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军后勤保障的发展史一一现代物流供应链的发展史(2)

 五月花1620 2019-06-24

既然供应链管理是从军队后勤开始的,我们先来介绍一下军队后勤是如何从物资保障供给进化到供应链管理。为了保障大家不发生概念混乱,我约定在我这里,后勤与供应链等价,当我我用后勤这个单词时,就是在讨论美军的供应链,当我用供应链这个单词时,就是在讨论军队后勤中的核心技术推广到企业供应链管理中。

美军后勤保障的发展史一一现代物流供应链的发展史(2)一转载

我们都知道,后勤保障力是军队战斗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聚集和释放战斗力的重要支撑。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把正确数量的物资送达正确的用户,这是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原则,也是美军对后勤部队保障力提出的基本要求。

从二次大战后,美军后勤最大特点是全球保障,全球配置资源,把原始的以补给为基础的粮弹油料供应系统转变为以配送为基础的供应链系统,强调联勤保障的灵敏性、可见性和可行性。

军队后勤与企业的供应链一样,都是计划可行性的保证,没有后勤保障或供应链保障,任何计划都是狂想或梦话。美国将军说过:设想军队调度,可以在地图上随手乱画,但是真的实施,却要看后勤部门脸色(原话是:“我经历的战争愈多,就愈加认识到战争是如何完全依赖于后勤和运输的……你想在何时把你的军队运动到何地并不需要多少技巧和想象力的;但你若要知道在什么地点可以部署军队,以及能否在该地维持你的军队,那就要有丰富的知识,要进行艰苦的工作——马丁.范.克利维尔德的《从华伦斯坦到巴顿的战争后勤保障》)。

美军后勤保障的发展史一一现代物流供应链的发展史(2)一转载

一、美军后勤如何进化成供应链管理--美军后勤改革要点

美军是世界上最重视后勤建设的军队。美军始终以战争需求牵引后勤技术和理论自我更新与完善,推进改造编制体制,同时实现后勤装备连续升级换代。

美军作战纲要明确阐述:后勤制胜。美军在一次大战时,前线战斗人员:后勤保障人员为1∶0.24;二次大战为1∶0.28,朝鲜战争为1∶0.36,越南战争为1∶0.37,海湾战争为1∶0.82,伊拉克战争为1∶1.5,例如伊拉克战争时期,50万人中有30多万人是从事后勤任务的支援部队。

美军现役140万人,一线作战人员仅20多万,作战支援和后勤保障力量所占比例比我军高得多。

但是美军后勤在第一次海湾战争时,是出了大问题的。例如美军第三机步师在打到巴士拉附近时,不得不停下来,因为后勤补给严重不足,无力继续推进。当时在电视上,我们也能看见,美军士兵36小时吃一顿饭;伸手向平民索要食物;一只鸡蛋成了士兵最美的食物;车辆因缺少零件抛锚;为躲避风沙官兵在车辆下席地而卧等等。这还是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之前,美军至少准备了半年时间的结果,到头来后勤补给还是一团乱麻,后方物资堆积如山,浪费严重,而前方士兵则在沙漠泥坑中,忍饥挨饿,如大旱望云霓盼望补给。而后方后勤部门面对的问题更严重,例如重复申请,库存积压,无效运输,后勤保障效率低下,例如美军向战区运送了4万多个集装箱的作战物资,由于箱内物资缺乏可见性,不知道箱中装的是什么以及收件人是谁,不得不将其中的2.8万个打开,清点,重新封装,重新纳入运输系统。直到战争结束,还有20%的集装箱没有打开。战后,美军不得不展开了一场持续达一年,才将价值100多亿美元的剩余作战物资运回国内,花费高达27亿美元。所以美军战后总结:知道部队和补给品的位置,与实际拥有它们同样重要。

美军后勤保障的发展史一一现代物流供应链的发展史(2)一转载

美军这时认识到,没有后勤的转型就没有军队的整体转型,后勤改革落后,拖了军队整体作战能力进步的后腿。为此专门组织了一个调查委员会,调查如何改善在战前保障物资的储备尽可能节约不浪费,在战时如何完整保障前线物资需求的数量,速度和配送精确度,由补给式后勤向配送式后勤转型。这是美军后勤从传统的物流配送开始向供应链管理的开始。这时是1993年。

1996年,美军在《2010年联合作战构想》中,把上述调查报告变成了后勤改革方案,那就是著名的聚焦后勤,也即适于作战的感知与响应后勤改革。美军这种后勤革命性变革其实是以网络为中心的供应链管理

