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火”论治口疮验案举隅

 新宇医馆 2019-06-25
口疮是发生于口腔黏膜处,以溃疡性损害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常见病症,又称“口腔溃疡”。常发生于口腔内黏膜缺少角质化层或角化较差的部位,如唇内侧、颊粘膜、舌腹、软腭等处。该病以上述部位出现一处或多处中心黄白色溃疡、边缘色红,局部肿胀、疼痛甚或灼痛,流涎,伴或不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发热等全身症状为特征。口疮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后世医家对口疮进行详细探讨,认为其发病多与风热乘脾、心脾积热以及虚火上炎有关。石冠卿教授行医50余载,治愈口疮病患不胜枚举,认为口疮发病关键在于“火”,且多属“虚火”,治疗以“滋阴降火”“引火归元”为主。笔者在整理石老医案时,对于口疮疾患的治疗稍有体悟,现将其临证医案举例如下,以飧同道。
1 肾阴不足,虚火上炎案
任某,男,24岁,1994年6月10日初诊。主诉:复发性口腔溃疡3年。患者3年前出现口腔溃疡,呈片状溃破,灼热剧痛,舌面亦有几处溃疡,胸闷痛,遗精,腰部坠胀,手腕酸胀,嗳气,口干渴,舌红,脉弦数。中医诊断:口疮。辨证属肾阴不足,虚火上炎。治以滋阴降火,引火归元。方以甘露饮加减。药用:生熟地各15g,石斛12g,黄芩6g,枇杷叶10g,天麦冬各10g,枳壳10g,茵陈12g,肉桂3g,砂仁10g,甘草6g。3剂,日1剂,水煎服。
1994年6月14日二诊:口内溃疡大减,唯舌面下两处溃烂,有1次遗精,上午时手腕酸胀,胸闷不畅,下肢无力,腰痛,口干渴较前改善,舌正常,脉弦数。仍以上方加生姜15g,佛手10g。10剂,日1剂,水煎服。
1994年6月25日三诊:口腔溃疡已痊愈,腰坠痛不适,余未诉特殊不适。仍以上方去佛手加杜仲12g,继服10剂以善其后。
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甘露饮……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并皆治之”,主治肾阴不足型口疮。本案患者口疮,舌红,脉弦数,加之遗精,腰部坠胀,可辨证为肾阴不足之证。肾阴水不足,无以制火,导致虚火上炎,烧灼津液则发为口疮。石老指出肾阴不足型口疮伴口干渴者以甘露饮加肉桂、砂仁治疗。肾阴不足,选用生熟地、石斛、天麦冬以滋养阴津,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虚火上乘,热邪为患发为口疮,选用黄芩、枇杷叶、茵陈等清热类药物;手腕酸胀、嗳气,选用枳壳、砂仁以疏理气机;加用肉桂以引火归元。二诊时口内溃疡大减,但仍胸闷不畅,加用佛手疏肝解郁。三诊时口疮痊愈,但仍有腰部坠胀,故去佛手,加杜仲以善其后。
2 脾肾两衰,虚火上炎案
余某,男,66岁,1992年5月9日初诊。主诉:口腔溃疡5年余。患者5年前患口腔溃疡,不断复发,舌肿痛,舌体有溃疡点多处,口干渴,创面较深,耳鸣,头晕,经服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诊见:神志清,精神尚好,脉沉细无力,苔薄黄。中医诊断:口疮。辨证属脾肾两衰,虚火上炎。治法:健脾补肾,引火归元。方以苓桂术甘汤合四物汤加减。药用:茯苓15g,白术12g,桂枝9g,当归15g,白芍12g,川芎9g,熟地18g,生龙骨18g,生牡蛎18g,川贝9g,甘草6g。3剂,日1剂,水煎服。
