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深山闲云 一、通感的概念与作用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互相转化。是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些都是“通感”。它往往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 二、通感的分类与举例 根据人的生理感观,通感可分为: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和意觉: 1、以嗅觉写视觉。 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香有浓淡之分,而无阴暗之别。“暗香”,视觉的明暗可以沟通嗅觉的浓淡。“暗香”其实是一种淡淡的香气,是用来形容梅花香气的清淡。梅枝横斜,梅朵疏淡倒映在清澈的水中,与朦胧的月色交织,还有缕缕清香飘浮其间,这是多么静谧的意境! 李符《好事近》:“依微香雨青氛氲。”雾气、细雨充溢着沁人心脾,这是变视觉形象为嗅觉形象。 李白《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雪初无香,以香写雪,以嗅觉写视觉。 李符《好事近》:“依微香雨青氛氲”,雾气、细雨充溢着沁人心脾的芳香,这是变视觉形象为嗅觉形象。 王灼《虞美人》:“拼了如今醉闹中”,以及李贺《神弦》:“玉炉炭火香冬冬”,作用于嗅觉的“香”,会发出“冬冬”的响声。这是边嗅觉边触觉。 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雨洗涓涓静,风吹细细香”之句,竹初无香,但诗用嗅觉表示竹的视觉形象。 卢象《家叔征君东溪草堂二首》:“雷声转幽壑,云气香水”,都同样暗含通感作用,呈多元之美。 李白《雪》:“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就是诉诸人们的视觉(雪花),又触及人们的嗅觉(香),这其中就有个感觉的挪移过程:诗句启示人们由雪花联想到花,因为春天是花开时节,春风总带花香,故说雪花有香味。这样,人们对雪花就不仅是可以视觉到,而且还可以嗅觉到了。如此,雪花给人的感觉就不是单一的,而是双重的了。 陈耆卿《与二三友游天庆观》:“月翻杨柳尽头影,风肴擢芙蓉闹处香。” 晏几道《临江仙》:“风吹梅蕊闹,雨细杏花香。”前句是以听觉写视觉,后句是以嗅觉写视觉。 2、用嗅觉写听觉 陆机《拟西北有高楼》:“佳人抚琴瑟,纤手清且闲。芳气随风结,哀响馥若兰。”其中的“哀响馥若兰”,诗人把自己听到的声音“衰响”感觉为闻到到兰花的芬芳。 3、以视觉写听觉。 这是一种“以形喻声”的写法。《礼记·乐记》说歌者“累累乎如贯珠”,歌喉宛转,有如珠圆玉润一般。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两句名诗:“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前句写箜篌的乐声: 玉碎,喻其声之清脆铿锵;凤叫,状其声之悠扬和缓。是为听觉形象。忽然,乐声变得惨淡而凄凉,如一朵残败的芙蓉在幽咽哭泣,继而乐音又明快欢畅了,又若一株芳香的春兰正吐蕊含笑。于是听觉形象变化为视觉形象,给人以“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感。 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山关!”这首唐代诗人的“边塞诗”通过哪些事物写出了怎样的意境?就是通感。诗人把听觉美的特征表现为与之相通的视觉美的特征,将听觉形象的笛声转化为视觉形象的梅花。由梅花飘洒似的笛声的听觉之美引出梅花的视觉之美。似乎展现出笛声吹开朵朵梅花的边塞月夜的奇丽景色,使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品所提供的意象世界的美。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听到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 黎简《春游寄正夫》:“鸟抛软语丸丸落,雨翼新风泛泛凉。”该句将听觉转化为视觉的感受,将鸟儿活泼、动听而流畅的叫声,通过珠丸的抛落尽显出来。读后,那珠丸抛落时清脆的声音,尤然在耳。 郎士元《听邻家吹笙》:“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该句以“桃花”为意象描写音乐,象征了笙声的明丽、热烈和欢快,特别是“疑”字,更能给人以缥缈的感觉,不愧为神来之笔。 严遂成《满城道中》:“风随柳转声皆绿,麦受尘欺色易黄”。“声”明明是听觉,“绿”属视觉,怎么“声”会变绿呢?因为风拂柳絮,婆娑有声,柳丝飘动,宛如一道绿帘散开,从这柳丝里发出的声音也似乎染了绿色。