但元气有先天后天之分, 先天元气是受父母之精气与生俱来的,不能再生,要靠后天元气补充先天元气,人的生命过程就是不断消耗元气不断补充元气的过程。那么后天元气从那来呢?是靠宗气不断地予以补充。

    宗气是水谷精微之气和大自然清气相结合,积聚于胸中(称上气海或膻中),输布全身。宗气有三大生理功能:一是上出于肺,循喉咙而走息道,推动呼吸。凡是呼吸、语言、发声皆与宗气有关;二是贯注于心脉之中,促进心脏推动血液运行。凡血液运行、心博的力量及节奏皆与宗气有关;三是宗气沿三焦向下运行于脐下丹田,以资先天元气。宗气还可由气海向下注于气街(足阳明经脉的腹股沟部位),再下行于足。所以,我们讲气沉丹田,主要是沉的宗气。  

营气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是富有营养作用的气与津液调合,注于脉中,化为血液,濡养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   

    卫气悍滑利之气,不能入脉,故行于脉外,循于皮肤之中,有温分肉(温润肌肉)、肥腠里(滋润肌肤)、司开合(毛窍的呼吸即体呼吸,毛窍也叫气门)、御外邪(不让风寒邪气入侵)的作用。它们的协同作用,保证了血脉的畅通,维持了人体周身内外表里各部的功能作用。如果我们能做到养蓄宗气,培补元气,通畅营气,锻炼卫气,就可以达到气壮身强之目的。

    二、太极拳与人体的气机。

    太极拳集技击、养生、哲理于一身,从实践到理论,从观念到方法,都十分关注于气,注重练气、养气、运气、用气。在古拳论中强调气以中气贯之,也称太和元气,养之谓浩然之气。古拳论中,有关经络、穴位、气血、劲道论述最多的当属陈鑫的《陈氏太极拳图说》一书,陈鑫在《学拳须知》第四条写道:“学太极拳着着当细心揣摩。一着不揣摩,则此势机致、情理,终於茫昧。即承上启下处,尤当留心。此处不留心,则来不真,转关也不灵动,一着自为一着,不能自始至终一气贯通矣!不能一气贯通,则於太和元气,终难问津!”所以,我们在行拳走架时,拳架外形和动作的规矩是气机运行通畅的基本保证,其中身法最为重要。据《黄帝内经》记载人体有365个经穴,其中有不少穴位是以门和户命名的,中国的传统说法是双扇为门即大门,单扇门为户即小门。以“门”命名的穴位都是指人体气机出入的大枢纽,它们主阴阳沟通的问题,户即气机出入的通道。所以,在我们身体的躯干部份,有几个部位对体内气机的通畅至关重要。

1、虚领顶劲问题。虚领顶劲也叫虚领百会,百会穴又是人的颠顶,位于人体最高处,又为手足三阳经与“阳脉之海”———督脉的交会处,所以此穴为人体阳气盛极之处,具有良好的镇静安神作用。古拳论讲:“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中气贯足,精神百倍”。所以,虚领顶劲,既能提起精神,头脑镇静,又能全身放松,内气下沉,满身轻利,是全身气机的总纲。太极拳讲求中气,何谓中气?陈鑫讲:“中气贯脊中”,“中气上自百会穴,下贯长强穴,如一线穿成也。”“不滞不息,不乖不离,不偏不倚,即为中气”。他还说:“其柔而劲者为中气,一味硬者为横气。其为用也,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是中气之用,非中气之体。中气之体即吾心中阴阳之正气,即孟子所谓配道义浩然之气也。”中气贯脊中也就是督脉之气,这里我们应把握三点:一是行拳走架要头正项竖,立身中正,虚领百会,确保中气敛入脊髓,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二是运气用气,运劲发力不可偏软,也不可偏硬,要刚柔得中;三是修身养性要有一股正气,养浩然之气。