1992年5月12日二诊:舌体溃疡创面较前变浅,肿痛较前减轻,耳鸣、头晕症状较前改善,脉沉细,苔薄黄。诸证平稳向愈,原方继服10剂。
1992年5月21日三诊:舌体溃疡基本痊愈,舌体肿痛明显改善,现稍感舌体胖大,偶有耳鸣、头晕,脉沉,苔薄白。原方继服10剂后诸证蠲,随诊病情未复。
按:本案患者反复性口疮,根据临证所见辨证为脾肾两衰证,以苓桂术甘汤健脾温化水湿,以四物汤养血益肾阴。苓桂术甘汤载于《伤寒杂病论》,原文中虽未述其治疗口疮之效,但方中茯苓、白术健脾利湿,桂枝助阳化饮,同时配合滋阴潜阳之川贝、龙骨、牡蛎,治疗口疮可获良效。石老指出口疮症见头晕、耳鸣、口干渴、舌体肿痛者以苓桂术甘汤合四物汤加生龙骨、生牡蛎、川贝治之。
3 脾土虚寒,虚火上浮案
赵某,女,84岁,1981年11月17日初诊。主诉:口腔溃疡10余年。患者反复性口腔溃疡10余年,时轻时重,甚时疼痛异常,汤水惧进,且不思饮食,胃脘胀满不适,气短懒言。曾服清热解毒、养阴降火之中药及西药维生素B2、土霉素等无效。查口腔内有数个黄豆大小之溃疡面,表面有灰白色假膜,中间凹陷,黏膜淡红。舌质淡,苔薄白滑润,脉沉迟无力。中医诊断:口疮。综诸诊,当属脾土虚寒,虚火上浮之证。治以温中健脾,引火归元。方以理中汤加味。药用:党参12g,白术6g,干姜9g,肉桂9g,益智仁10g,陈皮9g,炙甘草3g。3剂,日1剂,水煎服。
1981年11月20日二诊:溃疡变浅,疼痛减轻,胃纳渐佳,已不感乏力。药已中鹄,上方续服3剂。
1981年11月24日三诊:溃疡已愈,疼痛消失,食欲渐增,余无不适。遂令其停服中药,嘱其节饮食,适劳倦。年后因过劳复发1次,予以四君子汤加干姜、益智仁3剂而瘥。3年后随访,未再发作。
按:本例患者口疮,观其脉证,病机为脾土虚寒,虚火上炎。源于治不得法,病发则仅投清热解毒之药,苦寒伤胃,影响其运化功能,则有胃脘胀闷不适。治疗上以“治病求本”为原则,方用理中汤甘温助阳,使脾胃得温,生化有源,诸证得消。
4 脾阴不足,虚火上扰案
苏某,女,57岁,1992年5月27日初诊。主诉:下口唇溃烂11年余,加重1周。11年前患者舌咽剧痛,口腔溃烂,经治疗痊愈,留下口唇溃烂,时轻时重,经中西医药治疗而效果不佳。神志清,精神尚好,口唇溃烂,饮食尚可,舌淡红,苔薄白,脉弱无力。中医诊断:口疮。辨证:脾阴不足,虚火上扰。治法:益气健脾,滋阴降火。方以归脾汤加味。药用:黄芪18g,党参15g,玉竹15g,茯神10g,炒枣仁15g,当归15g,桂圆肉12g,炙甘草6g,远志9g,广木香6g,大枣3枚为引。3剂,日1剂,水煎服。
1992年5月31日二诊:口唇溃烂较前好转,口唇较前滋润。原方继服5剂以善其后。
按: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之病,当辨其升降二字”,若脾气不足,脾胃升降失司,则气血运行不畅,清阳不升致口唇失养则易发溃烂,同时阴虚生内热,虚火上扰、津伤化燥则致舌咽剧痛,治以益气健脾、滋阴降火,方选归脾汤,药证相对,则痼疾向愈。
5 讨论
传统观点普遍认为口疮由“上火”所致,多用苦寒药物以清热解毒泻火,口疮得一时愈合,但常反复发作。石老从“火”论治口疮,认为导致口疮的“虚火”多由肾阴不足、脾肾两虚、脾土虚寒以及脾阴不足所致,临证时在“滋阴降火”“引火归元”的治疗大法基础上辨证论治,配合补肾、健脾、温脾等法,获效颇丰。
本文摘自《中医药通报》2018年第4期第67-68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