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赴后继的咖啡创业者,都死在盲目投资上 大约2013年之后,世界精品咖啡浪潮波及中国大陆,国内少数激进的、嗅觉敏锐的咖啡业界人士开始提前跑步进入精品咖啡领域,纷纷想要喝到“头口水”。很多业内人士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开咖啡馆的,尤其是咖啡师开咖啡馆的,首先是吧台设备的无限制升级。然后是不管懂不懂烘焙,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咖啡烘焙机眼睛也不眨一下就买入装备起来。前几年我去宁波考察,看到一家装修精美的咖啡馆内,放着两台金灿灿的PROBAT德国咖啡烘焙机,但去了三次都是店内门可罗雀,问之,烘焙机一个月开不了一次。其实不问也看得出,烘焙机的冷却盘,一点污渍都没有,跟新的没啥差别,能用的到吗? 去年下半年,我认识一个哥们,他的朋友在一个商圈附近的胡同里开了一个被租房中介套路的“商圈概念”门面,门面大,利用率低,却非常不显眼,一年房租70万,装修等全部下来投资了200万,干了不到3个月发现不对劲,通过这位朋友找到我,想让我去帮忙看看。我到店内里里外外转了一圈,了解了下周边商业情况,然后拿出手机测算了开店的成本和每日保本营业额之后,转身就走了。我的那位朋友随后赶来,发现我已经走了,赶紧给我电话。我断言:“6个月内闭店歇业。”也许,我的判断犹如医生对病入膏肓的人下的病危通知书,让朋友急出一身冷汗。他赶紧带他的开店朋友追过来找我。我无奈地说:“你被忽悠了,这个现状,神仙也救不了。” 前几天,上海一个网络大咖朋友计划开一家咖啡馆,做高端相亲主题的。听说要开咖啡馆,身边的朋友热情友好地推荐了一位供应商给他,一个200平方不到的小店,吧台设备清单竟然达20万之多。关键是,我问他菜单是怎么确定的,店里想卖啥,他竟然一概不知。3万多的烤箱、2万多的冰淇淋机、1万多的冰沙机……天哪,我说你怎么不配一台烘焙机啊?这朋友倒很实在:“设备商也不懂该买什么烘焙机,本来是准备配的。”你准备拿烘焙机爆玉米花呢? 我在这里并不想吐槽这家供应商,开咖啡馆的啥也不懂,最终结果是让大量的设备供应商们捂嘴大笑,赚得盆满钵满。咖啡馆装修好,能不能赚钱是你的事情,只要“老子”捞一票就够了。这大概是不少设备供应商的赚钱秘诀。 不适当的选址、超高的房租、超预算或者说超定位需求的设备投入,是一直以来很多咖啡馆开不下去的三大死穴。 2、自家烘焙救了一拨人,也害了一拨人 去年夏天,我们团队受邀参加了西湖边一个创业老板的沙龙活动,在那边做精品咖啡文化的分享。因为是收了人家钱的,所以我亲自带领几个美女咖啡师过去,并带上自以为最土豪的咖啡——牙买加蓝山AMBER庄园的NO.1。到了现场,我们支好架势,刀枪剑戟,瓶瓶罐罐,把做精品咖啡的家伙事全亮出来,然后有模有样地开始手冲分享。谁知道,来了一波又一波人,品尝了咖啡之后,普遍有礼貌的反应是:“苦的啊”,然后拿着杯子走了。个别心急不给面子的,则直接把纸杯连同里面的蓝山咖啡一起扔进垃圾桶。看到这个情形,我们的小伙伴狡黠一笑,从材料箱里拿出了一大包速溶咖啡,然后用热水冲了一大桶,仅仅几分钟,周围的人群就聚拢过来,竟然排起了队伍……主办方领导随后竖着大拇指对我说:“楼老师你们的咖啡真香啊,比外面的速溶咖啡好太多了!”我特么就是速溶咖啡,好吗?这大概就是目前中国市场最好的写照了吧?我们的消费者,还在第一波咖啡浪潮那里漂浮,可是我们的咖啡行业却已经提前进化到第三波浪潮了。 话说回来,一般吧台设备是因为投资者不懂才被动配置,情有可原。而配置咖啡烘焙机,实际上是很多咖啡师出身的创业者,自愿入坑。 