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儿科笔记

 保羅胡 2019-06-20

扁鹊,儿科学史上最早的儿科医生。

唐末出现了我国儿科史上的第一部专著《颅囟经》,书中首创了小儿为纯阳之体的理论。

明万全著《育婴家秘》《幼科发挥》《片玉心书》提出小儿肺脾胃不足,心肝有余的五脏特点。

清明时期人痘接种人的发明和推广开创了世界免疫学的先河。

围产(生)期:将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1周。

小儿体重公式:

1~ 6 个月:体重(kg)= 出生体重+0.7×月龄

7~12个月:体重(kg)= 6+0.25×月龄

2~12周岁:体重(kg)= 8+2 × 年龄

1~12岁正常儿童身高的计算方法:7×年龄(岁)+75

出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12个月尚未出牙者为异常,最晚2.5岁乳牙出齐。6~24个月乳牙数=月龄数-4(或6)。6岁左右开始出第1颗恒牙。

1岁以上小儿收缩压(mmHg)=年龄数(岁数)×2+80

舒张压(mmHg)=收缩压×2/3

望诊:

1、望神色: 

神:广义,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即人的生机和动态; 狭义,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色:亦称气色,是指皮肤的颜色和光泽。 

正常面色:微黄红润而有光泽。 

五色主病: 

白色:气血不荣,络脉空虚所致;多为寒证、虚证、吐泻、疳证。外感初起,面白无汗,风寒外束;面白少华,唇色淡白,血虚;面白浮肿,阳虚水泛;面色惨白,四肢厥冷,滑泻吐利。 

红色:多为热症。面红耳赤,咽痛,脉浮,风热外感;面赤气粗,高热烦躁,里热盛;午后颧红,潮热唇赤,阴虚内热;两颧艳红,冷汗淋漓,虚阳上越 。

黄色:脾虚失运,水湿不化所致;多为虚证或湿证,可见于疳证、积滞、虫证。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疳证;面目色黄而鲜,湿热内蕴之阳黄;面目黄而晦暗,寒湿阻滞之阴黄;面黄浮肿,脾虚湿滞。

青色:气血不畅,经脉阻滞所致;多见于寒症、疼痛、瘀证、惊痫。面色青白并见,愁苦皱眉,里寒腹痛;面青晦暗,神昏抽搐,惊风和癫痫发作;面青唇紫,呼吸急促,肺气闭塞,气血瘀阻;小儿面色青,病情均较重。

黑色:阳气虚衰,水湿不化,气血凝滞所致;多为寒证、疼痛、惊痫,或内有水湿停饮。面色青黑,手足逆冷,阴寒里证;面色黑而晦暗,兼有腹痛呕吐,可为药物或食物中毒;面色青黑惨暗,肾气衰竭。

2、望形态: 

望形体:主要包括头囟、躯体、四肢、肌肤、毛发、指(趾)甲等。 

望动态:包括身体各部分的动静姿态变化。 

3、审苗窍 :

苗窍:即五官(眼、耳、口、鼻、舌)合前后二阴共九窍。 

舌为心之苗,肝开窍于目,肺开窍于鼻,脾开窍于口,肾开窍于耳及二阴。

(1)察舌:

心主血,察舌可以了解营卫气血和脾胃消化功能的病变;望舌要注意观察舌体、舌质、舌苔三方面的变化。 

舌体:

舌体胖嫩,舌边齿痕显著:脾肾阳虚或水饮痰湿内停;舌体肿大,色泽青紫:气血瘀滞;舌体胖,有裂纹:气血两虚;舌体强硬:热盛伤津;舌吐唇外,缓缓收回称吐舌:心经有热;时时用舌舔口唇,以致口唇四周发红或有脱屑、作痒,称舔舌:脾经伏热 。

舌质:

正常舌质淡红。舌质淡白:气血虚亏;舌质绛红,舌有红刺:温热病邪入营入血;舌质红少苔,甚则无苔而干:阴虚火旺;舌质紫黯或紫红:气血瘀滞;舌起粗大红刺,状如草莓者:猩红热。

舌苔:

