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建刚 这两年各种打着“统编版教材”旗号的培训会研讨会观摩活动,多得不得了。2019年9月,全国范围内铺开统编版教材,估计会更火,不搭着“统编”两个字,好像就是落伍了,后进了。就作文教材而言,统编版教材的编写肯定有“变”的地方,也肯定有“不变”的地方。我常问老师们:我们应该关注“变”的部分,还是“不变”的部分? 很多老师回答要关注“变”的部分,因为“变”说明是新的,当然要关注新的部分啊。 这是我担心的。 “变”的部分则是刚刚诞生的,“不变”的部分是经过时间和实践考验后保留下来的。作文教学严重落后于阅读教学,有时间和精力把“不变”的部分研究好,实践好,我以为,作文教学就可以往前迈进一大步。 从作文教材的“变”和“不变”,我们再往前走一步就会看到整个作文教学的“变”和“不变”。不管怎么教作文,不管谁教作文,“不变”的是什么? 四川师范大学的马正平教授把作文能力分解为四个要素,作文技巧、作文人格、作文兴趣、作文意志,我常问老师们,你们认为哪一个要排在第一? 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说,作文兴趣。 这个就是作文教学永远不会“变”,也是作文教学最关键、最要做到事情,而且是深入到每一位老师心里的。不管教材怎么变,学生没有写的兴趣,一切都是白搭。然而很有意思的是,学生怕作文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个“不变”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就去关注那些“变”出来的新东西,能解决作文教学的主要问题吗? 我又问老师们,作文兴趣是排在第一的,那么排在第二的是什么? 有的老师说作文技巧,有的老师说作文人格,有的老师说作文意志,什么答案都有。这说明,老师们在“变”和“不变”的确定上,还没有明晰和坚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什么有了兴趣还觉得不够呢?因为小学生的兴趣是很不稳定的,今天高兴了就喜欢,明天不高兴了就不喜欢,小孩子是情绪化的。如果有一个小学生,他对作文有持久的兴趣,不只有写一个月的兴趣,还有写半年、一年的兴趣,那么我们基本可以断定,半年后这个孩子的写作能力一定会大有长进。马正平教授的答案,排在第二的是“作文意志”。 回答第二个是“作文技巧”的老师,属于“技术派”。作文这件事情,有技术的层面,但又超越技术层面,一个人有了宣泄的情绪和机会,他可以直接超越技术而进入创造的层面。这就是为什么一个日常不善言说的人,有一天他被逼急了,比如在网络争吵中,也会写出十分有杀伤力的文字来。 回答第二个是“作文人格”的老师,属于“思品派”。语文老师大都是班主任,很多语文老师一从事教育,就跟班主任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很容易把德育和语文教学混淆在一起。上着上着语文课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上着上着思品课,然后说,今天的思品课就讲到这里,接下来大家拿出语文作业,把没做的作业写完。两者混淆的结果一定是两败俱伤。 “作文兴趣”和“作文意志”,不管是什么标准,不管是什么教材,这是“变”不了的。不管什么时代,只要你研究作文教学,想在作文教学上有所作为,这两点永远无法绕开。马正平先生的排序说明,作文兴趣就是作文的第一能力,作文意志是作文的第二能力。我对这个排序稍有异议,有的时候是“意志”第一,有的时候是“兴趣”第一。没有兴趣,而能坚持做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又能做出一点进步做出一点成绩,这些“成绩”和“进步”会激活一个人内在的兴趣。后来,为了不再纠结,我把“写作兴趣”和“写作意志”合二为一,叫“写作动力”。 不管是什么时代,作文教学第一要突破的就是“写作动力”,这是不变的。无论是什么流派的作文教学,第一要解决的一定是作文动力,没有作文动力,学生不那么想写,不管推出的是什么作文教学,大家都会听得百无聊赖,学生也会写得没精打采。 这让我想到了“持经达变”。作文教学要“持经”,老师心中没有那个“经”,整天去应对那个“变”,不只会很疲劳,还会无所适从,不知道怎么去“变”好。作文教学的那个不变的“经”,很简单,它的名字叫作文动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