大约在2013年前进入咖啡烘焙领域的朋友,那时在自己咖啡馆烘焙,大多数地区的市场监管部门和消防部门还没意识到管理门槛的问题,烘焙出来的咖啡豆,产品信息不完整也照样可以在淘宝上卖,既不需要你提供SC,也不用你提供营业执照。而消费者对咖啡豆专业度的认知也没有那么深,在选购咖啡豆上,也没那么挑剔。因此,很多自家烘焙的咖啡馆先驱们,那会儿在烘焙业务上,赚到了一些钱。据我了解,广东那边很多年轻咖啡师,从WBC比赛开始打知名度,之后纷纷转入自家烘焙,经过几年的发展,很多营销做得不错的,都已经升级成咖啡烘焙工厂了。这些自家烘焙咖啡馆,通过几年的积累销售量已经在那里了,不开烘焙厂,没有办法认证SC,没有SC就无法在网络上销售,所以面临要么开厂正规化,要不被淘宝等平台停止销售,不做这个业务。如果咖啡馆积累不够,投资不起烘焙工厂,那么面临的就只有在店内继续小搞搞,偷偷摸摸供应给周边的一些开店朋友,没有量,没有利润。 那么后来到2013年之后,尤其是2016年之后新开出的自家烘焙咖啡店,就面临着更多问题。 一是管理部门不允许店内有明火,更不允许店内冒烟。二是即使你用电烘焙、除烟问题也解决,你依然无法获得SC认证,也就无法扩大销售。因为你的产品烘焙出来在自家店里销售,管理部门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你越界卖给同样经营的其他咖啡馆,就存在超范围经营的问题。所以,这些咖啡馆往往配置了高价位的咖啡烘焙机之后,基本上是在咖啡馆存续期间,连烘焙机的本钱都赚不回来的,除非烘焙师是创业者自己,否则烘焙师的工资,都需要贴进去。 最后落得的下场是:即使咖啡馆可以勉强生存,创业者既当咖啡师,又当烘焙师,整体忙碌,苦逼得比砖窑的黑工还惨。夹缝中求生存,日子过得挺紧巴。哇卡卡,要说我怎么知道的,我就是那样过来的,朋友们。 3、说给行业主管部门的领导们听 说实话,从刚开始盲目勒紧裤腰带往精品咖啡的独木桥上挤,全然不顾消费者的还在第一波速溶咖啡的浪潮下迷茫,更不管地方管理部门对咖啡行业的一刀切管理趋势,对各种因素的错误判断和乐观假设,到现在已经有很多咖啡馆或公司处于尴尬的进退两难之境。 咖啡是什么? 说到底是树上长的果实。 为什么中国的茶农可以自己种、自己炒、自己包装、自己卖,咖啡不行?为什么我们的咖啡农,就要按照食品生产的标准来严格监管?你看到有人拿着茶叶直接吃的吗?你见过有人拿着咖啡豆直接嚼的吗?都是焙炒之后再高温加工,为什么茶叶可以,咖啡就不可以?全世界只有中国的管理部门用30年前照搬老外的食品管理那一套来套咖啡产业。日本的食品生产要求严格吧?东京街头到处都是自家烘焙的咖啡馆。台湾也同样很多这样的咖啡馆,为什么我们的管理部门不去学习了解,不进行改革呢? 作为曾经是工作工作人员的创业者,我深深体会到创业的艰辛。我们自己养活自己,不给国家和社会添一分负担,我们老了有自己花钱缴纳的社保,我们尽可能多提供工作机会给其他就业者,我们规规矩矩缴纳税收,赚取连乞丐都可能看不上的那么一点利润。我们并不奢求国家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等政策倾斜,我们需要的是了解咖啡行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对行业做出的公平判断和引导,放创业者们一条生路。其实,就在我在行业协会秘书长岗位的8年时间里,我也不少给市、省、部领导们反应这些情况,但是我人微言轻,没人搭理。因此,我在这里再次呼吁,恳请相关部门的领导们,下来做一些调查研究,了解行业民情,勇敢打破咖啡行业发展的桎梏,接轨国际。我们完全可以施行更加简便的促进行业发展的管理模式,来让更多的创业者,接受市场的检阅,让市场去优胜劣汰,而不是制度。 做咖啡不易,做咖啡烘焙更不易,且行且珍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