    2、沉肩坠肘问题,肩部的松沉与坠肘关系密切,不坠肘肩关节松不开也沉不下,这里有“云门”和“气户”两个穴位,云门是肺经的第二个穴,它是气化飞升之门,主管通行经气。气户是胃经气血与外界交换的门户,气户穴打开,气机就开始通畅,合上气机便被收纳。肩部还有一个穴位也很重要,即“缺盆穴”,当我们呼吸时,就会引起缺盆穴上下蠕动。还有两腋两胁的“期门”和“章门”穴。所以打拳时我们的两肩不可耸肩较劲,要自然放松。耸肩必然横气填胸、两腋两胁憋气,气机不畅,对身体不好。

3、含胸问题。我们陈氏太极拳讲胸开背合,胸含背开。为什么不叫胸合背开呢?胸前两乳中间有个“膻中穴”,它是心包经上的一个重要解郁大穴,当人们悲愤时会捶胸,把郁闷之气拍打出来。当高兴时会用手捂住心口,不让心气过于外泄。这都是人的自我保护功能,我们打拳时胸要微含,既不要挺胸,又不要瘪,对于虚胸实腹,气沉丹田,炼气养气是很重要的。

  4、身法问题、立身中正不倚是对拳架最基本的要求。在这里我们要说说三焦,我们通常所说的人体“六腑”,包括胃、大肠、小肠、膀胱、胆和三焦,其中,一腑是三焦,三焦简单说就是整个人体的体腔,是装载全部脏腑的一个容器。它能够使各个脏腑间相互协作,起到统筹的作用。三焦是指上焦、中焦、下焦。上焦由脖子根部开始直通心窝处,包含主要的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中焦由心窝开始至肚脐为止,包含消化系统。下焦由肚脐至耻骨终止,包含泌尿排泄系统。保持胸部及腹部的机能运转正常是三焦经的主要任务。《黄帝内经》讲,三焦是调动运化人体元气的器官,负责合理地分配使用全身的气血和能量。中医讲究人体经络,经络通畅气血也就顺着脉象流动,所以,三焦就能够把人体这个奇妙的大环境梳理通畅,让气血循环,尤其是精气能够回到肾里藏起来。上焦的膻中穴、中焦的中脘穴、下焦的阴交穴都是调节机能的重要穴位。太极拳要求立身中正的重要性就在于此。

    5、松胯问题。“先辈留下健身方,圆裆松胯最为良”。初学拳者往往胯松不开,容易绷胯挺胯。须知胯根这里也叫腹股沟,这里有个“气冲”穴和“冲门”穴。“气冲”穴位于大腿根里侧,此穴下有一根跳动的动脉,即腹股沟动脉处。此穴畅通对促进腿部血液循环、温暖手足有益。“冲门”穴,意指脾经下部诸穴传来的经气由本穴上冲腹部。中医称腹股沟为“气街”, 《灵枢·卫气》记载: “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灵枢·动输》又指出:“四街者,气之径路也。”说明了头、胸、腹、胫部有经脉之气聚集循行的通路。膝上曰股,膝下曰胫,胫部气街畅通,对小腿在用力时保持笔直,大腿放平打低架子有作用。腹股沟这里还有一条横向的带脉,它约束着纵行的诸经脉,起到协调和柔顺的作用,带脉与肾脏神经系统有关,故带脉强健可以固精、强肾、壮阳。由于带脉总束腰以下诸脉,下焦是奇经汇集之所在,“冲、任、督三脉同起而异行,一源而三歧,皆络带脉。所以,圆裆松胯对于沟通中盘和下盘的气血至关重要。