“绿”在这里,既点染了色美,同时又作了轻巧宜人的声美的同义词。 汤显祖《牡丹亭》:“声声燕语明如剪,呖呖莺歌溜的圆。”其中“燕语”“莺歌”都诉诸听觉,而“剪”是器物,“圆”用于形状,都属视觉范围,怎么“燕语”会像“剪”,“莺歌”会成“圆”呢?原来人们可以从“剪”的形状上得出锐利、轻快的联想,从“圆”的形态上获得珠圆玉润的启示。 郎士元《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用彩霞来描写声音。等等。 4、以触觉写嗅觉。 杜甫《月夜》:“香雾云鬟湿”。用身体的触感“湿”,来描写嗅觉璁的“香”。 韩愈《和水部张员外宣政衙赐百官樱桃诗》:“香随翠笼擎初到,色映银盘写未停。”樱桃是红的,说它香,是视觉通于嗅觉。但樱桃并不香,这个香是从它象红花,由红花唤起的香。 5、以视觉写意觉(用具体事物表现抽象事物)。 大凡意觉的东西,多为抽象的,虚幻的,化为视觉形象,就具体可感了。比如“愁”,作为一种只能会意的情绪,不可目睹,但古来许多写愁的名句都打破了这种界律。杜甫的“忧端齐终南”,赵嘏的“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均用山状愁,变意觉为视觉(兼及触觉)。其实,这种通感方法,就是为抽象的意念寻找具体的形象。 南唐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是抽象的,意觉的东西,而春水却是具体的。 《奉和王世弼寄上七兄先生》:“寒窗穿碧流,润础闹苍藓”。 陆凯《赠范晔》:“折花忽觉春淡,只觉枝头红残”。等等。 6、以听觉写视觉。 这是“以虚拟实”的写法。宋祁《玉楼春》词:“红杏枝头春意闹”,即属此类。描绘春天花之繁盛,本当从视觉落笔,可宋祁偏缀上一个诉诸听觉的“闹”字——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这么一片盎然春意:红杏怒放,芳香四溢,惹得蜂蝶纷至沓来。正是“著一'闹’字,境界全出”苏州耦园的城曲草堂诗联:“卧石听涛满衫松色,开门看雨一片蕉声。”作为听觉的“听涛”偏与“松色”相连,作为视觉的“看雨”却同“蕉声”相接。听配之以“色”,看联之以“声”,细细品来,便会感到此情此境委实妙不可言:睡于石上,听那松涛声声,仿佛看到郁郁苍苍的“满衫松色”,听觉沟 通了视觉;打开堂门,看那雨水阵阵,宛若听到清清楚楚的“一片蕉声”,视觉沟通过渡到了听觉。还有: 毛滂《浣溪沙》:“水北寒烟雪似梅,水南梅闹雪千堆。” 马子严《阮郎归》:“翻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黄庭坚《才韵公秉》:“车驰马骤灯方闹,地静人闲月自妍。” 陈与义《夜赋》:“三更萤火闹,万里天河横。” 范成大《立秋后二日泛舟越来溪》:“行入闹荷无水面,红莲沉醉白莲酣。 陈耆卿《挽陈知县》:“日边消息花争闹,露下光阴柳变疏。” 白居易《琵琶行》:“大珠小珠落玉盘”。以视觉表现听觉,虚化的东西实话。 赵孟坚《康不领长赋》:“闹处相挨如有意,静中背立见无聊。” 晏几道《临江仙》:“风吹梅蕊闹,雨细杏花香。” 黄庭坚《奉和王世弼寄上七兄先生》:“寒窗穿碧流,润础闹苍藓。” 陆游《开岁有赋》:“百草吹香蝴蝶闹,一溪涨绿鹭鸶闲。”等等。 7、以听觉写嗅觉。 王灼《虞美人》:“拼了如今醉闹中”;以及李贺《神弦》:“玉炉炭火香冬冬”。作用于嗅觉的“香”,会发出“冬冬”的响声。这是听觉写嗅觉。 陆游《开岁有赋》:“百草吹香蝴蝶闹,一溪涨绿鹭鸶闲。也是听觉的“闹”写嗅觉的“香”。 8、以触觉写视觉。 李贺《南山田中行》中句:“云根苔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诗人把妩媚的秋花上的晶莹玉露写成是花在嘤嘤啜泣时眼中山东的点点泪花。“冷红”之“冷”字,即是对秋天气氛的渲染,又是诗人悲凉心境的写照。这是视觉通于触觉的成功。 虞肩吾《八类斋夜赋四城门第一赋韵》:“已同白驹去,复类红花热。”红颜色是热的。 杜牡《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颜色是凉的。 刘蕴灵《秋夕山斋即事》:“半夜秋风江色动,满山寒叶雨声来”。作用于视觉的花叶,竟然都有了冷暖热寒的温度。这也是此类通感形式。 宋石懋《绝句》:“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轻黄即淡黄。颜色无轻重,但能在人们心中有轻重感。浓重的颜色会使人感到沉重。而杨花的黄色淡到若有若无时,便使人感到“轻飘飘”的感觉。诗人运用通感的手法,化虚为实,用触觉来描写视觉感受,突出杨花随风飘荡不能自主的无奈。 李贺《蝴蝶飞》:“杨花扑帜春云热”。杨花在春风中飘落,而春云也让人产生了热的感觉,春意热闹盎然的意境因“热”字而更形象。 杜牧《阿房宫赋》: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等等。 9、以触觉写听觉。 杜牧《阿房宫赋》:歌台暖响。