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肺部小结节也是我国普胸外科、呼吸内科和医学影像科等专业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各个相关专科学会或专业学组都出台了《中国肺部小结节诊疗专家共识》。2018年6月中国胸外科肺癌联盟在河南郑州也发布了《中国胸外科肺部小结节诊疗专家共识》,并在全国进行多次专题研讨。 胸外科医生关注更多的是肺小结节的诊断、肺小结节术前和术中定位技术,以及微创外科技术和腔镜技术在早期肺癌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推广。 文章速览 刚刚从加拿大多伦多出席AATS会议回国的中国胸外科肺癌联盟主席、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主任支修益教授表示: ·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改善肺癌预后的关键环节,加强肺癌防治科普宣传,推动肺癌筛查和早诊早治,重视肺小结节精准诊断,适时选择肺部小结节干预时间和准确掌握肺小结节、特别是肺部磨玻璃病变和亚厘米肺部微小结节的外科介入和手术适应症是当前胸外科学科领域、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所关注的重点问题。 · 肺癌筛查高危人群的定义、肺部小结节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胸外科医生何时介入外科手术治疗仍有许多争议,哪些肺部小结节需要定期随访、哪些肺部微小结节需要外科介入治疗、哪些需要亚肺叶切除?也是本次第十届上海中山胸部微创论坛积极探讨和重点讨论的话题的。 早诊技术的发展 肺小结节的早期诊断可以通过人工智能AI技术对相关结节影像进行分析处理、术前的定位和术中的导航。近年来电磁导航超声支气管镜技术,人工智能三维重建技术和3D打印技术,以及Biomarker——通过血液肿瘤标志物、肺癌血清抗体检查和分子标志物检测技术来明确哪些肺内小结节真正需要临床介入,哪些肺部小结节是否真正需要外科手术。 肺部结节或早期肺癌早诊技术的最终愿景是要在积极推广肺癌筛查项目的基础上,进⼀步普及胸部低剂量螺旋CT在肺癌早诊筛查和中老年人健康体检中的应用。希望能够通过科学引用人工智能技术,真正做到医工结合和资源整合,再结合近年来成熟的液体活检技术和痰细胞学检验技术,通过分子病理诊断、肺癌相关基因检测等新技术,建立新时代肺癌筛查的新体系和新模式,建立科学完整的中国肺部小结节资料库和数据库,建立科学系统的肺部小结节随访评估体系。最后,再与胸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的病理诊断和基因检测结果相结合,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肺部小结节的诊断治疗系统,更新《中国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 随访机制建立 随着胸部低剂量螺旋CT的临床推广和在肺癌筛查项目中广泛应用,更多的肺部小结节被发现和诊断出来,更多的肺部小结节“患者”走进我们胸外科的临床。但随之而来的是这些肺小结节需不需要临床介⼊入?需不需要胸外科手术处理? 目前国际上已经出台多个肺小结节诊疗指南和专家共识,认为<8mm的单纯肺磨玻璃结节影(GGO,ground glass opacity)不需要过早干预,更不需要实施手术,特别是首次进行胸部低剂量螺旋CT检查发现的肺磨玻璃阴影,建议采取至少≥1次的胸部CT复查和随访。 通过多次胸部CT随访的结果描绘出整个GGO的生长变化曲线图,观察肺部磨玻璃影的变化周期、大小的变化曲线、 有无合并实性成份、实性成份比例的变化、磨玻璃阴影增长速度等,有条件的医疗中心还可以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液体活检技术和痰端粒酶检测技术,通过多学科模式做进一步的判断和决定诊治。不赞成首次胸部CT检查发现的肺小结节或肺磨玻璃病变就给予手术治疗,在一定程度上讲属于“过度治疗”! 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 目前中国胸腔镜微创外科技术已发展20余年,广泛应用并推广普及至三级甲等医院和区域医疗中⼼心,在北上广和许多省会三甲医院胸腔镜微创手术普及率超过80%。我国的达芬奇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已经近百台,中国胸外科领域的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在肺外科、食管外科和纵隔外科得到广泛应用,一些大的医疗中心整理的数据和发表的文章已得到的全球胸外科同行的认可。更小的创伤可为那些老年患者和高龄患者带来更快的术后康复以及更好的生活质量。 希望今后通过中国胸外科肺癌联盟各地区的肺结节诊疗会诊中心的平台,推动各地区肺癌防治科普宣传,推广人工智能技术、液体活检技术和痰端粒酶检测技术在肺癌筛查和肺小结节诊疗中的应用,建立北上广和省会城市三甲医院同所在省市地区的地市级和县市级医院胸外科的远程网络会诊体系,推动我国地市级以下的医院胸外科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建立省地市和县乡一体化的肺癌数据库建设。通过推动肺癌筛查项目,推广微创外科技术,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提高我国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和十年生存率,真正让肺癌成为一个慢性病,让社会真正做到坦然说肺癌,科学规范治疗肺癌。 另外,早期肺癌亚肺叶切除的临床多中心研究已在我国许多地区开展,初步的研究数据和结果表明早期肺癌,特别是直径<1cm的亚厘米病灶,亚肺叶切除不亚于标准的肺叶切除。因此,亚肺切除对高龄低肺功能的早期肺癌,对于多发的肺结节或多原发早期肺癌是一种合适的选择。我们也在期待着美国、日本和北京的早期肺癌肺叶切除对比亚肺叶切除临床多中心研究的远期随访结果。 数据库的建立 积累中国肺部小结节数据库,通过数据库的建立和临床经验的累积交流,以及借助人工智能的技术,规范肺小结节的临床诊疗,也是目前中国胸外科肺癌联盟的工作重点。在稳步推动早期肺癌亚厘米病灶亚肺叶切除的同时,推广普及解剖性肺段切除的关键技术,积累更多的肺小结节和早期肺癌术后的随访数据,让这些中国数据为中国肺癌诊疗指南更新、规范更新、共识更新提供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 加强科普减少手术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王群教授开展的肺小结节随访系统的建立和早期肺癌手术治疗相关课题发现:近2000例的肺磨玻璃影(GGO,groundglass opacity)进行长时间随访,其中有 80%-90%左右患者未进行手术,其中只有8.17%的病人是由于焦虑紧张而要求医生给予手术治疗。 因此,肺癌防治科普宣传非常重要。无论是专业媒体——广播电视、报纸,还是新媒体——微信、微博和抖音,还有我们医生群体,都需要重视参与科普宣传工作,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明确告诉社会:“不是第一次做胸部CT发现的肺部小结节就急于进行手术,完全可以进行定期随访,根据随访结果和影像数据,胸外科医生会制定科学合理的、相应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主任 中国医促会肺癌预防与控制分会主任委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