    6、命门后撑问题。两肾中间为命门,是真气出入的门户。初学拳者,由于腿部功力不支,往往凹腰撅臀,撅臀必然要挺胸跪膝,造成横气填胸和膝关节受损。古拳论讲:“命意源在腰隙”,“ 刻刻留心在腰,腹靜氣騰然”“出肾入肾是真诀”。腰劲的实质是肾的功能,讲命门实质还是讲肾。要做到命门后撑,一要双手开时要有前劲,有前才有命门后撑。双手相合时要有外向里合,里向外撑的合劲,命门才能后撑。二要尾闾前卷上勾提会阴,也叫提肛。百会穴和会阴穴是人体的一条中轴线,打拳就要保持这根中轴线的中正不偏,提肛的真正位置并不是前后阴的中线,而是从前后阴往上走,在脐下三寸的地方有一个重要的穴位叫关元穴,关元穴的前上方是气海,气海是元气的来源,提会阴、提肛就是提关元穴,关元就是关住元气,不让元气外泄的穴道。有一种健身术叫“提肛术”,每天提上一百次,对积精累气大有好处。实际上我们每天练拳时,凡是吸气时都要收腹提肛,凡是有提腿提膝的动作都要收腹松胯吸气提肛,一趟拳下来提多少次,谁也数不清,就看你是否认真做了没有。

    在开合中练。古拳论讲:“开合虚实,即为拳径”。虚实问题我们在谈劲时已经专题讲过了,这里不再赘述。关于开合问题有外形的开合,有内气的开合,简称为外开合和内开合,内开合是指腹部内气的膨胀与收缩,膨胀为开,收缩为合。我们这里主要讲外开合和内开合的相互关系。外形的开合和内气的开合有四种规律可循,即:形开气合;形合气开;形合气合;形开气开。形开气合,形合气开,如单鞭、白鹤亮翅等势。形合气合,形开气开,如金刚捣碓第六动作,倒卷肱等势。当然外形的动作都是开中有合,合中有开,或是上开下合,下开上合,要看那个开合为主的问题。所以,在行拳走架中,通过外形的开合和内气开合的有机配合,把丹田的内气鼓荡起来,传遍全身内外表里。    7、在行拳走架的动作中引动气机。

    在升沉中练。凡是有上升的部位,就有下沉的部位,有升沉就要收腹松胯吸气提肛。如提右膝沉左胯或提左膝沉右胯的动作,都要收腹松胯吸气提肛,引动气机的有机配合。

    在转关中练。一个动作运动到末端,要改变方向时,要先塌掌根,再由顺变逆或由逆变顺。不要忽略这样的小动作,奥妙在于掌根一塌输通了手三阴,锁住了手三阳,当腕背时锁住了手三阴打通了手三阳经,这一塌一,一松一紧,就象自来水的阀门一样,一开一关,促进了气血的通畅运行,我们当细心体悟。

    在缠中练。古拳论讲:“打太极拳须明缠丝劲,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不明此,即不明拳。”法门也就是诀窍,如手的运行,当逆缠大鱼际领劲时走的是手太阴肺经为首的手三阴经,当顺缠小鱼际领劲时走的是手太阳小肠经为首的手三阳经。手与脚的末梢是十二正经的阴阳交接转换之处,通过缠使内气在心神意念的引领下,由中而发,出与丹田,不偏不倚,节节贯穿,充于肌肤,达于末梢,入于骨髓,出于骨缝,归于丹田,即为中气。所以,太极拳的动作决无直来直去,浑身无处不缠丝,在缠绕中锻练中气。

在刚柔中练。柔不可能纯柔,刚不可纯刚,一个动作之中就有柔有刚,起点柔落点刚,运行中柔转关时刚,入劲柔出劲刚,蓄劲柔发劲刚,吸气时柔呼气时刚。这里讲的刚与柔都是相对而言,所谓刚者,非努气努劲强为,而是内持静重,精神内敛藏而不露。所谓柔者,非软非散非轻浮,而是外显和顺而气充于内,刚与柔不是始终一种劲,体内的气机就是在这种刚柔变化中引动和运行,无断续,无僵滞,忽隐忽现,刚柔得中,气自中和。

    三、拿住丹田练内功。

    古拳论有这样一句谚语:“拿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这句谚语点明了两个问题,即一个丹田问题,一个呼吸问题。我们陈氏太极拳的功主要功法,就是丹田内转功法和逆腹式呼吸法,逆腹式呼吸法也叫丹田呼吸法。

