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拳有练心、练气、练身三结合的特点。《十三势行功心解》说:“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所说的心,并不是血肉之心,而是大脑皮层的思想,拳家所讲的以意领气。心和意有分别,通俗所说的心动意动,证明心和意二者有密切关系。心号令,意贯彻。 以心行气的气,分为两种:一种是有形的呼吸气,一种是无形的元气,这两种气互相关联。练习太极拳,须重视练气。练气以呼吸气为主,居首要地位。常人每分钟约呼吸16次。肺是呼吸的主要器官,它的呼吸吐纳量,称为肺活量。—般成年人肺活量约为3000毫升-4000毫升,体弱或肺部有疾病的人,肺活量较小。 练太极拳要保持与平时的呼吸一样,呼吸的次数和肺活量不要增加或减少,顺其自然。如果在练拳当中或结束之后,发生气急现象,或感到肺部气闷,就说明练拳动作过急,用力过猛,或呼吸屏住,应注意改进。 练太极拳下工夫到一定程度,由于呼吸平稳和功架正确,可使横隔膜下降,变成腹部呼吸。这时呼吸由每分钟16次,缩短为10次,或更少一些;而肺活量增大,可能达到4000毫升以上,形成深呼吸。这是练太极拳的自然发展,不是意做成的。 元气是人身的元阳之气,是“以心行气”的气。人的元气充足,则精神饱满,声音洪亮,体格强健,年老不衰。元气消散,则精神不振,声音暗哑,体格衰弱,未老先衰。元气耗尽,人即危矣。 中医所谓调和气血,这个气就是元气。血为人身之宝,元气比血更为宝贵。血少可用药补,以至输血;元气衰了,药补比较困难。太极拳虽说是练身体,但它练的“动中求静,静中养心,以意行气”,这种三结合练法,实质上练的是元气,学习者不可不察。 拳架的动作,有的比较长,有的比较短。一个长动作,可能配合一次或两次呼吸;一个短动作,可能配合一次呼吸,也可能一个半动作,配合一次呼吸。《十三势行功心解》上讲的“能呼吸然后能灵活”,能呼吸就是能保持平稳的呼吸,能灵活是练拳的功架有灵活性配合呼吸。能达到这一点,元气自然沉到丹田。中药炼到极精称作“丹”,粮食生长所在地称作“田”。丹田是练气生长的场所。 丹田有三:在两眉间者为上丹田,在心下者为中丹田,在脐下者为下丹田。丹田穴是下丹田的中心,呼吸的气由头部的鼻,通过肺下达到腹,成深呼吸,这就是气宜鼓荡。通过气的鼓荡,促进元气活动。 气的活动路线,由丹田穴出发,顺背部上升,即是练气功所讲的“督脉”, 达到头部顺面部而下,也是练气功所讲的“任脉”,达到腹部回到丹田。同时,气自臂的内部到达指尖,然后由手指背回到丹田。气也下行到足趾,然后回到丹田,循环不息,达到“气遍周身不少滞”。 马海龙老师签名留念 元气通过太极拳的锻炼,达到成熟,不但自身有明显感觉,而且还能够放射到身体外面。这种元气的作用和存在,现在已有科学仪器测验证明:不练功的人,仪 器无反应;练功的人,功夫的深浅,仪器反应有大小区别。这证明练太极拳所得到的元气,经受得起科学检验,并说明元气在人体中可以经过锻炼而取得增强和发展,改善人们身体的健康。 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 勿使国术之精神止于我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