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天宝年间,东方帝国唐王朝和西方的阿拉伯帝国在怛罗斯爆发了一次著名的战役。唐朝派出三万军队深入中亚七百余里,盛极一时的唐王朝最后却大败而归。 关于这次战役的本末史料记载极为简略,而战役的影响又众说纷纭。 东西方的两大帝国公元八世纪,世界上有两个超级大国,一个是唐帝国,一个是阿拉伯帝国。 唐王朝是一个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帝国建立初期,国势极炙,唐太宗为了解决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地区的侵扰而对外发动了多次战争,疆域得到空前的开拓。 贞观十四年(640年)侯君集灭高昌,从而基本上统一了西域,周边小国见唐强盛,逐渐屈服于唐帝国。至高宗中叶,唐朝在西域建立了两百一十七州县,设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等并置安西四镇。经过太宗、高宗以及武则天时代的经营,唐朝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西域体系和中亚政策。 阿拉伯帝国的崛起大致与唐同时。公元 7 世纪,唐太宗顺利的完成了对中原的统一大业,顺利地完成了对中原的统一大业,随后继而征服了对唐王朝构成实质威胁的东突厥,并顺利的统一了西域。就在漠北及西域诸国共尊唐太宗为天可汗的时候,阿拉伯人勃兴于西亚沙漠,在穆罕默德强大的武力征服下,阿拉伯完成了统一,并以锐不可挡之势向东挺进。 唐贞观六年(公元 633 年)入侵波斯,并于唐高宗永微二年(公元 651 年)灭波斯,波斯王子投奔唐。唐朝扶持波斯王子也就表明了与阿拉伯帝国的对立。 八世纪初阿拉伯帝国迅速扩张,逐渐成为了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此时阿拉伯帝国亦逐渐东侵,兵锋直指中亚,等布哈拉、撒马尔汗、阿富汗、印度西北部完全落入阿拉伯控制之后,阿拉伯帝国的势力侵染着唐帝国的边境。 比如开元三年(715年),五年(717年),和十年(722年),唐朝曾直接出兵与阿拉伯帝国或者是阿拉伯帝国扶持的政权发生过冲突。 公元746年,阿拉伯帝国发生内乱,公元750年,倭马亚王朝被哈希姆家族推翻,阿布·阿拔斯·萨法赫登位,被称为阿拔斯王朝,因阿拔斯王朝崇尚黑色,被中国称为黑衣大食。 天宝时期的安西都护府是战功赫赫、声名远播的高仙芝,他曾先后击败小勃律国、吐蕃、车师国等,附近诸国都忌惮其势力,之后高仙芝被提拔为安西四镇节度使权利更大。东西两大帝国同时向中亚扩张,一场无法避免的冲突即将到来。 怛罗斯之战原因 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讨伐石国(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讨伐石国(今塔什干)。从而引发怛逻斯之战,这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当是没有异议的。 但是高仙芝为何讨伐石国?大多数学者只是按照汉文史料中的记载,认为因石国国王“无蕃臣礼”,所以高仙芝奏请讨之。也有日本学者认为是石国与黄姓突骑施相互勾结,触动了唐朝在碎叶川一带西突厥故地的利益。更有甚者认为是高仙芝觊觎石国的财富,故有此举。不管怎么说,据阿拉伯史料以及早些年发现的吐鲁番文书来看,高仙芝征讨石国的原因并非汉文记载那么简单的,这一点应当是无疑的。 据笔者推测,怛罗斯之战爆发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大食自永徽二年(651年)开始与唐朝接触以来至天宝十年(751年)百年间两大帝国的矛盾的总爆发。唐朝的中亚政策、西域体系与大食不断的向中亚扩张,觊觎安西四镇之间的冲突,此战是围绕中亚权益究竟属于谁家的一场争夺。 天宝九年(750年)高仙芝征讨石国,石国请求投降,高仙芝允诺,但是之后不久高仙芝违背承诺掳走石国国王,并屠戮该国百姓和妇女,搜刮财物,顺带攻打了突骑施等国。
即高仙芝将石国国王献给唐玄宗,玄宗将其斩杀了,高仙芝还被授右羽林大将军。而此时,石国侥幸逃脱的王子向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求救,石国王子在逃跑过程中一路散播高仙芝等人的背信弃义。使得唐王朝声誉受损,高仙芝获得消息后决定先发制人。 怛罗斯之战经过