    逆腹式呼吸即收腹吸气,突腹呼气。当吸气时,胸胁向外向上开,横隔膜下降,这时胸腔扩大,腹腔相对缩小,小腹受压。当呼气时,两胁向内向下合,横隔膜上升,胸腔缩小,腹腔相对扩大。胸腔和腹腔内这种机械式的张缩运动,把内在的真气鼓荡的流动起来。吸气时,足三阴经的真气随着吸气运动而上行至胸,注入心包经与心气相交,手三阳经真气也同时上行布于头面,与足三阳经衔接。呼气时,胸腔真气受到压力,沿任脉下行入小腹(丹田),手三阴经真气同时由胸趋向手指,与手三阳经相接,足三阳经真气,由头走足,与足三阴经相接。这样构成了以丹田为枢纽的经气大循环,即大周天。同时,吸气时,丹田内气气贴命门沿督脉上行至百会,“气贴脊背神贯顶”,呼气时内气沿任脉下行入丹田,“腹内松静气腾然”,即小周天。

    修炼陈氏太极拳,我们起码应该练会小小周天的循环。马虹老师讲:“小小周天,即内气从脐下至会阴,再上命门,从命门再到脐下,三点之间形成一个小圈的'丹田内转’,一呼一吸,丹田运转一周即谓之'小小周天’。”“对一般人,即便大小周天尚未打通,也可以做到丹田内转一个小小周天,带动拳式动作一个开合。这样使内呼吸与动作开合协调一致,内外相随,做到周身一家,内外一家”。

学会和习惯了逆腹式呼吸和小小周天的丹田内转,就可以在行拳走架中,结合外形开合和内气开合的相互配合而进行炼气和养气了。炼气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养气,一是用气,要会养会用。

    先说养气,它包括养气、蓄气、沉气。静心行气为养,养之有余为蓄,蓄之有法为沉,沉之其位在丹田。所以行拳时一定要注意养气蓄气沉气,做到平心静气,蓄之有余,用之不竭,自然“中气贯足,精神百倍”。古拳论讲:“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随,乃能便利从心。”“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气和劲是分不开的,意到气到力到,意气力三者是合一的,气与劲都要蓄之有余,任何时候都不要用完,即便发力也不要用到力尽气竭。

关于用气包括运气、用气、守中气。运气要慢、深、长、细、匀,呼吸自然,“行气如九曲珠”节节贯穿不间断无微不到,气贯四肢末梢和肌肤毛窍,全身有膨胀感。用气要注重呼气,呼气时内气下沉丹田,腹部膨胀,横膈肌上升,促使胸腔把气呼透。特别是发力呼气时要长呼短吸,速接速换,劲断气不断,气断神意接之,《少林秘籍》讲:“长呼短吸为不传之秘诀。”如二路里的拗鸾肘、顺鸾肘、穿心肘、窝里炮四势,四呼四吸,要注重呼气,吸气自然快捷,好似一气呵成。再如连珠炮的一吸三呼,也是一气呵成。关于守中气问题,陈鑫在拳论中有段话可对我们会有所启发,他说:中气“所以不偏不倚,非形迹之谓,乃神自然得中之谓也。即四肢中所运之中气亦即此中气之旁流,非另有一中气。此处不偏,而后四肢之中气皆不偏,虽四体形迹呈多偏势,而中气之流于肢体中者自是不偏,此意第可神而明之。”所以守中气也可以说是把握好气的平衡问题。

关于养气和用气的关系,我的体会是:吸蓄为养,呼发为用。慢吸为养,快吸为用。慢呼为养,快呼为用。气沉丹田为养,气贯四梢为用。养为了用,用必须养,气在养和用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即为炼气。养在内,属阴,用在外,属阳,《黄帝内经》的一段话最能表达它二者的关系。“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这里突出了一个慢字,慢蓄、慢吸、慢呼、慢沉,为什么慢为养呢?因为慢了可以炼意、炼神,按照拳理、拳法的要求,引导气血作定向的有氧供能运动,所以陈氏太极拳一路以慢炼、松柔、蓄气为主,一趟拳打下来,汗流浃背而不气喘,反而精神倍增,利于健身养生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一味的求快和发劲,就必须调用人体的无氧供能功能,不利于养气。