苔白为寒,苔黄为热;苔白腻:寒湿内滞,或有寒痰食积。苔黄腻:湿热内蕴,或乳食内停;热性病见剥苔:阴伤津亏;舌苔花剥,状如地图,时隐时现,经久不愈:胃之气阴不足。舌苔厚腻垢浊不化,状如霉酱伴便秘腹胀者:宿食内积,中焦气机阻滞。

(2)察目:

黑睛等圆,目珠灵活,目光有神,开阔自如:肝肾气血充沛;眼睑浮肿:水肿之象;

寐时眼睑张开而不闭:脾虚气弱之露睛;上眼睑下垂不能提起:气血两虚之睑废;白睛黄染:多为黄疸;目赤肿痛:风热上攻; 

(3)察鼻 :

鼻塞流清涕:风寒感冒;鼻流黄浊涕:风热客肺;长期鼻流浊涕,气味腥臭:肺经部热;鼻孔于燥:肺经燥热伤阴;鼻咽鲜红:肺热迫血妄行;鼻翼煽动,伴气急喘促:肺气郁闭;

浮沉分表里,红紫辩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头颅骨软如乒乓球为佝偻病;囟门凹陷为失水伤阴;囟填为火热内盛。

感冒兼夹证病机:

感冒夹滞:小儿脾常不足、乳食不知自节的生理特点,若调护失宜,易致乳食积滞,体质下降。此时不但易感外邪,而且感邪之后与积合邪,形成感冒夹滞证。同时,感邪之后可能影响小儿脾胃运化功能,若再失于调摄,饮食不节,则易产生乳食停积,食滞中焦,出现感冒夹滞之证。

感冒夹痰:小儿肺常不足,邪侵肺卫,肺失清肃,津液凝聚,化而为痰;或影响到脾的运化功能而化湿生痰,以致痰阻气道,咳嗽加剧,喉间痰鸣,成为感冒夹痰。

感冒夹惊:小儿心常有余、肝常有余、神气怯弱的生理特点,若素有客忤之证,复感外邪;或感邪之后,偶受惊吓;或由于邪热入里,热极生风,风火相煽,成为感冒夹惊。

咳嗽:

外感咳嗽:

风寒咳嗽—疏风散寒,宣疏止咳—金沸草散加减。

风热咳嗽—疏风清热,宣肃止咳—桑菊饮加减。

内伤咳嗽:

痰湿咳嗽—燥湿化痰,宣肃止咳—二陈汤加味。

痰热咳嗽—清热化痰,宣肃止咳—清气化痰汤加减。

气虚咳嗽—健脾益气,宣肃止咳—人参五味子汤加减。

阴虚咳嗽—养阴润肺,宣肃止咳—沙参麦冬汤加减。

肺炎治则:开肺豁痰。

肺炎-心阳虚衰:

证候分析:心阳虚衰常继发于痰热闭肺证。因肺气闭阻严重,影响心血运行,血液瘀滞故紫绀,舌淡紫;肝主藏血,血郁于肝,故肝脏肿大;心阳不能运行,敷布全身,故面色苍白,四肢欠温;阳气浮越,则烦躁不宁。治法:救逆固脱,开肺豁痰。方剂: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味。人参附子龙骨牡蛎白芍甘草。

口疮:以口颊、舌体、上腭、齿龈等处发生黄白色溃疡为特征,如发于口唇两侧者,称燕口疮;满口糜烂、色红作痛者,称为口糜。

口疮的基本病机为火蕴心脾。

口疮-心脾积热:

证候:舌上糜烂或溃疡,色红疼痛,饮食困难,心烦不安,口干欲饮,小便短赤,舌红尖赤,苔薄黄,脉数,指纹紫。分析:脾开窍于口,舌乃心之苗,手少阴之经通于舌,心脾蕴热,邪热循经上炎,故发为口疮,色红疼痛,饮食困难;心火内盛,津液受劫,故心烦不安,口干欲饮,小便短赤;舌红尖赤、苔薄黄、脉细数,亦为心脾积热之候。治法:清心泻脾,祛火清疮。方剂:泻心导赤汤合泻黄散加减。黄连山栀子生地石膏竹叶防风通草甘草。

鹅口疮:

基本病机为火热上炎。常证病机有心脾积热,虚火上浮。

治疗原则:泻火清疮。

心脾积热—清心泻脾,泻火清疮—清热泻脾散加减。

虚火上浮—滋阴降火,泻火清疮—知柏地黄丸加减。

鹅口疮与口疮鉴别:

鹅口疮:见于出生儿及1岁以内婴儿;疼痛较轻;白色雪片状;部位在口腔黏膜、舌上,重则可蔓延至咽喉、鼻腔。

口疮:见于婴儿和儿童;灼热疼痛;淡黄色或白色溃疡而周围黏膜红色;口腔、舌上。

呕吐:是因胃失和降,气逆于上,以致乳食由胃中上逆经口而出的一种常见病证。

呕吐的基本病机为胃气上逆。

厌食:是小儿时期的一种常见病证,临床以较长时期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

积滞:是指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疾患,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脘腹胀满、嗳气酸腐、大便溏薄或秘结酸臭为特征。

“积为疳之母,无积不成疳。”

积滞的基本病机为食积气滞。

积滞总的治疗原则:消食化滞。

疳证:是由于积滞、厌食等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加重,气液耗伤而引起的一种慢性病证,临床以形体消瘦、面黄发枯、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为特征。

疳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为“疳者甘也”,是言病因和病机,指小儿恣食肥甘厚腻,形成积滞,积久生热,热耗阴液,日久成疳。二为“疳者干也”,是言病机和症状,指厌食日久、久吐久泻等多种病证导致阴液受损的病机,出现形体干瘦的症状。

疳证的基本病机为耗阴生热。

疳证总的治疗原则:理脾消疳。

疳气:

证候表现:形体消瘦,面色少华,毛发稀疏,食欲不振,精神欠振,心烦起急,易发脾气,舌瘦而淡,苔薄白或花剥,脉细,指纹青淡。治法:养胃生津,理脾消疳。方药:白术散加减。人参白茯苓白术甘草葛根藿香叶木香。

疳积:

症候:形体消瘦明显,肚腹膨胀,甚则青筋暴露。面色萎黄无华,毛发稀疏如穗,精神不振或易烦躁激动,睡眠不宁,或伴动作异常。食欲不振或多食多便,舌淡,苔薄腻,脉细数。治法:导滞祛积,理脾消疳。   方药:消疳理脾汤。麦芽神曲三棱莪术青皮陈皮芜荑槟榔使君子肉芦荟川黄连胡黄连甘草。

干疳:

症候:极度消瘦,面呈老人貌,皮肤干瘪起皱,大肉已脱,皮包骨头。精神萎靡,目光无彩,啼哭无力,毛发干枯,腹凹如舟,杳不思食,大便溏或清稀,时有低热。口唇干燥,舌红嫩,苔少,脉沉细。治法:补益气血。方药:八珍汤加味。四君子汤+四物汤。

兼证:

眼疳:

症候:两目干涩,眨眼羞明,眼角赤烂,目睛失泽,甚至黑睛混浊,白睛生翳,夜间视物不清。治法:养肝明目,理脾消疳。方药:石斛夜光丸。

口疳:

症候:口舌生疮,口腔糜烂,秽臭难闻,面赤唇红,烦躁哭闹,惊悸不安;舌红,苔薄黄。治法:清心泻火,理脾消疳。方药:泻心导赤散加味。

疳肿胀:

症候:足踝浮肿,甚则颜面、眼胞浮肿,面色白光白无华,四肢欠温,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舌淡红,苔薄白。治法:温阳利水,理脾消疳。方药:真武汤加味。

小儿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

病因:感受外邪;饮食内伤;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或病后失调。

病机:泄泻的基本病机为合污下泻。

与痢疾相鉴别:痢疾大便呈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明显,次频量少,时有发热,大便常规检查可见脓细胞、红细胞,大便培养见痢疾杆菌阳性。

泄泻总的治疗原则:升清止泻。

伤食泻—消食化积,升清止泻—保和丸加减;

风寒泻—疏风散寒,升清止泻—藿香正气散加减;

湿热泻—清热化湿,升清止泻—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

脾虚泻—健脾益气,升清止泻—参苓白术散加减;

脾肾阳虚泻—温脾固涩,升清止泻—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

气阴两伤—固涩敛阴,升清止泻—人参乌梅汤加减;

