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 马丙祥老师为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马师从事中医儿科临床24年,治学严谨,学验俱丰,尤其在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病因病机、辨病辨证、遣方用药等方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治疗思路,临床疗效显著。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 儿童多发性抽动症(TS))是儿童时期起病的慢性神经精神疾病,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一种行为异常,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多见。以慢性多发运动性抽动和(或)发声抽动为特征的神经精神性疾病,常伴有强迫、多动等行为和情绪障碍。患病率高达1%~2%[1] ,近年来发病率又有增加的趋势。发病后如不能很快控制,对患儿学习、生活、社会交往造成危 1 病因病机探讨
2 辨证论治 1 从肝常有余论治
肝为刚脏,治以柔肝平肝清肝 叶天士提出“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其性刚,主升主动,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则刚劲之质,得为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 肝体阴言其藏血之功能,具有滋润并涵养肝阳之作用,使肝阳不亢,肝用阳是指肝以气为用。发挥着疏泄升发之功能,正是由于肝的阳气升发和肝血滋养的功能。才使阴阳调和而刚柔相济,保证小儿正常的生长发育。而肝主筋。也有赖肝血之滋养才能维持正常的运动但小儿又为稚阴稚阳之体。较易发生阴阳失调。如肝阳过亢,亢而失制,化火生风,风火相煽,扰动清窍,就会出现抽动症状。此时治疗应以平肝清肝为主,并注意柔肝。同时,马师指出小儿心常有余,故临床上肝火常挟心火,表现为性情偏执、冲动任性、多言秽语、烦躁不安等心肝火旺之症。正如清代沈金鳌“盖心有热而肝有风,二脏乃阳中之阳,心火也,肝风也,风火阳物也。风主乎动,火得风则烟焰起”,治疗还应辅以清心。方剂选择泻青丸加减,清泻肝火,常用药物有柴胡、郁金、栀子、龙胆草、大黄、夏枯草、黄连等。肝亢明显,重用平肝药如龟版、珍珠母、龙骨、牡蛎、钩藤、蝉蜕、僵蚕、地龙、全蝎、蜈蚣等以平肝熄风。有的患儿体秉虚弱,肝、肾不足,或病情迁延。风火嚣张,也会进一步损耗阴血。此时需以柔肝平肝为主,方选大定风珠,并根据肝阳偏亢或肝阴肝血虚损的侧重不同加减用药。肝阴虚为主重用熟地黄、当归、白芍、旱莲草、枸杞子等。 肝为风木之脏,扶土可抑肝木,难经“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马师认为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肝为风木之脏,而脾属于湿土,二者生理上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病理上常会发生相乘相侮。如情志异常。使肝气升发太过,失于疏泄,气机郁滞,则肝气横逆犯脾,而脾虚又不能制约肝木,致肝木更为亢而无制,渐生肝风由于小儿常恣食肥甘厚味及生冷炙焯之品,易致脾胃功能不足或生痰生湿,“脾土虚弱,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凝聚为痰”,肝风挟痰或上扰清窍,或走窜经络,同样会出现抽动症状。治疗上当先实脾土,后泻其肝木,即用扶土抑木法,健脾平肝,此时可选择六君子汤合泻青丸加减,药如党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葛根、钩藤、蝉蜕、僵蚕、白芍等。除此之外,马师认为由于风善行数变,症状多端,故非常重视引经药的应用,尤其善用风药,因“高巅之上,唯风可到”,并强调对症选药,根据抽动的部位选择适当药物。如头部抽动选用葛根、钩藤、夏枯草;口角抽动加白附子;喉部异常加射干、蚤休、青果、锦灯笼等;腹肌抽动以白芍配甘草;四肢抽动加桑叶、桂枝、鸡血藤、木瓜、伸筋草等。小儿体属稚阴稚阳,脏腑娇嫩,形气怯弱,机体发育未臻完善,易被情志精神等因素困扰。若所欲不遂,情绪抑郁而致五志过极,肝郁化火,火极生风,风阳鼓动,肝风循经而上,故见眨眼、皱鼻、举眉、喉部发声等;或肝气郁结,渐耗真阴,阴亏血少不能滋养肝经,肝虚风动,筋脉失养,故见面肌及肢体抽搐;肝为刚脏,性喜条达,情志所伤,肝失疏泄,故精神紧张时可加重。 2 从脾虚生痰论治 认为本病属“痰饮”范畴,病机与“痰”和“瘀”有关。因痰可影响气机升降和气血运行,因而可产生多种病变。一旦痰浊形成,注于血脉,就会壅塞脉道,影响血流,阻滞气血运行,使脉络瘀阻,痰瘀相兼为患的病证临床表现不但广泛,而且复杂、严重,甚至离奇古怪。诸多疑难杂症、重症,缠绵久病,常常与痰瘀互结有关。马师认为小儿脾常不足,易为饮食所伤,“脾为生痰之源”,脾失健运,湿聚成痰,痰浊内伏蕴久酿热,痰气互结,上扰咽喉则可见吐痰、喉间发出奇特叫声等;血失脾统而成瘀,流窜经隧,闭阻窍路,又可扰及心神,神失所藏则呼叫秽语,抽动不安。脾虚痰湿型加生薏苡仁、苍术、白术、茯苓、白蔻仁、半夏、厚朴以健脾祛湿化痰。 3 重视动物类药物的应用 马师治疗本病时重视运用动物类药物,如蜈蚣、全蝎、蝉蜕、僵蚕、煅龙骨、煅牡蛎、石决明、珍珠母、龟板等药物。此类药物“体阴而用阳”,故对病位较深,一般植物类药物难以取效时适当选用易于提高疗效[3] 。对于反复出现抽动症状的患儿多选用蝉蜕、僵蚕、蜈 4 针灸 取穴:百会、四神聪、风府、风池、神门、内关、印堂、大椎、腰俞、合谷、太冲、太溪、额中线、顶中线、顶旁Ⅰ线、头部舞蹈震颤区及精神情感控制区。方法:其中腰俞采用3 寸针平刺入骶管裂孔2 ~2畅5 寸, 留针10min,留针期间不做提插、捻转;太冲取泻法,太溪取补法,余穴平补平泻。开始每日治疗1 次,症状缓解后改为隔日1 次或每周1 ~2 次,以巩固疗效。3 个月为1 个疗程。耳针:取皮质下、心、神门、脑干、肝、胆、肾、耳尖、肝阳、交感,浅刺不留针,3 日一次,或用王不留行籽压穴,3 日一次,疗程同上。健脾养血之功,为治疗肝郁血虚证的主要方剂。以该方为基本方进行辨证加减,用于乳腺癌及癌前病变、术后以及不宜手术、放、化疗的患者,在防止肿瘤转移、术后复发、改善症状和体征,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均发挥了较好的疗效。本实验选取表达有人雌激素受体CMF-7 细胞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