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盘踞在瓷器上的龙文化 元明清陶瓷龙纹大盘点

 自华居 2019-06-20

古玩元素网旗下高端艺术品拍卖信息平台,古玩艺术品市场深度分析!可关注微信号:guwan1998


传说中的龙,虎须鬣尾,身长若蛇,有鳞若鱼,有角仿鹿,有爪似龙鹰,能走,亦能飞,能倒水,能大能小,能隐能现,能翻江倒海,吞风吐雾,兴云降雨,乃万兽之首,亦为封建王朝统治这的象征,我国古代的帝王,被称为是真龙天子,着龙袍,戴龙饰,居龙庭。就连帝王之家所用的陶瓷,也会以龙纹为饰,并保留下了许多精品。其中,元明清时期的龙纹瓷器颇负盛名。

龙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人民崇拜的民族象征,在陶瓷中龙纹也一直支撑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它占据了堆花装饰的“半壁江山”。一方面,它蕴藏着极其广泛和深沉的文化含义;另一方面它的艺术形象生动且神异,具有鲜明的强烈的装饰艺术效果。

瓷器上的龙纹,约在五代之后方才逐渐出现,在此之前,陶瓷之龙纹数量极少,就目前所知,最早出现的龙纹为甘肃甘谷出土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红陶双耳壶上的龙纹。商周至汉时期均未见陶瓷龙纹出现,至北魏时期仅有一加彩陶龙传世,我国古代的帝王,被称为是真龙天子,着龙袍,戴龙饰,居龙庭。就连帝王之家所用的陶瓷,也会以龙纹为饰,并保留下了许多精品。其中,元明清时期的龙纹瓷器颇负盛名。

元明清时期,统治者在景德镇建立御厂烧制宫内日用瓷,在这些瓷器上的纹饰中,用以代表皇家身份的龙纹至少分为角龙、应龙、夔龙、螭龙以及秃尾龙等数种。

角龙

“角龙”即头上长角的龙,通常称为“虬龙”“蛟龙”,是景德镇御厂最常使用的龙纹造型。体形可用上文“九似”来形容,如“角似鹿,眼似虾,项似蛇,腹似蛇,鳞似鱼,爪似凤”等。明清时期,五爪龙纹被官方垄断,代表帝王,民窑瓷器上不可使用。


神话与传说中,多具蛇身、蜥腿、凤爪、鹿角、鱼鳞、鱼尾、口角有虎须,额下有珠的形象,且细分为: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者称虬龙,无角者称螭龙。如此臆想的“四不像”,是古代对皇权的神化。到了宋代,龙的形态基本固定,美术理论家董羽、郭若虚二人,先后提出了“三停九似论”的观点,以“三停”把握龙体结构,以“九似”把握龙的综合特征。即“画龙者,析出三停: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也;分成九似;角似鹿,头似蛇,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也。

应龙

带翅膀的应龙纹

“应龙”又称“黄龙”,按照南朝古籍《述异记》中的说法:“水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由此可见,应龙是比一般龙级别更高的龙。

传说应龙的特征是生有双翼,鳞身脊棘,头大而长,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齿利,前额突起,尾尖长。应龙的形象在商周的铜器,战国的玉雕,汉代的石刻、帛画和漆器上均有出现。南宋时期,应龙纹开始出现在浙江龙泉窑瓷器上,这种纹饰后来在明初宣德年间的景德镇御窑厂被广泛采用。从传世品与景德镇珠山遗址发掘资料来看,宣德官窑器中应龙纹按照不同特征可划分为双足三爪羽翼类、鳍足羽翼类、双足龙爪蝙蝠翼类、鳍足蝙蝠翼类四种,其中双足三爪羽翼类应龙使用较多。

明宣德飞鱼纹青花矾红高足杯

明宣德、成化时期,应龙纹使用较多,成化朝继承延续了宣德朝纹饰,但也带有自己的风格。根据当时应龙纹双足与飞翼的特点,应龙纹可以进一步分为“双足三爪羽翼类”“鳍足羽翼类”“双足龙爪蝙蝠翼类”以及“鳍足蝙蝠翼类”等多个种类。清朝建立后,应龙纹制品不多,御厂多仿制明代宣德、成化名品,较少创新制作本朝特色的应龙纹器物。

《述异记》所记:'水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

所以,目前国内文博界很多宣德瓷器都搞错了,把飞鱼纹搞成了应龙纹。或者干脆就叫做翼龙纹!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说法。简单言之,有翼的四足龙就是应龙,有翼,龙首有鱼尾巴的就是飞鱼,或许也就是刚刚跳过龙门的鲤鱼。

夔 龙

在上古时代,有一种神兽名叫“夔龙”,在传中,夔龙只有一足,平日里最爱干的事情就是用自己的独足拍击腹部,其声若雷,声传百里。杀掉夔龙,取其腹皮制鼓,用其独足做鼓槌,一经敲响,声震山河,可令敌人胆寒变色。

商代前期与中期灰陶器及白陶器上,流行夔纹。西周印纹硬陶上,尚有夔龙纹。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是表现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象都称之为夔,这是引用了古籍中“夔一足”的记载。其实,一足的动物是双足动物的侧面写形,故不采用夔纹一词,青铜器上的龙纹常被称为夔纹和夔龙纹。

满地青花折枝花果纹夔龙双耳尊

此种夔龙双耳尊为乾隆朝创烧且独有的御窑青花品种。多成对陈设于宫殿之中,其庄重威严的气势,严谨而创新的工艺,展现出乾隆王朝的宫廷风貌。现在一件清宫旧藏之品仍陈设于故宫漱芳斋多宝阁之内。据《清档》记载,“乾隆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唐英将照样烧造得青花白地双耳六方花尊改款式耳子四件,并样一件送京呈进”,品种即为此类品种。六方器形采用拼接法烧造,制作难度较大。

夔,形与龙相似,《韩非子》:“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说文解字》:“夔,神魅也,如龙、一足。”在青铜器上,凡是表现一只足的类似龙的形象,都称之为夔或夔龙,有的夔纹已演变为几何图形的装饰。外形与青铜器饰面的结构线相适合,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具有古拙的美感。

螭龙

一说中国古代汉族传说中的龙的来源之一,也称蚩尾,是一种海兽;二说是龙九子中的二子。螭龙寓意美好,吉祥,也寓意男女的感情。《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于是蛟龙赤螭。”颜师古注:“文颖曰:‘龙子为螭。’张揖曰:‘赤螭,雌龙也。’如淳曰:‘蠄,山神也’”。《广雅》云:“有角曰虬,无角曰螭”。

螭龙,元代是没有的,作为纹饰最早出现在宋代。

洪武有螭龙、宣德有螭龙、空白期没有,到了成化官窑也有螭龙。洪武的螭龙非常有气势、凶猛,背鳍像'S'形一圈一圈的。

明代中期除了成化之外,大量用翼龙,螭龙就用的少了。到了嘉靖、万历、天启大量使用螭龙。嘉万天的螭龙披头散发、没有背鳍、爪子是手掌形式,区分三朝:越草率时代越晚,有的甚至根本看不出来是个螭龙。

清雍正 御制青花釉里红云海腾龙大天球瓶

到了清代,官窑瓷中出现唇上带龙须的螭龙以及兽足螭龙。例如一件雍正青花釉里红天球瓶上绘画了各种不同造型的螭纹,既有兽足,也有龙爪,展现出当时御厂所用螭龙的多样性。另外,乾嘉时期经常出现足攒花、灵芝等螭龙纹,这些都说明螭龙纹在不断变化与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慕名世纪文物鉴定    如涉及侵权即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