总之,用的是心意,运的是内气,借的是外气,靠的是丹田这部发动机,不在胸腔,不在两胁,不在两肩,在丹田。注意这个借字,诸葛亮是借东风火烧战船,我们是借外气培补元气和锻炼内气。运劲或发劲时自丹田发动,中气分上下传送四肢百骸,乃一气贯通,千万不要横气上冲填胸,就是这个道理。 换气时要借转关巧接,如掩手肱锤发劲后的腕背时,内气下沉的一吸一呼,丹田内引,收腹吸气四梢相聚,仍归丹田。我曾深有体会的写到:当你慢运柔化劲时,你会进入一个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节节贯穿,气机顺遂,身心舒畅,天人合一的无碍之妙境。当你快发刚弹劲时,你会享受到在发劲的刹那间,周身一体,螺旋震荡,松活弹抖,淋漓酣畅的舒爽之感。

让我们凝神聚气,体会气血在体内的涌动。气是道生万物的一个中间环节,是心灵与肉体密不可分的纽带。对于每一个生命来说,气是活力,气是重要而又特殊的一种能量信息。参悟大道如气。

清 字 歌

                  读《清能早达》有感

               水清鱼翔浅,    风清鸟凌空。

         智清人增慧,    理清悟圆通。

         拳清如游水,    气清势如虹。

         法清劲有的,    劲清达神明。

               注:法指拳法, 的即“有的放矢”之“的”。

                第六讲:神:积精累气练神明

    修炼太极拳的高级标准是形神兼备,以拳炼神,以拳传神,形神合一,须知没有神的拳架子是呆架子、死架子,有了神,拳架子才能活起来,打起拳来有情、有景、有气势、有神韵,俗称“太极味道”。

一、关于形与神的概念。

    中医学认为:从生命活动的大体上看,人体可分为“形”和“神”两个部分。精、气、血、津、液均是人体内的基本精微物质,是产生一切机能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皆归属为“形”。而人体生命的主宰及总体现,包括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概称为“神”。形与神二者之间相辅相成,而不可分割。无形则神无所依附,无神则形无以活;形为神之宅,神为形之主。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根本保证。所以,太极拳的创编结合了中医的理论学说,它要求形神兼备,形神合一,性命双修,其关于形与神的深刻涵义就在于此,这与我们平素所理解的形和神的涵义有着质的区别。所以,练拳架外形包括着炼精炼气等物质层面的东西,这是形的应有之意,并且是其主要的内涵。关于神我们也不能把炼神仅仅理解为神态神韵那么简单,它包括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全部内容,这也是我们这一节课所要探讨的内容。

二、精气神的生成、代谢、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我们常说的:“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人体生命来自于精,生命活动的维持依赖于气,生命活动的体现及主宰即是神。精气神三者为人身之三宝,而不可离。《类证治裁·内景综要》说:“一身所宝,惟精气神。神生于气,气生于精,精化气,气化神。”所以,在太极拳的内功要求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须从炼精始。

1、精的生成。人体之精有先天之精后天之精之分,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父母遗传的生命物质是与生俱来的精,是不能再生的。后天之精来源于水谷之精微,又称“水谷之精”,是人出生后赖以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故称后天之精。人体之精,是以先天之精为本,并得到后天之精的不断充养而生成。先天、后天之精相互促进,相互辅助,人体之精才能充盛。精盛才能内气充足,内气充足才能精神旺盛。

2、精的贮藏。人体之精分藏于脏腑,但主要藏于肾中。后天之精来源于水谷,由脾胃化生的精微物质,经脾气的传输作用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各个脏腑组织,化为脏腑之精,在供给各脏腑生理活动需要的同时,又将其剩余部分输送于肾中,以充养肾脏的先天之精。

