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菜,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八大菜系之一,早在汉朝就已经形成菜系。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三种地方风味为主。即湖南菜,在长沙地区又被称为本味菜。 湘菜,食材广泛,口味多变,它色浓油重,分量大,味道以香辣为主,烹饪技巧多种多样,既有炖、腊、蒸,又有炒、煨。湘菜从秦汉时期形成,后来逐步完善和发展,现在已经形成很完整的饮食体系。湘菜一直以食材丰富,烹饪多样和风味鲜美而闻名,大部分人对潇湘妃子的菜的印象就是辣。 潇湘妃子 秦汉 早在秦汉之时,湖南的饮食文化已逐步形成了一个从用料、烹调方法到风味风格都比较完整的体系,湘菜菜系已基本形成,烹调技艺已有相当高的水平。其使用原料之丰盛,烹调方法之多彩,风味之鲜美,都是比较突出的。 西汉 1974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古墓里,发现了迄今最早的一批竹简菜单,不仅记录了百余种名贵菜品,还记载了羹、炙、煎、熬、蒸、腊、炮等10余种烹调方法。六朝唐宋时期,湖南经济文化日益繁荣,湘菜也随之有了长足的发展。当时的名菜“东安鸡”“怀胎鸭”“龙女斛珠”“子龙脱袍”等,距明、清两代是湘菜发展的黄金时期。当时的湖南商旅云集,市场繁荣,湘菜的茶、楼、酒、馆遍今已有千年的历史了。 潇湘妃子 清朝 有一个历史人物与湘菜的故事,清朝时期,有一位叫彭玉鳞,湖南衡阳人,是曾国藩的得力干将,早年加入绿营军中,参与镇压李沅发起义,曾国藩在湖南练兵时看上了彭玉鳞的忠义血性,万人难敌的魄力,提升他为两江总督统领水师,参与镇压太平军。 由于湖南人都比较热情好客,衡阳人招待客人有一个招牌菜“衡阳头碗菜”,想必大家都明白了“头碗菜“是什么意思了。”头碗“还有一种意思,在过去80-90年代湖南那边有那种盛汤的碗很大,有些地方就叫”头碗“也有些地方叫”海碗“。相传当年中法战事打响,彭玉鳞和张之洞来到广东督导水军战事并取得了胜利。为了感谢贵人的相助彭玉鳞设宴款待,“玉鳞香腰”便横空出世。从此流传于湖南名菜几百年了,这也是“衡阳头碗菜”出名的原因。当然现在很多食材不可能按照当年彭将军的食谱搭配,现在很多都是一些简单而且很容易买到的食材。这也是响应“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的号召。 唐宋 到了唐宋,中国封建社会已步入成熟期,这时饮食文化在形式上刻意求新,湘菜也不例外,浓、香、淡的风格已经确立。形式上对菜看不加很重的修饰,以求完整地保存原料的自然形态,并且都有说道。这时的湘菜的菜单已按生日、婚丧、升迁等事分类,沿用至今。 明清 明清两代是湖南烹饪发展的黄金时代,五口通商,海禁大开,岳州(今岳阳)、长沙开埠,商旅云集,市场繁荣,烹饪技艺也得到了广泛的交流和高度的发展。特别是清朝末年,豪商巨贾也群起仿效,美食之风大为盛行,这在客观上更促进了湘菜质量的提高和饮食业的发展。 总之,湘菜发源于楚汉,自唐、宋以来,尤其在明、清之际湖南饮食文化的发展更趋完善,逐步形成了全国八大菜系中一支具有鲜明特色的湘菜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