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知青在北大荒插队时写的散文四十四年后给读者阅览在朗诵热的今天,老知青与新青年都值得一看当年的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19-06-22

这是当年的一位热血青年在充满革命理想主义、革命浪漫主义教育中写下的一篇赞美鄂伦春人改天换地,走上社会主义康庄大道的散文,那是为庆祝鄂伦春民族定居二十周年而特意创作的散文,正如作者自己说的那样“现在来看这篇文章挺可笑的,是当时思想、当时氛围的一种真实反映“的确如此,我们曾经无知,曾经幼稚,我们在改天换地的奋斗中从来没有意识到我们的学业中断、现实无法用”得失“二字来作简单的概括了。我们仅从当年的这篇散文中了解一下鄂伦春民族的迅速变化和发展;那山那水那人那事,在于我们知青这一生的坎坷经历中都是弥足珍贵的。

上海知青在北大荒插队时写的散文四十四年后给读者阅览在朗诵热的今天,老知青与新青年都值得一看当年的

作者:顾勇进

上海知青在北大荒插队时写的散文四十四年后给读者阅览在朗诵热的今天,老知青与新青年都值得一看当年的

当夕阳的最后一抹余晖在西山顶上慢慢消逝的时候,鄂伦春新生乡的电灯便一起亮了。

群山消失在黑夜的帷幕中,连轮廓也看不清了。屯子里宽阔的街道,整齐的房屋,在明亮的路灯下清晰可见。悬挂在电线杆上的高音喇叭,播放着“新生广播站”的“每日新闻”:第一生产队今天胜利完成了三十垧地的收割任务,打破了麦收以来的最高纪录,希望广大社员发挥更大的干劲,抓紧大好时机抢收,做到颗粒归仓,向国家交售更多的粮食。

公社办公室的灯光最亮,党委的一班人正在热烈讨论,描绘着鄂伦春家园美好的憧憬。

上海知青在北大荒插队时写的散文四十四年后给读者阅览在朗诵热的今天,老知青与新青年都值得一看当年的

当年的公社领导班子和支左的军队代表,后排左三为作者顾勇进

灯光耀眼的大会场里,一群鄂伦春青年,穿着狍皮大哈,狍皮靴,头戴猞猁皮帽,正在排练舞蹈《高高的兴安岭》,领唱的是他们之中最漂亮的莫姑娘,她的嗓音圆润而优扬,动情地唱出了鄂家翻身的无比喜悦的心情。

上海知青在北大荒插队时写的散文四十四年后给读者阅览在朗诵热的今天,老知青与新青年都值得一看当年的

上海知青在北大荒插队时写的散文四十四年后给读者阅览在朗诵热的今天,老知青与新青年都值得一看当年的

灯火通明的供销社里,煦煦攘攘挤满了男女老少。两个小伙子要买几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书;一个鬓发花白的老头挑选了几件马家什;那边几个妇女正嘻嘻哈哈,品着新进货的花布,准备给孩子做件漂亮的新布衫。

上海知青在北大荒插队时写的散文四十四年后给读者阅览在朗诵热的今天,老知青与新青年都值得一看当年的

灯光明亮的文化室,业余文化教育的夜校班正在上课。男女社员端正地坐着,全神贯注地听老师——来自上海的插队干部和知青中的高中生讲授文化课,还不时低头记下些什么。

上海知青在北大荒插队时写的散文四十四年后给读者阅览在朗诵热的今天,老知青与新青年都值得一看当年的

上海知青在北大荒插队时写的散文四十四年后给读者阅览在朗诵热的今天,老知青与新青年都值得一看当年的

远远近近的灯光,一个接一个,一片连一片,点缀着这美丽的山村,皎月躲进了云朵,不敢出来媲美,满天的星斗也黯然失色。

明亮、灿烂的灯火,照亮了鄂伦春民族的心。啊!你每一盏灯光,都是鄂家儿女一颗跳动、炽热的心!

上海知青在北大荒插队时写的散文四十四年后给读者阅览在朗诵热的今天,老知青与新青年都值得一看当年的

明亮、灿烂的灯火,使我想起了一次在鄂伦春军属家的访问。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太太在温柔的灯光下,向我们诉说:

看到了我们山村灯火辉煌,我好像看到这山沟里过去荆棘丛生,野兽出没,横行着豺狼;看到了家家电灯通明,我好像看到在这里曾燃起过堆堆篝火,搭起过座座“撮罗子”。

老太太的眼眶里饱含着泪水,继续说:鄂伦春民族悲惨的昔日永远不能忘。祖祖辈辈马背上的生活,居无定址,风餐露宿,衣着兽皮,患病无医。你们想想,即使在冬天零下三四十度,我们也只能钻进狍皮袋,睡在白雪覆盖的荒郊野林之中。过去,我们鄂伦春人,经济贫困,文化落后,疫病猖獗,人口锐减,鄂伦春民族濒于灭亡的边缘。

字字辛酸,声声凄凉!