这就是著名的怛罗斯之战。 天宝十年(751年)四月,高仙芝为主帅,副将李嗣业,别将段秀实统帅安西都护府2万唐军,外加盟军拔汗那以及葛逻禄部1万人从安西出发。此时的阿拔斯王朝刚平定万布哈拉和粟特的叛乱,大军正好南下,得知唐军进攻的消息,早有准备,并组织了10万军队奔赴怛罗斯城。 唐军长途跋涉在翻过帕米尔高原(葱岭)越过沙漠,经过三个月的长途跋涉,高仙芝在七月份到达了阿拉伯人控制下的怛罗斯城。751年7月,世界上两个最强大的帝国在怛罗斯河两岸展开了大战。 交战第一天,双方均以轻骑袭扰或远程射击试探对方实力,在交战过程中,唐军因为有较好的甲胄保护,伤亡远低于阿拉伯军队,此时甲胄的优势在双方首次遭遇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之后几天双方展开了大规模交战,虽然双方具体交战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根据杜佑的《通典》中所零星记载的《大唐卫公李靖兵法》云:
对于唐军作战方法,我们还是可以对于唐军作战方法,我们还是可以推测一二,即唐军作战时弓弩手在前,步兵在后,两侧为马队、跳荡和奇兵等骑马作战部队,交战时,敌军抵达弓弩射程后依次射杀,当敌人临近后弓弩手退至阵中,唐军重步兵在前当双方出于交战时两侧的马队、跳荡等没有作战命令不得私自出击,等步兵交战后马兵才可出击,然后步兵退后,整顿队形再向前援助。 唐军通常的战术是步兵为主,骑兵为辅步马结合,攻守有职,步兵为正面先锋是最主要的正面攻击力量骑兵为侧辅,通常用于迂回包抄敌军,或者迅速冲击立足未稳的敌军阵脚之用。 怛罗斯交战的第四天,在高仙芝的指挥下,唐军骁勇善战,靠着步兵的强弓和劲弩,唐军完全压制了阿拉伯的进攻,双方并未分出胜负。 战斗进行到第五天,葛逻禄番兵突然反叛,从背后和侧翼开始突袭唐军阵营并切断了步兵和骑兵的联系,唐朝军队开始出现混乱,目前关于葛逻禄番兵临阵倒戈的原因有很多种看法,一说是事先已被阿拉伯帝国收买,另一说他们其实并没有加入任何一方。但是在交战中葛逻禄突然向唐军杀来,我们目前更加倾向于第一种观点。 总之正是由于葛逻禄的突然叛变,成为此次战役胜负的关键分水岭。此时的阿拔斯王朝抓住时机派出骑兵突袭唐军主力,高仙芝遭遇包围,唐军久战不能扭转时局,此时的黑衣大食出动全部兵力,唐军最后全面溃败。高仙芝和李嗣业收拾残部向安西方向败退,途中与拔汗那部残兵相遇,兵马车辆堵塞道路,李嗣业恐阿拉伯追兵将至,杀死百余名拔汗那军士才得以率先通过,两万人的唐安西军最后只剩数千人。 战后影响 对于怛罗斯之战对唐朝的影响, 史学界存在着两种看法。 前一种看法从这场战争不仅使唐在中亚势力衰退, 而且还导致了唐朝国内安史之乱出发,得出这场战争对唐影响巨大得结论;后一种看法则根据战后唐与大食在中亚势力又恢复均衡,且唐朝此时正处于大唐盛世之中,恢复力极强,后唐朝又陆续发动了几次战争,得出怛罗斯之战对唐影响不大。 笔者更倾向于后者,即此战役虽然以阿拉伯帝国的胜利告终,但并未影响大唐的根基与在西域的声望,此战之后大唐迅速恢复了实力。
西域各国还是主动向大唐朝贡。大唐和阿拉伯帝国的关系也没有受到影响,自怛罗斯之战后阿拉伯帝国主动与大唐修好,并在之后陆陆续续派使臣来访17次,高仙芝本人也没有被此次战役失败受到影响仍然担任重任,直到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的爆发,西域守军主力调回内陆平乱,西部边防力量空虚,盛世大唐也开始走向衰落。 据此西方史学家沙畹认为,“由怛逻斯河之败,中国国势遂绝迹于西方”。而阿拉伯帝国阿布·穆斯林因功高震主而被谋杀,手下大将也被处死,由此引来大规模叛变,两大帝国相继进入内乱,两国均无力再争夺中亚。 唐朝的造纸术通过战俘转化为工匠而得以传播到阿拉伯半岛及欧洲,对中亚、欧洲乃至全世界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炼丹术也西传成为后世的化学。哈里发摩哈普德建年号,很可能也与中国皇帝建年号纪元有关。 总之,中国的文明因怛罗斯之战传到阿拉伯,再由阿拉伯人传到西方,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以至于著名的汉学家卡灵顿·古德里奇将怛罗斯战役称作一场“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战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