3、人体之精的功能。人体之精的功能有五:一是繁衍生命;二是濡养全身脏腑组织官窍,以保障各种生理机能的正常发挥;三是精可以化血,是血液生成的来源之一;四是精可以化气,先天之精可以化为先天之气即元气,水谷之精可以化生为谷气,再加上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综合成为一身之气; 五是精能化神,精是神化生的物质基础。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的总体表现,它的产生离不开精这一基本物质。只有积精,才能全神,精盈气充则神明,这是生命存在的根本保证。反之,精亏则神疲,精亡则神散,生命休也。·

4、精气神之间的关系。精、气、神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精可化气,气能生精,精与气之间相互化生;精气生神,精气养神,精与气是神的物质基础,而神又统驭气,人体脏腑形体官窍的功能活动及精气血等物质的新陈代谢,都必须受神的调控和主宰。神安则精固气畅,神荡则精失气衰。

三、陈氏太极拳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的内功,是以道家养生的导引吐纳功法为依据创编的。关于道家养生术,马虹老师曾做过一段精细描述,他说:“道家养生术的精华,在于以丹田运化为修炼核心,以经络气血津液畅通为宗旨,以运动锻炼性分秘腺为重点,通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的过程以达到精气神三宝相凝聚,身心性命相平衡为目的。所以,道教徒做功,不论做导引吐纳功法或静坐修炼功法,其重点多放在修炼下丹田,又称正丹田,指会阴穴之上,命门穴前下,小腹之内的性腺系统。因为人的性腺系统功能的提高,会使人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变化,特别是经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的重要过程,实现'还精补脑’的功能,从而增强生命活力”。所以,陈氏太极拳的内功就是“拿住丹田炼内功”。陈氏太极拳的内功,主要是逆腹式呼吸法和丹田内转功法,逆腹式呼吸法是丹田内转功法的动力,用凝聚于丹田的内气为动力,通过丹田鼓荡推动丹田内转。丹田内转则是丹田螺旋鼓荡运动的形式,其特点是与外形动作做反向对称运动,是拳势动作在运劲或发力时产生离心力(阳)和向心力(阴),实现阴阳相济的动态平衡。如:“懒扎衣”、“庇身锤”、“掩手肱锤”、“夺二肱”等势。由于拳势的丹田带动,会阴穴的一提一沉,一紧一松,锻炼了性分秘腺,加之丹田内呼吸的出肾入肾,敛入脊髓,上贯百会,起到了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三宝相聚,还精补脑的效果。所以,久练陈氏太极拳的一些拳友,练完拳后都有身心舒畅,精神焕发之感。

    四、炼神要以炼意为核心。马虹老师把陈氏太极拳的内功修炼归纳为三层功夫,即炼精、炼气、炼意(神)。三步功夫中又以炼意(神)为核心。因为用意必有神,用神必有意,没有意的神是茫然的,没有神的意是无奈的,神和意相统一才能打出太极拳的内涵。所以,历来太极拳家都强调打拳必须用意,例如:“势势存心揆用意”, “意气君来骨肉臣”,“先在心,后在身”,“气未到而意已吞”等等。在炼意方面,我的体会是要随着自己拳艺的提高,要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要把握三个环节,深入五个层次:

炼意的三个环节即:一松二静三集中:一松就是身心要放松,不要紧张较劲,这是炼意的前提;二静就是心静,要摒除一切杂念不走神;三集中就是集中精力只想拳势的动作和内涵,以一念代万念。

炼意的五个层次是:

1、遵规守矩,熟练招势,炼意炼形,意领形随。

行拳时要使手、眼、身法、步运行的起点、落点、路线、方位、重心等方面都要合乎拳势的规定要求。这个阶段从思想上主要想规矩,所以学拳初始阶段,要认真听、看、记,对教练讲的对手法、眼法、身法、步法的动作要求要心领神会,尽量用形体把内在含义表达出来。如穿掌、切掌、劈掌、握拳;如提膝、出脚、铲步;如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圆裆松胯;如眼看何方;如外三合等。要练熟套路,练松筋骨,上提精神,下壮腰腿,上下相随,周身一家。

