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断舍离”最大的误解就是:扔东西

 正心正举 2021-04-07

文/大胯   正心正举特约作者

主播/小夜

你肯定听说过“拖延症”——它一般指的是“时间上”的拖延,就是指那些不愿面对“事情”,非要拖到最后才做,最终,甚至来不及做,直到崩溃的症状。

但如果细心观察会发现,传统意义上的“拖延症”指的仅仅是“时间上”的拖延。

内观己心——自己和“资源”的心智模式

如果面对的不仅仅是“事情”,而是“物品、信息、人”这类的“资源”。那么,杂乱的房间、多余的手机App、价值观不合的朋友不正是一种“空间上”的拖延么?

进而,很多人会想到由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提出的一个“概念”——“断舍离”。

但对于“断舍离”,很多人往往会觉得“断舍离”几乎就等同于“扔东西”,甚至等同于“禁欲”,这就是极大的误解了。

实际上,一个被大多数人忽略的事实是:

我们与“物品、信息、人”这类“资源”的关系,往往反映了我们内在的心智模式。

比如,很多人总是要等到家里来客人,才会拿出收藏多年的老酒。

这大概率表明: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他们觉得自己“配不上”它的珍贵。

又或者,他们总是喜欢买很多卫生纸囤在家里,这往往意味着他们对未来有些不安。

从这个角度,我们会发现:

我们购买什么,使用什么,舍弃什么,其实都取决于我们对待自己和“资源”的心智模式。

换句话说就是:

当我们占有“资源”的同时,“资源”也在占有我们。

外察世界——一种误解

就拿“囤东西”的对立面——“扔东西”来讲,我们经常会碰到的问题是:万一以后用得上呢?

实际上,很多东西以后的确用得上。但是,当我们再次使用这些东西的时候,需要付出三个“隐性”成本:

1.重新找到的成本;

2.一直保存的成本;

3.因为“舍不得”,而错过更好东西的机会成本。

一旦意识到这三个成本,重新看待“囤东西”这件事的收益,我们会发现:大部分的东西都不值得保存到未来。

启迪多元思维——转换思路

在商业中,有种说法叫做“不良库存=负债”。如果将“不良库存”降至“0”,就是“零库存”。

比如,沃尔玛就是做“零库存”的高手,它货架上的每个商品,几乎都会在接近卖完的时候及时补充,这样就节省了大量入库、管理、出库的费用,所以它的商品售价极具竞争力。

表面上看,沃尔玛貌似是一家百货公司。但实际上,沃尔玛是一家“零库存”的数据管控公司。

借用沃尔玛的视角,回头再看我们平时在家中囤着的那些物品,就会猛然意识到一个事实:

如果把“囤东西”的半径,从家中放大到以家为中心的3公里范围内,或外卖30分钟内可配送到的范围内,原本那些物品根本没有必要囤着——它们早就存在我们身边了。只不过今后的我们再也不用把自己的家当做“仓库”,而是把周边的那些商家当成了“仓库”。

从这个角度望过去,我们会发现: “断舍离”和普通的打扫、收拾不同,它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我们自己。它是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人生更舒适的行为技术。简单来说:

断,就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少买(断);

舍,舍弃多余的废物——多扔(舍);

离,脱离对物品的迷恋——不执迷于物欲(离)。

其中,“断”是入口,“舍”是出口,“离”是最终达到的各得其所的理想状态。

沃尔玛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才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率”、“好品质”的商业模式,稳住了自己的商业地位。

回到标题,如果真的把“断舍离”理解为“扔东西”,为了实现“零库存”,沃尔玛岂不是应该整天“扔东西”?长此以往,也就不会成就一个“零售巨头”,反而会诞生一个“商业败家子”……

正心正举——“断舍离”的现实意义

也就是说,“断舍离”是让我们把“扔东西”提高一个维度——变成一种日常的修炼:

就是通过收拾东西,观察和修炼自己的心智模式。从当下是否有用的角度,决定一个物品的去留。一个人所使用的物品,能够反映出自我形象。通过不断地筛选物品的训练,真实的自我形象就会越来越鲜明地呈现在自己的眼前。

它的必要性在于: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人类这种不知不觉、在新石器时代养成的与物品打交道的本能反应,在今天这个不确定、多变化、高速增长和去物质化的年代,就好像穿着盔甲的人,很难跑起来。

所以,“断舍离”考虑的重点不应该是“很可惜啊”、“万一以后用得上呢”、“还能用吗”、“不能用了吗”,而应该是“这个东西需要吗?适合吗?舒心吗?”