经过20年改革,美军目前后勤模式是:聚焦后勤=精确后勤+实时后勤+感知后勤。

聚焦后勤是美军于1996在《2010年联合作战构想》中明确提出的,与这一概念相对应的作战理论则是美军的新联合作战理论。在《2010年联合作战构想》中,“聚焦后勤”被作为与“制敌机动”、“精确打击”、“全维防护”相并列的四大作战原则之一。

美军后勤保障的发展史一一现代物流供应链的发展史(2)一转载

聚焦后勤的定义:信息、后勤和运输技术的融合,可对危机做出快速反应,可跟踪、调拨包括运输途中物资在内的各种资产,可在战略、战役和战术输送中正确编组配套后勤力量和持续保障力量。

简单说就是通过信息融合等高技术手段,将分散在世界任何地区的作战部队及其保障力量,快速而准确地聚焦于作战所需要的地点,集中使用后勤保障力量,协同各种保障力量和一切高技术保障手段,快速而准确地释放后勤保障能量以满足联合作战部队的各种需求。

精确后勤定义是:通过信息技术在后勤领域的广泛应用,降低库存,缩小后勤摊子,为一线部队提供更迅速、灵敏的保障。

精确后勤是基于美军的联合信息作战理论提出的:正确的时间和地点获得准确的军事信息、军事物资和军事能量才能有效地转化为战斗力,才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所以精确后勤就是信息化后勤。

实时后勤定义是:由远离战场的补给基地直接向一线部队配送,高效直达,实时保障。实时后勤要点是以物资配送为基础的后勤保障系统完全信息化,避免了过多的物资堆集于战场,以及由此而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损失和浪费。

美军后勤保障的发展史一一现代物流供应链的发展史(2)一转载

实时后勤改变了先建立一个主要的补给基地,在战线向前推进一段距离后,再一个一个地建补给站,使补给线一步一步地向前延伸为前线部队提供补给的保障方式。

实时后勤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得到运用和实战检验,也是在这次战争中,美军第一次在世界上实现了网络中心战为核心的联合作战模式。所以不要小看美国人的改革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任何小看美国人执行能力的国家,都会被美国人打得满地找牙。

感知后勤定义是:对散布于战场的各作战单元利用卫星通讯系统和战场总线系统进行网络化和一体化的连接,以实现对战场态势的实时感知与共享,进而实现先敌行动和部队自我同步协调,最大限度地发挥作战力量的整体效能。这就要求采用各种先进管理技术平台(例如SCM平台,移动通讯,快速储存),协同各种后勤资源和后勤参与者行动,保证后勤供应链精准运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精确灵敏的适应性保障,保证基于效果的联合作战得以实施,从根本上弥补传统保障的不足之处(这就是供应链管理协同打群架的另外一种描述)。

感知后勤是美军的后勤信息化的基本大纲,是美军以作战平台为中心向以网络为中心转变的核心模块。

美军目前已经实现将500多个后勤信息系统整合纳入全球作战保障系统平台,卫星联网,并与战场总线系统互联互通,平台可以与前线最小作战单元互联互通,甚至到单兵或单车。士兵可以通过手持设备接入后勤作战保障平台。

同时,全球作战保障系统平台可以通过传感器阵列自动采集后勤数据:例如现在大量使用后勤数据快速交换技术,仓储定位和检测无线终端,补给物资都有射频识别标签,集装箱有货运激光卡,运输车辆都有卫星定位通信系统,陆海空联运集装箱内设数据阵列传感器,而各种装备设备都嵌入监控系统监控运行状态,腕带装置感知伤病员体征,保障分队配发甚小口径终端等无线通联设备,实现了后勤在战术最后一英里的及时可见可控,能够采集和提供及时,准确的各类后勤信息,为透明高效保障提供手段支撑。借助这个系统,后勤供应链指挥平台可以监控和管理每年从40个国家400个地点发出的270000个运输军事物资的集装箱,军事指挥官能够准确知道供应品从工厂到散兵坑运输途中的确切地方,如果出现了特别紧急需求,军官们可以改变集装箱运输的方式,使物资的供应与管理具有较高的透明度,为作战部队提供快速、准确的后勤保障。这些技术使用,是美军后勤保障效率得以大幅提高的核心因素。例如在第一次海湾战争100小时的地面进攻中,美国人在中东储备了够60至100天使用的弹药。而在第二次海湾战争中,美军依托信息化后勤系统,实施精确保障,仅用了4000多个集装箱的物资。油料运输量为100万吨,仅相当于海湾战争的1/6。

