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通过和亲建立友好关系,完婚后自然是一家人,国事变为家事,一切好说。 和亲的目的是要平息战争,并且进一步加强合作交流。 在明朝土木堡兵变前后,瓦剌首领也先曾两次主动向明朝提出和亲。 一次在土木堡兵变前,也先通过明朝使臣向皇帝转达和亲意愿。 另一次是在英宗被俘后,身为胜利者的也先不但未趁机为难英宗,还依然欲将妹妹嫁予英宗。土木堡兵变前后,在明朝与瓦剌的双方交涉中,两次占据主动权的也先为何要主动提出和亲呢?这是有原因的。 第一,也先看中了和亲背后带来的物质财富。 如果两国和亲达成,不仅仅是英宗纳妃如此简单,明朝还要在物质赏赐上来做足面子功夫。 《史记》记载从高祖与匈奴和亲起:“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 此后,这种赏赐便成了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和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另外通过和亲少数民族还能趁机得到中原王朝的先进生产技术。 例如昭君出塞的和亲团队中就有很多技艺高超的手工匠人。 他们为生产力低下的草原民族带来众多先进技艺,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 也先对此了如指掌,欲通过和亲获取众多物质利益。 第二,和亲能给也先夺取蒙古大汗位带来助力。 也先并非来自根正苗红的成吉思汗黄金家族,但其对大汗之位觊觎已久。 也先的父亲脱欢统一了蒙古,据《明史》记载:“欲自称可汗,众不可,乃共立脱脱不花。” 脱欢虽未能如愿登上可汗宝座,但其实力依旧强盛。 后来也先继承了父亲的地位和权力,他拓展了蒙古疆域,又在与明朝的战争中取得了辉煌战果。连大明皇帝都做了自己的阶下囚,使得也先在蒙古人中的威信大增。 但黄金家族在蒙古人中的威望实在太强了。 也先只能暂时臣服于脱脱不花,而后积蓄实力,并寻找机会取而代之。 土木堡之战过后,也先的实力与威望到达顶峰。 当务之急便是与明朝交好保存自身实力,如此才能安心争夺可汗大位。 第三,也先顺应了形势。 土木堡兵变后,也先的众多部下劝其与明朝议和。据《明英宗实录》记载使臣李实与蒙古人商讨议和事宜时:“闻为议和使臣,皆举手加额,欣幸其来。” 李实的奏报为了表功,有夸张成分在内,但至少能证明蒙古人的确有讲和的意愿。 尤其是此时蒙古百姓因为连年的战争饱受折磨。 打仗打的是钱,而也先的军费自然从下层剥削而来。 因为缺少先进技术,游牧民族的生产力一直低下,而战争又给濒临崩溃的经济雪上加霜。 聪明的统治者也先深知必须停止战争,否则蒙古必定内乱。 以上三点是也先提出和亲的重要原因。 一旦和亲成功,无论是对于也先本人,还是对草原游牧民族的发展都有很大裨益。 【参考资料:《明史》,《明英宗实录》,《北使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