上海知青在北大荒插队时写的散文四十四年后给读者阅览在朗诵热的今天,老知青与新青年都值得一看当年的

平地一声春雷,深山老林盼来了红太阳!世代过着游猎生活的鄂伦春民族,一步跨过千百年。共产党领着鄂伦春人迈进了社会主义新时代。鄂伦春人民呵,从此昂首挺胸,和兄弟民族一道,阔步前进在社会主义大道上。

老太太语重心长地说:“今天我们能坐在这通亮的灯下,可千万不要忘记旧社会那一片黑暗!”

明亮、灿烂的灯火,使我想起了鄂家的带头人,大队长兼党支部书记——我们的“本站队长”。二十年来风里干,雨里闯,带领着鄂族人民艰苦奋斗,改天换地。“本站队长”曾在那点着油灯的草屋里,和全屯子几户最贫穷的猎民在一起,立下了誓言:“不能光看手掌。”

上海知青在北大荒插队时写的散文四十四年后给读者阅览在朗诵热的今天,老知青与新青年都值得一看当年的

“不能光看手掌!”六个字,掷地可作金石声!发出了鄂家儿女感自肺腑的声音。打那以后,他们用全部的耕马耕牛,开荒种地。“本站队长”带头背起套,拉犁耙,滴滴汗水洒在新开发的地里。一年一年,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加强,耕地面积越来越扩大。那一年,我们的“本站队长”亲自开着满载小麦的拖拉机到黑河,鄂伦春人民有史以来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

明亮、灿烂的灯火,使我想起了公社党委书记那铿锵、自豪的话语:

过去的“不开化的民族”,如今我们的代表坐在人民大会堂的席上;

过去的“老栖林”,如今跨进了社会主义大学的课堂;

上海知青在北大荒插队时写的散文四十四年后给读者阅览在朗诵热的今天,老知青与新青年都值得一看当年的

上海知青在北大荒插队时写的散文四十四年后给读者阅览在朗诵热的今天,老知青与新青年都值得一看当年的

过去的“野人”,如今雄赳赳,气昂昂,手握钢枪,守卫着首都北京,巡逻在边疆海防。

啊!明亮、灿烂的灯光里,我看到了欣欣向荣的鹿场,隆隆的拖拉机,琳琅满目的货架,干净的病房,不断发展的学校,新盖的厂房……

在那里有鄂家慓悍的小伙子,也有温柔的鄂伦春姑娘。

鄂伦春新一代正在茁壮成长!

同志,这仅仅是二十年哪!

二十年,在人类历史上是多么短暂的一瞬间,而鄂伦春民族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不平凡的二十个寒暑,他们战天斗地,改变着这个不曾开发的山沟,建设着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在为共产主义大厦添砖加瓦。鄂伦春人民用他们的勤劳、勇敢,写下了这二十年不朽的篇章。

上海知青在北大荒插队时写的散文四十四年后给读者阅览在朗诵热的今天,老知青与新青年都值得一看当年的

黑暗已经过去,再也不会复返。

我凝望着眼前闪烁的灯火,心驰神往......

仿佛,这灯火越来越明,越来越亮......!

原爱辉县新生公社知青 顾勇进

1973.10

上海知青在北大荒插队时写的散文四十四年后给读者阅览在朗诵热的今天,老知青与新青年都值得一看当年的

新生鄂伦春民族乡定居六十周年大庆歌舞演出图片提供吴瑞兰

永生后记

知识青年在知识匮乏七十年代,能写出这篇好散文被鄂伦春人,称为知青的文秀才实在不易呵,起早摸黑的繁忙体力劳动,一日三餐副食跟不上人体消耗所需,全靠人的意志晚上加班写作,这就是知青的崇高精神之一。作者以小见大,从深山老林鄂家灯光,看到大有希望的鄂伦春族美好前景,因为,有了知青新文化带给山村新朝气,活跃了鄂伦春人的精神生活,树立新的世界观新理念,知青艰苦奋斗史促进鄂乡山区经济巨变,一个由吃返销粮的民族,发展到上邀国家第一车公粮,是这一民族人类进步史的奇迹,也是有知青精神力量与文化搭台,两个民族努力奋斗成果。刘林主创、杨永生推荐、2017.7.18.(纪实原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