阴竭阳脱—回阳固涩,升清止泻—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局限性或弥漫性心肌炎性病变为主的疾病,有可伴有心包或心内膜炎症改变,以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胸闷、胸痛、心悸、气短、肢冷、多汗为临床特征。3~10岁小儿多见。以柯萨奇病毒乙组最为常见。

基本病机:心脉痹阻。

诊断要点:

临床诊断标准:

(1)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或心脑综合症。

(2)心脏扩大(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具有表现之一)。

(3)心电图改变:以R波主的2个以上主要导联(Ⅰ、Ⅱ、aVF、V5)的ST-T改变持续4天以上,及其他严重心律失常。

(4)CK-MB升高或心肌肌钙蛋白(cTnI或cTnT)阳性。

病原学诊断依据:

(1)确诊指标:自患儿心内膜、心肌、心包(活检或病理)或心包穿刺液检查,发现以下之一者可确诊:分离到病毒;用病毒核酸探针查到病毒核酸;特异病毒抗体阳性。

(2)参考依据:自患儿粪便、咽拭子或血液中分离到病毒,且恢复期血清同型抗体滴度较第一份血清升高或降低4倍以上;病程早期患儿血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用病毒核酸探针自患儿血中查到病毒核酸。

确诊依据:

(1)具备临床诊断依据2项,可临床诊断为心肌炎。发病同时或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的证据者支持诊断。

(2)同时具备病原学确诊依据,可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具备病原学参考依据之一,可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

(3)凡不具备确诊依据者,应给予必要的治疗或随诊,根据病情变化,确诊或除外心肌炎。

(4)应除外风湿性心肌炎、中毒性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结缔组织病、代谢性疾病的心肌损害、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原发性心肌病、原发性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异常、ß-受体功能亢进及药物引起的心电图改变。

麻疹:是由感受麻毒时邪引起的一种急性出疹性时行疾病,临床以发热、咳嗽、流涕、目赤胞肿、泪水汪汪、口腔两颊黏膜近臼齿处出现麻疹黏膜斑、周身布发红色斑丘疹

皮疹消退时皮肤留有糠麸样脱屑和棕褐色色素沉着斑等为特征。其病原体为麻疹病毒。

麻疹临床表现:

前驱期:主要表现为中度以下发热,在3~4天内多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咳嗽、流涕、畏光、流泪、结合膜充血,2~3天左右颊粘膜可见灰白色针尖大小的小点,周边有毛细血管扩张的麻疹黏膜斑;

出疹期:发热3~4天后以皮疹的出现为标志。发热增高,从耳后发际开始出现直径为1~3mm大小的淡红色斑丘疹,逐渐蔓延至颈部、躯干,直至四肢。疹间皮肤正常,压之褪色,重者皮疹密集成暗红色。

疹退期:3~4天,出疹后,发热渐退,皮疹依出疹先后顺序消退,留有棕褐色的色素沉着,一般2周后色素消失。

麻疹黏膜斑:麻疹前驱期在发热的第2~3天,患者口腔内两颊黏膜上,可见白色斑点,其直径为0.5~1mm,周围绕以红晕,称为麻疹黏膜斑。

麻疹治疗原则:清解透疹。

邪伤肺卫-辛凉宣肺,清解透疹-宣毒发表汤加减;

肺胃热盛-宣肺透表解毒,清解透疹-清解透表汤加减;

热退阴伤-养阴清热,清解透疹-沙参麦门冬汤加减;

麻毒闭肺-解毒宣肺,清解透疹-麻杏石甘汤加减;

麻毒攻喉-解毒利咽,清解透疹-清咽下痰汤加减;

麻毒内陷心肝-清热息风,凉营透疹-羚角钩藤汤加减。

发现麻疹患儿,应立即隔离至出疹1周。

奶麻:是由于感受奶麻时邪所致的一种急性出疹性时行疾病,临床以起病突然、持续高热、3~4天后体温骤降、同时全身出现玫瑰红色丘疹为特征。

风痧:是由外感风痧时邪引起的一种急性出疹性时行疾病,临床以轻度发热、咳嗽、周身出现淡红色细小皮疹、伴见耳后、枕部及颈部臖核肿大为主要特征。本病因感受风邪引起,其皮疹细小如痧,故称风痧。现代医学称为风疹,是由感染风疹病毒所致,为小儿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之一。