2、精通拳理,懂得阴阳,炼意明理,熟用规律。

太极拳是文化拳、哲理拳,拳论云:“学拳须明理,理明则功进”。明理就是要懂得在拳术中何谓阴,何谓阳,以及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阴阳相济规律,如:逢左必右,逢右必左,逢上必下,逢下必上,逢前必后,逢后必前的对称和谐规律;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开合相寓规律;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互根互孕规律;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上先下,欲下先上,欲开先合,欲合先开的往复折叠规律等。运用这些规律性的东西导引动作,可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3、精研拳法,规范拳架,炼意用法,明招懂劲。

太极拳的本质是武术,每个招势都有其攻防技击含义,所以要弄清每个招势的技击含义以及它的劲别、劲源、劲点、劲路、劲力结构。因为法中有劲,劲中有法,法劲合一,是拳架的灵魂,其中阴阳相济是懂劲的关键。在动作上,出手投足要招法清晰,气劲顺随,重心稳定,八面支撑。这个阶段一定要练练推手,多和拳友交流切磋,特别是要和比自己水平高的拳友或明师交流切磋,学会听劲、问劲、借劲、用劲,真正把功夫练到身上,解决空架子、花架子问题。

4、腹式呼吸,丹田鼓荡,炼意行气,气劲合一。

锻炼由内而外的丹田劲,非顺即逆的缠丝劲,刚柔相济的韧性劲,螺旋震荡的弹性劲,节节贯穿的蛹动劲,必须运用逆腹式呼吸法和丹田内转功法才能做到意气力三者协调统一,即意到气到,气到劲到,气按意走, 劲随气行,气劲合一,以炼成太极之劲道。这个阶段的重点是练丹田,在行拳走架中,大小动作都要想着丹田这个“发动机”、“枢纽站”、“变压器”。内不动,外不动。腰不转,劲不发。把臀部的翻沉和内气的鼓荡练到身上。由于练出以丹田带动的内功,不论是慢运柔化劲,还是快发刚弹劲,只要意一想,气和劲就会到,所以,你的神不散,形不歪,气不乱,劲必整。

太极拳中最重要的精髓是什么?

5、把握节奏,快慢相间,炼意化神,阶及神明。

太极拳要表现出行云流水,刚柔相济,快慢相间的鲜明节奏性,这是韵律,要培养内在的浩然之气,这是气势,韵律加气势才有神韵。太极功夫有下乘、中乘、上乘之分。下乘功夫是见招用招,磕磕碰碰;中乘功夫是“随曲就伸”,“化打结合”;上乘功夫是“因敌变化”,“感而应之”。炼意的更高要求是进入“阶及神明”的上乘功夫阶段。何谓“阶及神明”?“阶及”二字是对一步一个台阶循序渐进的描述。“神明”是指拳技水平已臻于高度成熟的境界,它反映了在推手、交手的实战中运用技法,顺人之势,借人之力,得心应手,反应灵敏,随心所欲,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高超技艺。《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其意思是,继承它会得到好处,有所成就就是人性使然,即人之本性。《系辞上》还提出“阴阳不测之谓神。”其意思是说:能预知阴阳不测的未来,就是神明了。所以追求“神明”的途径是悟“道”,道是什么?道是规律,是法则。宇宙的一切都是阴阳变化的,阴阳变化又是有规律和遵守一定法则的,太极拳中的阴阳变化也是如此。所以在长期的修炼中要悟“道”,也就是要认识规律,掌握规律,熟练地运用规律,才能达到神明的上乘功夫。太极功夫不可能一促而蹴,过去有“太极十年不出门”之说,过去习武者一天要练几十遍拳,我们现在只是早晨练上几遍拳,恐怕十年也不及人家一年的功夫,所以,持之以恒,是我们修炼的唯一途径,当然我们是以键身为主,但是坚持数年必有所获,“循序渐进功夫长,日久自能闻真香”。所以,“神明”是我们热衷于这套拳艺的最终向往与追求。

