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题解】 王巩,字定国,北宋诗人、画家,苏轼好友,因受“乌台诗案”牵 连,被贬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王巩受贬时,其歌姬柔奴(别名寓 娘)毅然随行到岭南。五年后(元丰六年,即1083)王巩北归,苏轼与 会,王巩命柔奴为苏轼唱歌劝酒。苏轼问及岭南条件的艰苦,柔奴答: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大为感动,作此词以赞。 【注释】 ① 缀词:作词。缀,连接、组合。 ② 琢玉郎:形容王定国英俊,如玉琢成一般。天应乞与点酥娘:意思 是,这样好的柔奴真是老天赐予你的。点酥娘,是说柔奴肤润如酥。娘是古时对年轻女子的称呼。 ③ 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柔奴的歌声)像风吹雪片过热海,让人 倍感清凉,格外惬意。 ④ 年愈少: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王定国自岭南归来时“颜色 和豫,气益刚实”,此处可理解为两人(王和柔奴)都更显年轻了。 【故事】 王巩,乃北宋名相王旦之孙,宇文柔奴是他的侍妾。“乌台诗案”中, 王巩因助苏轼而落难,被贬至广西宾州。苏轼对此怀着极大的歉疚。居黄州时,苏轼与王巩常有书信来往,二人大谈养生之法,彼此相互鼓励。同在贬所,最重要的就是好好活下去。 1085年,这对患难朋友终于在京城相聚。 司马光言:“王定国瘴烟窟里三年,面如红玉。”可见王巩在岭南三年,反而身心俱佳。司马光颇为不解,而苏轼心中了然,看看宇文柔奴便都明白了。 王巩被贬时,家中侍从相继辞去,独柔奴一心随着爱人,踏上茫茫岭外原。“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深为感动,当即写下这首《定风 波》。而苏轼身边,有位女性同样感动着,却不作声,便是王朝云。十年后,苏轼被贬惠州,朝云一如当年的柔奴,一心随着爱人,“此心安处是吾乡”。 【赏析】 本词借赞美友人的歌姬表达了贬谪人生应具有的一种积极态度,那就是安之若素,处之泰然。词风轻快,为贬谪生活洒下了难得的阳光。 上阕写柔奴人美歌美,由开篇对王巩的羡慕引出,有些开玩笑,而变着法子的赞美也含有些友情(也许还有内疚之情——因自己连累了朋友)因素在内。 下阕可说是写柔奴的精神之美。从荒僻的岭南贬所归来,竟然显得更年轻了,脸上还总挂着可爱的微笑——那微笑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何以能够如此? 一语道破天机:一切取决于内心——只要内心坦然安详,到哪里都会像到自己家一样! 一个女子,能有如此见地,如此妙语,就不能不令苏轼点头称赏了。这话说到苏轼心里去了,因为这其实也是苏轼自己的一种哲学啊。而苏轼也不必过于羡慕友人,艰难贬谪生涯中,他身边也一直有一位跟柔奴一样好的人:王朝云。 RECOMMEND |
|
来自: 半城湖之缘 > 《苏轼诗词文赋及评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