美军后勤保障的发展史一一现代物流供应链的发展史(2)一转载

目前美军一线部队已经不需要主动提交后勤订单,因为他们所有的需求全部都会由军用现场总线+移动通讯+高速传输+海量存储+超级计算组成的信息系统事先感知,并主动让他确认,然后实现自动一对一,门对门配送(其实这就是沃尔玛的供应链模式:直接监控到卖场货架,自动补货,自动门对门配送,卫星监控运输车队动态,卫星数据传输仓储数据,自动监控嵌入的供应商供应,库存和出货数据,自动结算),一般说来,这种自动补货+自动提供服务的内容将完全符合一线的要求并减少浪费,甚至会包括一线自己实际需要却又没有关注到的需求。这就是感知后勤。

要实现上述目标,就必须后勤指挥系统完全实现信息化,例如必须实时,准确,完整的完成:对作战部队后勤需求准确预测和物资消耗实时采集数据监测,以此制定物资采购和储备计划,优化物资资源调度,优化配送资源,才能实现在需要的时间和地点将物资主动配送给作战部队。

这套做法,核心其实就是信息化后勤,利用信息技术和后勤信息装备,以有效管理的动态物资源取代固定的库存物资,以物流的速度取代物资数量。所以感知后勤必须具备全物资可视性能力,自动化指挥与控制能力,后勤需求的准确预测能力,从库存起点直达一线部队的快速配送能力,数量适宜的库存控制能力。

所以,感知后勤是一种完全免请领式后勤,通过后勤部门的信息系统,以及在战前对战场保障需求的精确预测和计划,在战中对一线保障需求的实时感知以及高效直达的配送体系来实现。

美军后勤保障的发展史一一现代物流供应链的发展史(2)一转载

感知后勤与传统后勤保障方式最大的不同点是后勤部门获得完全的主动性,全军实现所需即所得的后勤服务保障,完成了由被动后勤向全主动后勤的跨越。

美军目前整体战勤比在1:0.8。已经实现打破各军种的后勤体系壁垒,把联勤、军种后勤、民间社会化和动员力,乃至友国盟军后勤协同管理,通过供应链按需灵活调用。

感知与响应后勤改革成功,目前美军一个单位的战斗效能评估不仅包括火力密度,机动能力,防护能力,通讯能力等等指标,还包括了弹药、油料、给养、水以及维持军事能力的其他物资装备的优化配置、储备、配送效率,而且有累赘上限(因为后勤储备太多的弹药、油料、给养或水会形成浪费影响效能,作战部队携带太多物资,机动能力就会下降,敏捷性就会降低,维持高战斗节奏的时间就会缩短),这是对越多越好和无限制供应等传统保障观念的扬弃,通过对后勤信息的精确掌握,实现后勤资源的精确输送和后勤力量的精确运用,达到适时、适地、适量的目标。这是供应链管理中配置正确,冗余适当,配送准时的原则描述。

所以目前美军大幅度提高了后勤指挥控制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精确保障能力等。这其实也是后勤部队的核心保障能力,也是我们军队后勤改革的核心目标。

美军通过后勤改革,目前完全实现了能在72小时内向世界任何地方部署1个旅、96小时内部署1个师(相当我们集团军实力)、20日内部署5个师,据此筹备兵力输送、物资运输和预置等能力的基本目标。而且在初期行动中,在战术层次美军一线部队具备7天的自持能力,战役、战略层次相应进行支援准备。

在物资配送方面,美军目前实现了全球范围内陆海空军的部队用户平均等待时间分别为15、12.5和5天,并实现了配送优化(时间优化,空间优化和品项优化)。

在伤员后送方面,实现了黄金1小时法则,即从申请到伤员后送至适宜的救治机构,在1小时内完成,后勤已经实现按照此目标配置和调度战场卫勤资源与后送力量。

美军后勤改革的另外一个方向是大量利用供应链上的普通企业资源和力量,通过供应链管理协同他们动作,压缩战场后勤规模,使战场后勤更加精干和灵活,减少向战场的物资投送量,以商促军,以民促军,实行战场承包商保障。例如在第二次海湾战争中,大量租用国外运输公司对战时物资进行保障,在伊土边界建立了由承包商为主运营的北方后勤补给基地,在周边国家筹措大量的保障物资。这个改革是供应链管理平台的应有之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