孕妇在妊娠早期患本病,常可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引起流产,或导致先天性心脏病、白内障、脑发育障碍等疾病,先天风疹综合征。

丹痧:是由于感受丹痧时邪引起的一种急性出疹性时行疾病,临床以高热、咽喉肿痛、全身布发猩红色皮疹、疹后脱屑脱皮为特征。现代医学称为猩红热,病原体是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白草莓舌、红草莓舌:丹痧病初舌苔白,红肿的舌乳头突出于白苔外,称为白草莓舌。之后白苔脱落,露出鲜红舌面,红肿的舌乳头持续存在,称为红草莓舌。

丹痧出疹期临床表现:典型皮疹为再全身皮肤弥漫性充血潮红的基础上出现针尖大小的猩红色小丘疹,状如鸡皮,抚摸时似砂纸感,压之退色。

贫血性划痕:皮疹密集,疹间皮肤潮红,用手指按压皮疹,皮疹色退,占呈苍白,去压后红疹复现。

口周苍白圈:面部潮红无皮疹,口唇欣红,相比之下口唇周围呈现苍白。

线状疹:在皮肤皱褶处,如腋下、肘前、腹股沟等处,皮疹更加密集成线状。

丹痧血液检查:白细胞总数增高,其分类中性粒细胞增高;C-反应蛋白升高;抗链球菌O溶血素抗体阳性。

麻疹、奶麻、风痧、丹痧鉴别:

 

麻疹

奶麻 

风痧

丹痧

病原体

麻疹病毒

人类疱疹病毒6,7型

风疹病毒

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早期表现

发热咳嗽流涕泪水汪汪

高热,一般情况好

发热咳嗽流涕

发热,咽喉红肿疼痛伴腐烂

发热与出疹关系

发热3~4天出疹疹出热甚

高热3~4天出疹,热退疹出

发热0.5~1天出疹

发热0.5~1天出疹,出疹时亦发热

皮疹特点

暗色斑丘疹,如麻粒状,发疹有顺序。疹间有正常皮肤,约3天出齐,疹后有脱屑,有色素沉着

玫瑰色斑丘疹,发疹无顺序,发热3~4天出疹。疹后无脱屑,无色素沉着

淡红色斑丘疹,如痧粒状,发疹无顺序。24小时布满全身。疹后无脱屑,无色素沉着

猩红色皮疹,疹点细小如痧,发疹有顺序,1天遍及全身。疹后有脱屑,无色素沉着

特殊体征

麻疹黏膜斑

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

线状疹.口周苍白圈.杨梅舌

水痘:是由感受时行邪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时行疾病。临床以发热,皮肤及粘膜分批出现斑丘疹、疱疹、结痂,各类疹形同时存在为主要特征。 

临床表现:

皮疹特点:皮疹初起为红色小斑疹或丘疹,稀疏而分散,数小时或一天后可变为疱疹;皮疹分布呈向心性,以躯干、头皮、颜面及腰部常见,四肢及足底、手掌偶见;分批出现皮疹;可同时见到斑丘疹、疱疹、痂盖的临床特征。

治疗原则:解毒利湿。

痄腮:是因感受风温邪毒、壅阻少阳经脉引起的一种时行疾病,临床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主要特征。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

临床表现:肿胀以耳垂为中心向四周蔓延;腮肿表面不红,边缘不清,触之微热,按之有弹性,有轻度压痛,腮内口颊常见红肿;腮部肿大常在2~3日达到高峰。

严重者可并发脑膜炎、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和胰腺炎等。

与发颐鉴别:发颐是以面颊肿胀、边缘清楚、表面泛红、疼痛明显、腮腺化脓为主症,多见于成人,常继发于伤寒、温病等之后,多为单侧发病,无传染性。西医称为化脓性腮腺炎。

痄腮总的治疗原则为:解毒散结。

小儿暑温:是由暑温时邪引起的时行疾病,以高热、抽搐、昏迷为主要症状。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蚊虫为主要传播媒介。

