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会课前预习 做到有备无患

 LLL李小雪 2019-06-23

预习是一种课前自学,学生没有课前认真的预习就会牺牲的是时间和精力。踏踏实实预习了才知道学习的难点、重点是什么,不懂的地方在哪里,做到心中有数,听讲才能主动,才能容易与教师产生共鸣,配合默契,积极主动地学习并达到一定的效果。六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汉字,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和理解能力,也学会使用了工具书。预习已经能达到一定的效果了。

以《詹天佑》一文两课时的学生预习为例,

一、预习题设计方面:

1.预习题设计要体现层次性。预习要由易到难,照顾大多数学生,太难容易挫伤中差生的积极性,太浅会导致优等生自满,滋生骄傲行为。如:既要有借助拼音学习生字,也要有通过读文,思考课后问题;

2.预习题设计要体现可操作性。在第一课时设计了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轻蔑、要挟、藐视、毅然”;自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等;第二课时设计预习“课文主要写了詹天佑的哪几件事?”,学生都可以自己完成。

3.预习题设计要体现整体性。语文课的预习不是出几个简单的题目看学生会不会做,而是要让学生整体去预习把握全文内容,包括字词句篇方方面面,因为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能学会的和自己不能通过预习完成的知识,把自己认为能完成、能做好的,留在课堂考对,不懂的地方标注记号,课堂上留意,重点解决。

4.预习题设计要体现延展性。预习并不是安排学生读几遍课文,找找疑难之处,许多地方还要体现扩展性学习,如布置学生借助资料或网络,查出“詹天佑的生平事迹”、“京张铁路是什么样子?”“人”字形线路是怎么回事?詹天佑有哪些名言?等等,可以扩大学生学习视野,提高学习能力。

二、预习过程方面:

1.预习过程中学生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在预习时,学生读课文,学习字词句,一般都可以独立完成,也就是说,第一课时预习比较容易些;而第二课时的预习题,相对难些,要通过合作预习去解决,如“课文主要写了詹天佑是个怎样的人,文章通过什么事来体现的”“哪些语句体现他的杰出和爱国,你有何感想”,领悟、概括能力稍微差一些的学生就感到困难。

2.预习过程中基础检测与突发问题相结合。预习是一个“温故知新”的过程,基础知识的练习题,大多数学生可以完成,并且答对率很高,无需老师多点拨指导。“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预习时,老师要着力引导学生生疑,培养学生爱提问题的习惯,在有了疑问时,通过读文、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增强语文的学习能力。

3.预习过程中老师指导与学生感悟相结合。学生预习时,对问题认识、感悟多半是一知半解,零散不成系统,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既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个体感悟,同时,老师要引领学生提炼、升华,概括出比较完整的答案。

通过这样的预习,相信学生在学习这节课时候,更能得心应手,教师在指导这节课的时候,学生能和老师产生共鸣,不做旁观者,对于教师的提问能做到有备无患,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能坚持每一篇课文都去预习,长此以往,对于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