歌台的响声是暖和的,是有温度的,表示其乐融融的程度。 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野寺人来少,云峰水隔深。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其中的“寒磬满空林”,用触觉上的寒形容磬声的深远,寒磬衬空林,旧日辉煌的场所如今是衰草寒烟,十分凄凉。 三、诗词中通感的运用 通感也称为“移觉”,是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器官上,凭借感受的相通,启发读者的联想,更好地来表现客观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通感的手法用于诗词的创作,便赋予了诗词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通感用形象化的比喻展示出了没有具体形象的事物,重在表达对某种事物的体验感受,是不同感官之间相同部分的联系。 通过以上分类和举例,用通感进行诗词创作,其要求做到: 一是,对物的感觉从一器官转移到另一器官上。用耳朵来表达看到、嗅到、尝到、触到、意识到的事物;用眼睛来表达听到、嗅到、尝到、触到、意识到的事物;用鼻子来表达看到、听到、尝到、触到、意识到的事物;用口舌来表达听到、看到、嗅到、触到、意识到的事物;用身体的接触来表达听到、看到、嗅到、尝到、意识到的事物;等等。 二是,用具体熟悉的形象或事物说明抽象陌生的形象或事物。这个具体形象或事物,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容易接受和理解的,如“秀色可餐、清翠欲滴”。实践表明通感对于沟通造型艺术与语言艺术的意境表达、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意境感受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乐中有画”“画中有乐”的意境,离开了通感,便都成了无稽之谈了。 三是,在通感修饰的过程中,通感还往往与比喻、比拟、夸张等修辞手法融合在一起。运用通感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能够使读者在欣赏中产生如临其境,如睹其物,如闻其香,如聆其声,如品其味,身受其冷暖的真实感。 有的人认为“通感”就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其实不然。“通感”与“比喻”两种辞格的不同点在于:通感,即感觉的转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用具体的事物比抽象的事物,用大家熟知的事物比大家陌生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比深奥的道理。其修辞效果:或通俗易懂或生动形象。有人认为“通感”就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其实不然。“通感”与“比喻”两种辞格的不同点在于:通感,即感觉的转移;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用具体的事物比抽象的事物,用大家熟知的事物比大家陌生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比深奥的道理。其修辞效果:或通俗易懂或生动形象。有人认为“通感”就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其实不然。“通感”与“比喻”两种辞格的不同点在于:通感,即感觉的转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用具体的事物比抽象的事物,用大家熟知的事物比大家陌生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比深奥的道理。其修辞效果:或通俗易懂或生动形象。 (1)“通感+比喻”格。例如,“微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句中兼用通感和比喻两种修辞格,主格为“通感”,副格是“比喻”。 (2)“通感+拟人”格。例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兼用通感和拟人两种修辞格,用拟人的手法勾连起两种相通的感觉。 从诗词到现代白话文小说各种文体,通感这种修辞手法的广泛应用,导致到现在没有人会对“笑的甜蜜”、“表情冷漠”、“一弯寒月”这种最基本的通感的应用提出质,已经不把这些当成通感来对待了。 而这也是通感的魅力所在,诗词中由于通感更富于的美,将是永存的。 文/深山闲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