从重要程度上来讲,一个物品是因为有价值而对你有用,而不是因为它便宜、打折或有赠品。如果仅因此而购买,本质上是允许商家把你的家当“仓库”。

从时间上来讲,过去有用的不代表现在有用 ;未来也许有用的,其实也并不是未来一定有用。如果仅因此而囤积,本质上是放弃了我们未来更好的可能性。

因此,一个被大多数人忽略的事实是:我们虽然是由自己过去的资源构成,但是我们并不等同于我们的资源,我们需要新陈代谢。

我们购买的每一件物品,并不是立刻变成杂物的,而是从“当时很必要”逐渐变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杂物的。

也就是说:时间不断向前,而杂物原地不动。当你持续保留杂物,就等同于把自己拽回到过去。

更深一层的意思是,每个人都是由吃过的食物、走过的路、经历过的事、读过的书而组成的。表面上看,衣服、房子、车子……好像都是身外物,但换个角度来看,我们和它们的关系是否融洽都决定了我们的样子。

所以不要让已经不是我们的物品拽住我们前进的步伐。不仅是物品,不必要的朋友、无用的认知,也要舍得断舍离。

杯子不能永远是满的,只有总是半瓶水的时候,才有空间装下更多。

一.对于物品的“断舍离”

通过整理改变自己的过程有三步:

1.不断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发现身边所有“不需要、不适合、不舒心”的东西;

2.通过审视,我们关注的重心从物品转换为自我,我们在对物品的整理中,重新认识、发现和肯定自我;

3.把物品替换为自己“需要、适合、舒心”的东西,把真实的自我固化到生活里面去,我们的精神面貌也会有所改变。

进而,通过以下三步降低你的人生库存量:

1.每次都只在必需的时候才购入这次所必需的物品;

2.一次买入的数量正好替换掉用过的数量;

3.对于每一类必需品保持总体数量(库存)不变。

这不正是一种“零库存”的思维吗?

二.对于信息的“断舍离”

顺着这个思路,我们会意识到“信息”也是需要清理的。

可以问自己三个问题:

1.这个信息是否是我长期需要的?

2.这个信息是否适合我的未来发展?

3.这个信息是否会让未来的自我感到舒心?

从这三个维度来分析,我们会发现:

1.大部分的热点新闻,两周以后会完全过时,未来基本没用;

2.每个专业领域都有很大一部分的系统知识已经过时,并不一定要全部学完;

3.以当前的应用场景倒逼来学习对应的内容,以能够立即产生反馈的内容为切入点。

核心的通用技能和知识,才真正值得长期投入和保留。

三.对于人的“断舍离”

同样,“人”也是需要定期“清理”的,但这里的“清理”可能有些不同,更多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分层”:

挚友三五个,价值观一致;

朋友一二十,趣味相投,能玩到一块去;

熟人大几十,遇事可商量;

商务伙伴成百上千,有事谈事,有钱谈钱。

人脉常理常新,定期梳理挚友、朋友、熟人、商务伙伴,才能让自己的人际网络“有爱且有边界”。

开启自在之门——欲望与需求

总会有人说:“断舍离”的反面就好像是“克制欲望”,但欲望才是人奋斗的动力啊!究竟怎样处理“断舍离”与“欲望”的关系?

实际上,让一个人奋斗的长久动力并不是“欲望”,而是自我成就的“需求”。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老师,不管是晚上喝酒,还是玩个通宵,第二天凌晨两点都会准时起床画画,从未停止。对于他来讲,“喝酒”和“玩乐”可能是欲望,但“画画”是强大的自我实现需求,绝不是欲望。

需求是指向内在的东西,相对稳定;欲望是依靠外力的驱动,很容易被外界牵引。

需求和欲望的确不容易分清楚,表面上看起来极其类似。但其最大的区别是:需求被满足后是深深的平静,而欲望被满足后是更大的欲望。一个是饿,一个是馋。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