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癣 甲癣俗称为“灰指甲”,其病变虽然局限在指(趾)甲上,对全身无明显 影响,但对从事纺织、医疗、篆刻、刺绣等精细工种的人来说,影响甚大。 【病因及临床表现】 指(趾)甲是由皮肤的角化细胞演变而成的,透明扁平的角质板内含有 大量的角素,是浅部霉菌繁殖生存的有利场所。甲癣碎屑中可以检查发现霉 菌,引起甲癣的霉菌有红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须癣毛癣菌、石膏样毛 癣菌、白色念珠菌等,其中以红色毛癣菌为主要的病原菌。这些霉菌通常隐 匿而缓慢地侵犯指(趾)甲,初起时甲板上往往出现粉笔灰样的白点,灰指 甲由此而得名。 霉菌主要是通过两条渠道来毁坏指甲:①表皮霉菌穿过甲上皮,使菌丝 在甲根底部比较柔软的角化部位寄生下来,继而繁殖;②表皮霉菌从甲沟侵 入,先寄生在甲板层内,然后到达甲根底层,这时活动的菌丝集中在根底部 较柔软的角质层内繁殖。甲癣的外观,除增厚变脆、色泽灰白或黑褐无光泽 外,还可有甲板与甲床分离。因此,民间把甲癣称为“油炸甲”“油灰指甲”。 甲癣外观上的不同,与致病的霉菌种类有一定关系的,如红色毛癣菌是深部 感染的霉菌,侵犯指(趾)甲,可使其增厚、变形、变脆,最终导致甲板与 甲床松脱、分离,仅留部分残缺或断折的潜行性残甲;由须癣毛癣菌引起的 甲癣,病变多数局限在甲的某一部位,呈白点状,并有鳞屑翘起,偶尔也波 及到整个甲板,这是一种浅表性甲癣感染;白色念珠菌引起的甲癣,通常有 甲沟炎发生,在甲侧皱襞下方常能挤出少量脓液;短帚霉菌所致的甲癣比较 少见,感染常从甲侧缘或甲板的下方开始,进而形成沟穴,并有大量的干酪 样碎屑脱落。 有时甲癣仅侵犯某一指(趾)甲,持续数年也不传给相邻的甲片,原因 还不清楚,不过,有人推测可能与免疫功能有关。甲癣的进展非常缓慢且不 易治愈。 【治疗】 要治好手足癣,首先要避免用手揉搓趾缝。一旦染上甲癣,应 坚持涂搽药物直至彻底根治。甲癣的局部搽药,各地要从实践出发,这里所介绍的药方,仅供参考。 (1)甲癣药水(麝香草酚 1g,碘、水杨酸、丙酮各 10g,碘化钾 8g, 75% 乙醇加至 100ml),用法:先用刀片轻巧刮去病甲周围残留损害,然后涂 搽,这样有利于药液的渗透,消除潜伏的霉菌,每日 2 次。 (2)红色搽剂(硼酸 0.8g,雷锁辛 8g,石炭酸 4g,丙酮 4.2g,碱性品红 0.4g,90% 乙醇 8.3ml,水加至 100ml),用法:不仅要涂搽在病甲上,而且在 邻近的甲皱皮肤内,亦要涂搽,这样,有防止霉菌扩散的作用。 (3)10% 水合肼溶液、复方苯甲酸搽剂或 10% 亚胺唑溶液,外涂,每日 2 次,连续涂搽 3~4 个月,可获良效。不过,要注意药物反应,特别是水合 肼容易引起甲沟炎、甲床炎等。因此,涂药前要保护好甲周皮肤。 (4)拔甲膏(蛇蜕、地骨皮、千金子、南星、地肤子、五加皮、蓖麻 子、川椒、杏仁、僵蚕、大枫子、乌梅、生草乌、凤仙花、凤仙子、麻油, 依法熬成硬膏),用法:先将硬膏略加温,视病甲大小贴敷,3~5 日换 1 次, 一般经过 4~6 次换药,病甲变软,可自行脱落。待病甲脱落后,应继续涂 甲癣药水以巩固疗效。此法适用于病甲毁坏,或合并甲沟炎而对拔甲非常恐 惧者。 (5)新鲜白凤仙花适量,捣烂如泥,敷在病甲上,用薄塑料纸盖好包 扎,间日换 1 次,10~15 次可望治好。 (6)鲜侧柏叶 120g,醋 500ml,小火煎开去渣,病甲浸泡在药醋中,每 次泡 10~15 分钟,每日 2 次。 (7)醋是民间习用已久的治疗甲癣、手足癣的有效单方,将病甲泡在醋 中,每日 3~5 次,每次 10~15 分钟,或用 10% 冰乙酸溶液亦可。 (8)外科拔甲法:由医生决定和操作,其治愈率略高于 75%。治疗无效 或失败的病例,还可重复进行拔甲。 (9)口服灰黄霉素治疗甲癣,要权衡利弊而定。因为此种疗法不仅时间 长,而且副作用又大,一般不宜应用。但对极个别顽固的病例,可酌情服 用。总之,只要将病甲彻底刮除,坚持涂药,甲癣是可以治愈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