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致中 【编者按】唐寅是中国绘画史上惟一可称得上'妇孺皆知'的古代画家,山水、花鸟、人物无所不精,但是他学画最早、数量最多、成就最大的还是山水画。本文就唐寅山水画的风格特征、表现内容、绘画审美等问题略加探讨。 唐寅山水画的风格特征 唐寅像 唐寅少年好学,15岁便进为府试生员。大约在此前后开始学画。最早的记载是1486年吴中名士周诒为母亲楼夫人祝寿,延请唐寅为其母居所贞寿堂作《贞寿图》,上有吴一鹏(明正徳年官至礼部侍郎)题款:“岁丙午正月,子畏止十七,而山石树枝如篆籀,人物衣褶如铁丝,少诣如是,岂非天授。”显然唐寅在少年即展露绘画天才。由于唐寅的山水画风多变,历来争议顺多,多数人认为唐寅是吴门画派代表人物,但也有人认为他是吴门画家,却不属于吴门画派,甚至有人提出应将唐从吴门画派中划出去。几百年来,人们纠结于唐寅山水画的风格变化。综观唐寅各时期山水作品,我认为唐寅山水画风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唐寅绘《花溪渔隐图》(局部) 第一阶段:学画至师从周臣前(大约是17至30岁)。此阶段主要受沈周影响,用笔细腻,构图紧密,如1498年所作《双松飞瀑图》,涧间双松出枝疏朗,芭蕉与人物都与沈周早年的画风相似,山石用短披麻皴,绵密工整,是沈周早年的“细沈”风格。同样1499年所作《山水卷》用双勾法勒出树干,树叶间用夹叶法与胡椒点法,山石折缝处缀以细小点苔,这些都是沈周、杜琼(沈周之师)常用手法。尤其是唐寅的《花溪渔隐图》,松屿之间,一舟垂钓,用笔圆婉自然,用墨雅淡而湿润,是十分典型的元代文人画风。 唐寅绘《春游女几山》 第二阶段:拜师周臣以后。至今未见唐寅何年师从周臣的资料,但肯定是在31岁以后。因为这时期唐经历了人生的重大转折,先是京都科场案被罢黜,回苏后遭家庭变故,后又离家远游浙皖闽湘赣五省。此时,他对仕途已经绝望,只能另谋出路,专心致志跟周臣学画。周臣虽居吴门,却是与“浙派”代表人物戴进齐名的“院体派”画家(“吴门四家”中唐寅、仇英二家成出其门),因此,唐寅师从周臣后,宗南宋画院风格,如他的《溪山渔隐图》,山石学南宋李唐,用大斧劈皴,坚硬凝重,松树虬枝交柯,松叶用宋人常用的“金钱松针法”,坚挺细密,润下流水是马远勾线划波式,线条有弹性且富装饰味。同样在《春游女几山》中,山石刚劲峻拔,笔墨俱出李唐、刘松年一系,前景古松三株相映成趣,中景阜岗侧列,廊阁依山,后景为环湖的高山、低丘,连绵起伏,用的是宋人常用勾染相辅的笔法。唐寅这类风格的画,还有《茅屋风清图》《雪山行族图》《高山奇树图》《清溪松荫图》《看泉听风图》《抱琴归去图》《函关雪霁图》《晴色湖光图》等等,这些作品的皴法基本是小斧劈,皴笔厚重,明暗清晰,画面上往往远山迎面如石碑,形势突兀,有的山腰用勾云以烘托出山的高峻,有的山涧瀑布奔流急泻,有的松树穿插在岩壁之间,而树后山体皴笔轻而淡,逐渐消失在云间正是宋院画家(尤其是马远、夏主)绘画的风格特点。由于这类画占了唐寅山水画创作的很大部分,因此,很多人误以为这就是唐寅山水的主流风格。 唐寅绘《春山伴侣图》 第三阶段:大约是唐寅44岁前后。这个时流下有桥接两岸,使山径相通,一高士立桥观泉,一童子抱琴相随,山石虽取法李唐,但唐寅改变了院画常用侧锋大块石面勾斫之法,而是中侧锋兼用的线皴,间小面积点斫,使山势作曲线变幻,在明暗处理上也脱去周臣块面厚重的面貌,用水墨晕染,黑中存白,明暗传递,既形象地表现山若硬哨的质感,又蕴含秀润的雅逸之气。与此同样风格的还有《春山伴侣图》《草堂话旧图》《暮春林壑图》等。虽然由于唐晚年健康状况不好,这个时期的作品数量上要比第二阶段少得多,但这些作品正是吴门画派清新雅逸的典型风格。 唐寅山水画的表现内容 唐寅绘《观瀑图》 唐寅山水画大部分的作品都是以高士遁世独处为题材,这和他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有关,也是他思想情感的表现。画中人物虽小,但神情仪态都刻画得很生动,如前面提到的《花溪渔隐图》作于1500年,时唐寅30岁,刚经历一场惊心动魄的科场案。他在图中画太湖边一处滩渚,松荫稀疏,残英纷落,一高土盘膝孤舟,闭目垂钓,正透露出唐寅铩羽而归,以期在家乡的软山温水间求得抚慰心灵创伤之所的愿望。同样在其《观图》中,连峰之间,飞瀑直泻而下,分流转折,聚散为潭,一个戴巾而无须的隐士(暗合唐寅自己),坐坡观瀑。他还题句:“一派银河倾碧落,耳根于此洗尘器。”