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拿到体检报告后,经常冷汗直流,因为看到了什么卵巢囊肿、直肠息肉、甲状腺结节...... 这些东西,会不会就是癌症的前兆!? 囊肿、息肉、结节 真的会变成癌症吗 囊肿 囊肿是长在体内某一脏器、囊状的良性包块,里面包裹的多是液体。肝、肾、卵巢等是囊肿多发的脏器。 囊肿多是良性疾病,可长期或终生无症状,治疗后有一定概率复发,癌变较罕见。 在检查中若发现囊肿,如果尺寸较小,又对脏器无压迫或其他影响,可不用治疗。但应该定期检查观察囊肿变化。 一旦囊肿变大,影响脏器功能,或有恶变风险时,应及时治疗。 乳腺囊肿 乳腺囊肿严格意义上不能算是乳房疾病。95%的乳腺囊肿无需做特殊处理,只要定期观察,每半年做一次B超,40岁以上患者每年加做一次钼靶检查。 肝囊肿 绝大多数肝囊肿不会癌变,且不会影响肝功能,所以只要肝囊肿没有导致身体不适都可以不作处理,但建议每6个月做B超复查一次,观察囊肿大小变化。 肾囊肿 肾囊肿以单纯性肾囊肿较为多见,绝大多数单纯性肾囊肿为良性,恶变几率微乎其微,有一半以上的患者在发现前,几乎没任何症状。 如果肾囊肿小于5厘米,且没有给患者带来不适,大可不必治疗,一般3-6个月复查B超观察其变化即可。 息肉 息肉指人体黏膜表面上的赘生物,比如长在胃壁上的叫“胃息肉”,长在肠子里的叫“肠息肉”,鼻子里的叫“鼻息肉”等。 息肉是人体某个正常结构上赘生的一块“肉”。大多数息肉属良性,但有一部分会恶变。 ✦ 直径小于2厘米:体积较小、带蒂的炎性息肉,不会发生癌变。没有症状,定期复查,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并处理即可;有症状、复查期间长得较快,要及时手术。 ✦ 直径大于2厘米:及时切除,是防止其癌变的最有效措施。 肠息肉 肠道息肉有炎症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3种类型,癌变几率不同。只要及时发现并将其切除,随后保证定期做肠镜检查及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即可有效预防复发及癌变。 胆囊息肉 患者发现胆囊息肉后,可进一步做常规超声加彩色多普勒超声或声学血管造影、内镜超声,以确定胆囊息肉是肿瘤性息肉还是非肿瘤性息肉(如胆固醇性息肉),通常可采用微创胆囊切除术。 需要注意的是,符合这5个特点的息肉,比较危险: 1、腺瘤型息肉; 2、菜花型、宽基广蒂息肉; 3、短期内增长得非常迅速; 4、有家族史; 5、患者年龄小于50岁。 如果在体检中查出息肉应及时就医,确定息肉性质再治疗。治疗后,要按医嘱复查,不给息肉癌变的机会。 结节 结节并不是一种病,而是影像学上的一个描述性名词,指的是病灶的大小,而不是病灶的性质。 比如做CT,在身体里发现了肿物,小的就叫结节,大的叫包块。 但是这个东西可能是炎症导致的增生,也可能是囊肿,也有可能是腺瘤,甚至直接就是癌。 很多人担心结节会癌变,其实结节是癌就是癌,不是就不是,进一步检查就能定性,不存在转变这一说。 在影像检查中(如CT、胸片),发现类圆形的直径小于3厘米的病灶通常描述为结节灶; 直径小于1厘米时被称为小结节,直径小于0.5厘米时就称为微小或细小结节。 随着近年来多排螺旋CT的出现,小结节或微小结节发现得越来越多,但大部分是良性的。 肺部结节 一般年龄大、肺部有基础疾病的人,做检查易发现肺部结节。即使发现肺部结节也不必恐慌,因为其中只有极少部分人最后被证实是肺癌。 但以下这些情况必须找专业医生鉴别判断: ✦ 对于小于5毫米的微小结节,做随访观察即可,过3个月到半年重新做一次CT检查。 ✦ 如结节没有变化、没有异常增大,一般被认为是没有风险的,有的甚至会随着时间变化慢慢消失。 ✦ 1厘米以上的大结节,建议尽早诊治。 甲状腺结节 临床上有多种甲状腺疾病如甲状腺退行性病变、炎症等都可以表现为结节。不过,甲状腺结节的恶性率不足1%,绝大部分都是良性的,不需治疗。 乳腺结节 乳腺结节90%以上都是良性的,恶性情况比例非常低。不过,发现乳腺结节,最好到医院就诊,通过彩超、钼靶照相等检查明确是良性还是恶性。 所以,体检查出结节先别慌,做个进一步的检查,确定这个结节的性质即可。良性结节只需定期随诊观察,无需用药或手术。 最后,帮你做个总结: ▶ 息肉大部分是良性,但有癌变风险,需遵医嘱治疗; ▶ 囊肿癌变较罕见,但要定期复查,观察变化,避免并发症; ▶ 结节不存在“癌变”的概念,但查出了就要明确它的性质,恶性及时治疗,良性定期复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