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中医症状治疗学》 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各位读者。 这篇文说,咱们来和您聊一句农村俗语。这就是“吃饭冒汗,一辈子白干”。 吃饭冒汗,尤其是脑袋冒汗的情景,这在现实生活中实在太常见了。尤其是到了炎炎夏日,吃饭的时候稍微着急一点,冒汗是人之常情。农村俗语“吃饭冒汗,一辈子白干”应当是无稽之谈了。 其实,就普通老百姓的理解而言,吃进去的是精华,汗冒出来则意味着流失。两者一进一出,看似是“白忙活一场”。如果从这个角度看,老百姓的理解当然缺乏科学依据。不过,从传统医学的症状分析角度来说,吃饭冒汗,尤其是吃饭的时候脑袋冒大汗的现象,有可能是病态反应。从这个角度看,“吃饭冒汗,一辈子白干”又并非只是一句戏言。 那么,吃饭的时候冒大汗,说明什么问题呢? 第一个,说明我们可能胃热。 在《灵枢·营卫生会篇》里面,有这么一段话:“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而出,何也?岐伯曰,此内开腠理,毛蒸里泄,卫气奏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彪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故命曰漏泄”。 什么意思啊?黄帝说,有的人吃东西汗就出来,有的出于头,有的出于背,什么原因啊?岐伯说了,这是腠理松开,里热之气蒸而发之,漏泄出去了。一个“漏泄”,表明古人将这种现象,真的看作为身体对精气的固摄不足,导致外泄的体现。 具体一点说,这个现象特别容易发生在胃热的人身上。这类人平时可能喜欢肥甘厚味,辛辣饮食,也可能肝火犯胃。那么在吃饭的时候,胃热就增加了。足阳明胃经,循于头面。所以胃热蒸发之际,循着阳明经上升到头面,就出现了满头大汗的局面。这样的人,往往有阳明热证的其他表现,比如说口臭、便秘、口渴、苔黄等等。 对于这种人,古人认为他们吃下食物后,精微物质会随着汗水流泻出来。吃了,等于白吃。精气并没有为人体所有。这样的认识,应该是“吃饭冒汗,一辈子白干”这句话的源头了。 当然,引起我们吃饭的时候满头大汗 、满身大汗的,吃了胃热之外,还可能因为脾胃虚弱。 这是什么道理呢? 我们知道,水谷吃进胃里,胃来腐熟它们,脾来运化它们,这个过程是要消耗脾胃之气。但是对于脾虚的人来说,脾胃之气本来就不足。这一吃东西,中气就更加不足了。气,有收摄津液之能。故而当气虚的时候,津液不受固摄,就化作汗流出来。这种虚汗,可以出现在全身,如四肢部位,也可以循经出现在头部。 这种人,往往伴随脾虚气弱的其他表现,比如懒言、乏力、腹胀、食欲不佳、便溏等等。他们和前面所说的胃热之人,是完全不一样的。 应该说,吃饭时头部出汗的,和前面这两种原因有关系。如果抛开吃饭这因素,只是讨论头部多汗,则可能还有肝胆湿热上蒸所致的头汗,以及阳气虚衰气不摄津导致的头汗。这些,我们容日后慢慢聊。 胃热头汗之人,医家往往药用连翘、栀子、黄芩、大黄、芒硝、薄荷、竹叶、甘草、蜂蜜等等。脾虚气弱者,医家常用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升麻、柴胡、陈皮、当归之属。这些是医家的事情,我们自然不必多问,我们能做的,就是适当改变生活习惯。比如说胃热的人,咱们平时要多吃青菜,不要饮酒,少吃辛辣厚味之品,热性的东西,尽量少吃。脾虚者,则可以艾灸足三里、中脘穴,以此来健脾益气,温补脾阳。 |
|
来自: 昵称25382711 > 《武道至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