治则:清暑化湿。

五迟:发迟、齿迟、立迟、行迟和语迟的总称。

五软:口软、手软、脚软、颈软和肌肉软的总称。

过敏性紫癜诊断要点:

皮肤紫癜,皮疹为红色或紫红色斑丘疹,高出皮肤,压之不退色,并可融合成片。伴有轻微痒感,分批出现;常见于下肢及臀部,呈对称性分布。伴有血管神经性水肿。

关节肿痛,主要膝踝等大关节,单发或多发,常有关节活动障碍。关节积液为浆液性。

胃肠道证候,以脐周或下腹部绞痛为主,或伴呕吐,可有不同程度的便血。重者偶有肠套叠、梗阻、穿孔等并发症。

肾脏证候,表现为肾炎综合征或单纯性血尿、蛋白尿。多数在紫癜出现后2~4周内出现尿异常。个别重者出现大量蛋白尿、氮质血症、高血压或高血压脑病。

过敏性紫癜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鉴别:

过敏性紫癜,皮肤紫癜常见于下肢及臀部,呈对称性分布,血小板计数正常。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皮肤紫癜分布不均,常以四肢较多,易于碰撞部位多见,躯干少见,血小板减少。

新生儿期:小儿从出生脐带结扎开始到未满28天的这段时期。

新生儿分类:

胎龄分:足月儿、早产儿、过期产儿。

体重分:正常出生体重、巨大儿、低出生体重。

高危儿:已发生或可能发生危重疾病而需监护的新生儿。

胎黄:新生儿黄疸,以出生后皮肤、巩膜、小便出现黄色为主要特征。

生理性胎黄和病理性胎黄鉴别:

生理性胎黄,婴儿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疸,4~6天最明显,能自行消退,足月儿于出后10~14天自行消退,早产儿可延迟至3~4周消退,食欲良好,睡眠正常,一般无其他症状。

病理性胎黄,出现时间或早或迟,有在生后24小时内出现,也有生后2~3周方见,消退时间延长,或消退后又复现,或黄疸程度较重,黄疸一般不会自行消退,伴有精神萎靡,嗜睡或睡眠不宁,纳呆等病状。

胎黄病因主要有湿热熏蒸,寒湿阻滞,瘀积发黄等。

基本病机:湿郁发黄。

常证病机:湿热熏蒸;寒湿阻滞;瘀积发黄;感受邪毒。

诊断要点:皮肤、巩膜、尿液呈现黄色,伴有精神倦怠不欲吮乳,大便或呈灰白色。且黄疸出现较早(生后24小时内)、发展快,或消退后再出现,或黄疸出现较迟,持续不退。部分病儿肝脾肿大。血清胆红素,黄疸指数增高。

治则:祛湿退黄。

湿热熏蒸: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鲜明,精神疲倦或烦躁啼哭,不欲吮乳,小便短黄,舌红苔黄,指纹滞。重者腹胀,呕吐,甚或神昏、抽搐等症。治法:清热利湿退黄。方药:茵陈蒿汤加减。

寒湿阻滞:面目皮肤发黄,颜色晦暗,黄疸持久不退,精神倦怠,四肢欠温,不欲吮乳,时时啼哭,大便溏薄灰白,小便短少,舌质偏淡,舌白腻,指纹淡红。治法:温中化湿退黄。方药:茵陈理中汤加减。

瘀积发黄:面目皮肤发黄,颜色晦滞,日益加重,腹部胀满,右胁下痞块,神疲纳呆,小便短黄,大便不调或灰白,舌紫暗有瘀斑瘀点,苔黄或白,指纹紫滞。 治法:化瘀消积,疏肝退黄。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茵栀黄注射液,10ml加入5~10%GS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2次。有清热解毒渗湿退黄作用,用于湿热胎黄早期。

硬肿症:是指新生儿时期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皮肤、皮下脂肪硬化、水肿的一种疾病。以皮肤发凉,体温不升,肌肉硬肿,皮下脂肪积聚变硬、水肿,哭声低微,吸吮困难为特征。甚至出现多脏器损害等严重症状。

与新生儿水肿鉴别诊断:新生儿水肿为全身或局部水肿,皮肤无破损,无体温低,病程短,病情轻,大多可自行消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