陈鑫公在《拳论》中说:打拳“一片神行之谓景。景不离情,犹情之不离乎理相连故也。心无妙趣打拳,则打不出好景致。问何以打出好景致?始则遵乎规矩,继则化乎规矩,终则神乎规矩。在我打得天花乱坠,在人自然拍案惊奇。里面有情,外面有景,直如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阳春烟景,大块文章。处处则桺軃花娇,招招则山明水秀, 游人触目兴怀,诗家心往神驰,真好景致!拳景致此,可以观矣。“

太极拳,既表现出一种力的柔韧含蓄之美,又迸发着无坚不摧的生机活力。它传递着中华古老文明的血脉,承载着华夏先哲的智慧结晶。它的追随者现已超越国界,全世界已有数亿人习练太极,它将成为人类普及最广的一项大运动。

拳友们:通过上述讲解,可以看出练意的过程,就是练脑练神的过程,它可以使我们健脑、益智、增慧。所谓益智增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修炼传统陈氏太极拳,它扩展了我们的精神境界和胸怀,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陶冶着我们的情操,强健着我们的体魄,使我们的生活更精彩,更丰富,更愉快。愿大家与拳相伴,愉悦终生。

练拳心得

习太极之哲理,  探阴阳之奥秘。行开合之拳架,  悟虚实之变易。循螺旋之轨迹,  运丹田之内气。研化打之拳法,  炼刚柔之劲力。修性命之学问,  达体用之目的。

太极拳的精髓就是练出松沉劲,松沉劲是基础劲,是底层劲,其他劲都是由松沉劲展开。

一旦练出整体的松沉劲,脚下觉得生根,一般人会推不动你。
只有整体练出松沉劲,才能力发于根,发放手的劲都是由根发出。
运劲如抽丝的劲也是松沉劲。


可以说,得松沉劲者得太极。

松沉劲是无止境的,所以要不断的练,太极功夫的深浅也可以看成松沉劲的深浅。

至于怎样练出松沉劲,可以按照“太极十要”的要求参考,但绝不是具体练法,每个动作的定式可以按照十要要求检查自身的动作与十要是否相符,但定式与定式之间的运动过程就要师傅传授,这才是关键,是绝不轻易外传的。

关于用意不用力
比如抬胳膊,任何人抬胳膊都不会觉得费力,假如胳膊有五斤重,如果你用十斤力抬胳膊当然不会觉得胳膊沉重,这时就要求你大脑想着减少胳膊的用力程度,慢慢的用八斤力,七斤力,直到用五斤力,这时你会感觉到胳膊的份量,减少胳膊用力的程度越多,会感觉胳膊份量的加重,这时就慢慢的练出胳膊的松沉劲。

关于虚实分明
一些简化太极拳和比赛套路太极拳练不出功夫的原因就是虚实不分,导致腰跨松不下去,练不出腰跨的松沉劲。
传统太极拳要求是后座的动作,必须头顶,尾椎,脚跟乘一条直线,这样的好处就是只有直立才能最大程度的放松,因为不直导致身体的某些部位用力而松不下去,只有松下去后才能练出腰跨的圈来,只有腰跨练出圈来,才能主宰于腰。
比如简化太极拳做“按”这个动作,当把双手由“挤”后拉回来后座时,几乎所有简化太极拳动作都作不到位,不成直线,就是虚实不分,导致腰跨松下来不,更画不出圈来,那末前推的手永远也发不出应有的劲道。

前弓步,小腿应该与地面垂直,最多不能超过前脚掌的一半,当你练到松漆松脚时,如果超过前脚掌,就会觉得失中,当练到松漆松脚这种程度的弓步,会觉得前脚跟和后脚跟踩在一个圈的内沿上。

太极拳的刚劲
太极拳的刚劲是通过松柔练出来的,随着松沉劲的逐渐练出,刚劲也就慢慢的显现,练出整体的松沉劲,刚劲才完整,要想练出刚劲,必须练出松肩坠肘,松要松垮,松漆松脚,这样才能具备力发与根,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发放劲,所谓发放劲就是刚劲。

所以,整体松沉劲练出来了,通过松柔练出来的,柔自然会,刚劲也就出现了,刚柔并济自然上身,这时就可以以柔克刚,也可以以刚打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