有趣的是,此画世几十年后,与唐寅有同样隐逸思想的吴中名士赵宦光在西郊寒山“深居三十年不人市”,更有趣的是,追怀先贤的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时,造访寒山,并为寒山瀑布“千尺雪”题诗,更巧的是,此次来苏,他又见到了唐寅这幅画《观瀑图》,不禁龙心大悦,欣然在画上题句:“吴中偶见吴人画,观处有形听有声。千尺寒山雪已好,应需三笑寄逸情。”(显然,荒唐的“三笑故事”当时已广为流传)。 唐寅绘《金阊别意图》(局部) 此外,唐寅作为一个吴门画家,他的山水画还有很多反映家乡风貌的作品。如《金阊别意图》,描绘了苏州间门的城外高拱木桥,一行人散列船埠,送别离任的地方官员郑储豸。1508年,唐寅惟一弟子戴昭(休宁人,从唐寅学文)学成返皖,唐与祝枝山等到吴江垂虹桥畔送别(垂虹桥至今仍在),唐寅作《垂虹别意图》以赠并题诗云:“柳桅霜前落,桥垂水上虹。深怀惜离别,明日路西东。”1503年,唐寅作《洞庭黄茅渚图》,描绘浩淼太湖之滨一状如熨斗柄之奇异湖石,题诗云:“震泽东南称巨浸,吴郡繁荣天下胜……黄茅石壁一百丈,熨斗湖水三十湾。”1984年,笔者专程去太湖黄茅渚(现苏州光福镇窑上村)寻找熨斗柄巨石,可惜当地老农告诉我,198年围湖造田时段了。如今,“熨斗柄”已不复见,但《同庭黄茅渚图》永存于上海博物馆。 唐寅绘《农训图》 唐寅钟情于山水画创作,也想通过亲近自然、讴歌自然以追觅一种太平、和谐的理想社会,所以在其作品中还有反映其乐融融的农耕社会内容(这在古代画家中是罕见的)。现藏于苏州博物馆的《农训图》是唐寅中年妙笔,画中远山近水、穰禾阡陌、农舟穿梭、网收滩渚,一派江南乡居情景。作者题诗云:“白衣村老鬓萧萧,夸说官家降教条。县里不容词状入,万家都放插青苗。”另一幅《江南农事兴图》更为生动,江南水乡、春柳依依、溪田交错、禾秧青青、河道曲伸、涟漪粼粼,农夫栽金谷,渔父捕白鱗。作者题诗曰:“四月江南农事兴,沤麻浸谷有常程。莫言娇细全无事,一夜缫丝响到明。”《守耕图》是描述太湖之滨南山的景色(南山在光福镇潭东村),画家题诗日:“南山之麓上腴田,长守犁勧业不迁。昨日三山降除日,长沮同拜地行仙。” 唐寅绘《江南农事兴图》 唐寅山水画的审美 画僧石涛认为:“画之理,笔之法,乃天地之质与饰也。”一个质、一个饰的辨证关系,道出了绘画的审美特征。今天,我们通过对唐寅山水作品的艺术审美,窥见了唐寅绘画的思想情感与文化内涵。 唐寅绘《步溪图》 首先,唐寅屡遭颠沛变故,先儒后道,晚年又販依佛门,儒、道、释三教合流的文化对唐寅审美观念的形成至关重要。唐寅寄情于山水,力图通过绘画创作以求心灵解脱,以进入无挂无碍的自由王国,所以我们读唐寅的画,会感到拂面而来的沉静之气,感受到一种清新之美。如《松溪独钓图》《花溪渔隐图》等很多作品,万山静谧,落叶闻声,意境旷远,荡涤尘虑。 唐寅绘《柴门掩雪图》 此外,唐寅在生活上貌似放浪,但在绘画上从不逸笔草草,一向严肃认真。我曾几次临摹唐寅的《草堂话旧图》,惊赞其超凡的绘画语言,特别该图人物、山石、巨松、流泉,笔笔认真精到,尤其远山的拖泥带水皴,看似随意拖笔挥就,其实要细心渲染三次才成(临摹后方知)。唐寅晚岁常年被疾病缠扰,他为药师陆约之乞药疗疾而作的《烧药图》中题句:“老我近来多肺疾,好分紫雪扫炊襟。”从画面中看,唐寅健康状况很不好,山石皴法凌乱,似有意,似无意,线条虽细仍见遒劲。同样,《西洲话旧图》记录了唐寅50岁时,阔别30年的好友来看望他的情景。唐寅欣喜与友人话旧,感叹人生“醉酒狂舞五十年,花中行乐醉中眠”,画中题有“病中殊无佳兴,草草见意而已”,但细观画中,人物、山石、树木用笔工细,布置得当,甚至屋后的棕榈树还用双勾画成,图中笔一划传递了唐寅晚年在年老体衰的困顿中“苦苦挣扎”的凄美心境。 唐寅绘《山路松声图》 “气韵生动”是中国画“六法审美”之首。我们不难发现唐寅山水画妙处正在于“勃有发生,气贯其中”的精神真元,繁而不乱,少而不枯,合之则通篇相连,分之则各自成形。如他的《山路松声图》,为竖式巨幢,且满幅布局,塞地漫天,但神采飞扬与酣畅淋漓的笔墨将千山万树层层推高推远,造成深奇妙境界,也将唐寅的山水画推到了风骨清雅、精美绝伦的艺术高峰。(作者系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苏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东吴画院副院长,本文原载《中华书画家》第6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