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京剧知识手册》之九: (2)余三胜,湖北罗田县人。原为湖北汉戏末角演员,于清道光初期进京搭徽班演唱,后与程长庚、张二奎齐名,称“老生二杰”、“老生三鼎甲”。余三胜之成名实早于程、张。他的嗓音醇厚,声调优美。他在汉调皮黄和徽戏二黄腔调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艺术特点,创造出抑扬婉转、流畅动听的京剧唱腔。当时余三胜以擅唱“花腔”著称,所谓花腔,实即旋律丰富的唱腔。余三胜在京剧唱腔的创制上,就在于丰富了京剧演唱的声音色彩,加强了京剧唱腔的旋律。据记载,京剧中的二黄反调, 如《李陵碑》、《乌盆记》、《朱痕记》等剧中的反二黄唱腔,均创自余三胜。余三胜不仅将徽、汉二腔融于一炉,创制出旋律丰富具有独特风格的京剧唱腔,在舞台语言的宇音、声调上,也将汉戏的语言特色与北京的语言特点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既能使北京观众听懂,又不失京剧风格特点的字音、声调。余三胜的表演也很细腻,注意刻画人物的感情、神态。他所擅长的剧目,以唱、做并重者为多,如《定军山》、《秦琼卖马》、《战樊城》、《鱼肠剑》、《击鼓骂曹》、《四郎探母》、《双尽忠》、《捉放曹〉、《李陵碑》《琼林宴》、《朱痕记》、《乌盆记》、《摘缨会》等。谭鑫培即是更多地在继承余三胜的演唱艺术的基础上,进行了开拓性的创造。余三胜之子余紫云,工旦;孙余叔岩,工老生。 (3)张二奎,河北衡水人。为京剧早期老三杰之一。清道光时任都水司经承,因酷爱京剧,被上司撤职。24岁开始下海,创立了奎派。张二奎唱以京音为主,噪音髙亢激越,朴实无华,大开大合,大气磅礴;扮相雍容端肃,擅演王帽戏。代表剧目有《金水桥》、《打金枝》、《回笼鸽》、《取荥阳》、《五雷阵》及《四郎探母》等。二奎先搭和春班,后入四喜班。曾自组双奎班,兼演武生戏,以《彭公案》、《施公案》、《永庆升平》中的短打戏最佳。俞菊笙、杨月楼均曾受其教益。二奎与程长庚、余二胜齐名,一时声名在程、余之上,惜舞台生命不长,殁时仅46岁。 (4)王九龄,安徽桐城县阳镇人(一说湖北罗田人)。王九龄幼入北京小九合成枓班学艺,先学刀马旦,后改武生、老生。道光末年搭余三胜主持的春台班;咸丰初年,改搭张二奎主持的四喜班,以王荣斋名挂二牌。张二奎故后,以王九龄名为该班头牌老生。王九龄文武全材,戏路宽广,唱做均佳。他的嗓音清脆圆润,唱法干净,字音准确,在唱法上多取余三胜之长,也吸收 “奎派”实大声洪的持点。他擅演的剧目很多,有《定军山》《阳平关》、《战太平》、《战蒲关》、《除三害》、《上天台》、《骂王朗》、(十道本》、《小桃园》、《金兰会》、《陇上麦》等。他还主持排演了连台本戏《德政坊》、《五彩舆》等。王九龄成名比“老三杰”略晚,但艺术上颇有独到之处,故当时社会上有将他与“老三杰”并列,称为“老四派”者。学王九龄者以王玉芳为最似。孙菊仙、时慧宝亦有宗王之处。谭鑫培也吸取了王九龄的某些长处。 (三)京剧老生的流派 (1)谭鑫培,老生“新三杰”之一的谭鑫培在程长庚、余三胜、王九龄及卢胜奎诸家演唱艺术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谭派”,是京剧有史以来传人最多、流布最广、影响最大的老生流派,以技艺全面、精当,注重刻划人物性格为主要特色。谭鑫培对于前人艺术的继承,做到了不拘一格,兼收并蓄,并结合自身的条件择善而从,无论是否名家、大家,只要有某一个方面的长处,他就加以吸收和借鉴,化为自己所有,因而形成了远远趄过前人的表演体系。如唱腔方面,《碰碑》的大段反二黄学余三胜,因余三胜在其中有许多新的创造,曾被誉为“绝唱”,经谭鑫培以自己的风格演唱之后,更突出了苍凉悲壮的气氛,表现了老将粮尽援绝时回天无力的处境。《乌盆记》的大段反二黄则学王九龄,因王九龄的唱腔流利婉转,且多走低音,更适于表现冤魂哀苦无告的情境。《空城计》的西皮唱段宗卢胜奎,卢胜奎所演的孔明戏独擅胜场,向有“活孔明”的美誉,他的唱腔明快舒展,经谭鑫培在博采众长的同时,进行了突破性的创新,他一反老三派的质朴雄浑、黄钟大吕,而大胆地融入青衣、花脸的唱腔和曲艺中的京韵大鼓、单弦牌子曲等唱法,创立了圆润柔美、巧俏多变的新风格,并且,由于他所借鉴、吸收的新的成分都经过充分的融会贯通,完全纳入京剧声腔艺术的规律之中,因而浑然一体,毫无生硬支离的感觉。谭鑫培的另一创造,是变徽音为鄂音,大量使用湖广音的结果,是增加了字的读音,字音的多度,带来了唱腔的灵活多变,丰富了演唱的表现力。他的唱工到晚年已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较之中期的华丽繁缛更显得简洁精致而有凝炼之美。谭鑫培的唱腔、唱法只是全部谭派艺术的一个主要部分,他的做工也有着很高的成就。首先,在继承方面以其一贯的原则加以选择,如《状元谱》以程长庚为范,《天雷报》则学周长山。 未完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