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提醒:心梗两周前,都有先兆~

 金坛区 2019-06-24

最近几年,

心梗猝死的新闻越来越多。

网上可以查询到的,

各类心梗猝死案例,

简直触目惊心!

☟☟☟

这些患者中,50岁以下男性急性心梗的患者屡见不鲜,40岁左右的心梗已司空见惯,最年轻的甚至只有20岁出头。

而且他们都觉得自己是健康的,最多见的感叹就是“从来没有住过院”,第一次住院就是心梗抢救,生死攸关!

能够通过急救车及时送入医院进行急诊介入手术的患者是幸运的,而有些患者没有这样的机会。

案例回顾

案例一:35岁高校老师突发心梗

35岁的赵艳云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青年教师。在师生们的眼中,他有着很好的身体素质,参加教职工马拉松比赛获得过前五名。谁也没想到,就在去年10月11日上午8时左右,在华中科技大学听课时他突发心梗猝死。

案例二:候机男子突发心梗倒地

就在赵艳云猝死的第二天,10月12日上午11时左右,广州白云机场候机大厅,一位中年男子也发生类似的意外。经现场人员做心肺复苏、除颤及随后赶来的医护人员采取电击除颤措施,男子终于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睁开了眼睛,总算有惊无险!后通过检查证实他是突发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是指心肌缺血性坏死,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液供应急剧较少或者中断,导致相应的心肌因持久而严重的缺血引起的坏死。我们常见的临床表现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

老年人经常患有“三高”、心脑血管病或肥胖等多会重视治疗、控制好病情,风险反而可能下降。而中青年总觉得自己年富力强,容易忽视潜在的健康问题,加上工作、生活节奏快,种种危险因素与不良习惯悄悄形成叠加效应,更加让人“猝不及防”。

所有的心梗都是潜伏已久!

“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对猝死的定义。突发、迅速、无法预测……猝死的这些特点似乎都在强调“死神”的靠近猝不及防,但其实,所有的这些都是“蓄谋已久”。

无论是猝死还是疾病的诱因都是长期形成的,在对大量临床病例的分析中,医生们发现,平时看似健康的中青年人的突然心梗猝死都有以下不良习惯——

 编辑新经络公众号

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很多职场人每周锻炼时间甚至少到不足1小时,每天睡眠时间不足5小时。锻炼和睡眠不足、体质下降、过度劳累、精神过度紧张这些因素会引起血压升高,血管损伤,加重心脏的负担。新经络公众号提示除了睡眠不足,抽烟喝酒也是诱发猝死的一个原因,繁忙的工作导致很多人除了熬夜还会经常应酬,殊不知喝酒过度会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引起心血管问题;而吸烟早已经证实对心血管有明显的损伤。

还有很多人对自己身体状况并不是很了解,甚至认为自己很健康。其实像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先天性心脏病等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容易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提醒!过半心梗两周前都有先兆

专家指出,临床中并非所有的心梗发作都有先兆,但通常50%—80%的患者在急性心梗发作前会有一些预警的症状,发生症状时间一般为1—2天或更久:

1、夜间或休息时胸痛:

当休息时或夜间发生心前区疼痛,要高度怀疑。一般夜间或休息后新发生的心绞痛,都有可能是心梗发作的先兆。

2、心绞痛症状加重:

既往有过心绞痛的患者,若是近1个月内,心绞痛症状逐渐加重,或胸痛次数比以前频繁,胸痛程度越来越重,胸痛的范围加大,持续时间更长,也需高度警惕。

3、无明显诱因的胸痛:

既往虽患有心绞痛,均能找到明显诱发因素,如劳累、激动等,但如今在没有明显诱因的安静状态下,也有胸痛症状出现,同时还伴大汗淋漓、呕吐、恶心等情况时,需及时就医。编辑新经络公众号

现代医学证明,猝死患者抢救的最佳时间是2分钟,2分钟内心肺复苏的生存率可达90%,4分钟内心肺复苏的生存率约50%,在10分钟后抢救成功率几乎为0。

但95%的猝死是发生在医院以外的场所,发生时,要保证专业医护人员在10分钟内赶到发病现场是困难的。在急救白金十分钟内,每延迟1分钟胸外按压或除颤,抢救成功率将下降10%左右。

小提醒

突发心梗时,患者及家属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患者原地平卧,保持周围空气畅通。如有硝酸甘油片,可立即舌下含服一片。家属应适当呼叫患者姓名,尽量保持其意识清醒。

患者若呼之不应,立即触摸其颈动脉(气管两侧靠近下巴的地方)是否有搏动,如血管搏动停止,必须立即给予心肺复苏,第一时间进行抢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