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伯勤|《周易》是一门让人的脸皮变得越来越薄的学问

 浪漫人的图书馆 2019-06-25

通 俗 而 不 庸 俗

浅 显 而 不 浅 薄

【潜夫阁易话】之一

有一次参加婚宴,突然有一位似曾相识的中年男子,酒气熏天地冲进包厢,指着我说:“我从小就研究《周易》,至今已有四十年。你研究了几天《周易》,竟然敢在网上公开讲易?”众人一时停下杯箸,皆举目看我。我颇感惊讶,笑而不答。

此人好像觉得还不够解气,进而逼问:“你今天当着大家的面,用最简短的话说一说,《周易》到底是讲什么的?”

我缓缓起身,笑着对大家说:“据我所知,《周易》是一门让人的脸皮变得越来越薄的学问,到最后,人就可以变得通体透明,乃至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如果一个人自称研究《周易》,结果脸皮变得越来越厚,那一定是与《周易》的原理背道而驰。

众人大笑。那人恼羞成怒,幸好有朋友出面劝解,才悻悻离去。

我那一番话,虽然是应机而动,随感而发,但也不是没有道理。

我们平常说一个人脸皮很薄,等于是说他很腼腆,很容易害羞。其实说到底,正说明了他的心很灵敏,很容易感动而已。

因为他的心能够随时感动,这样就很容易将自我和外界紧密贯通起来,进而可以反观自我,于是就会产生很强的自尊心和羞耻心,所以一旦感到有不合时宜的言行,就很容易害羞脸红。

这就好比他的脸皮很薄似的,能够将自己的内心世界随时显现出来。这种人给人的印象往往就是天真无邪。所以我们平常描述自己真情流露的时候,就喜欢讲:“好感动啊!”

反之,如果一个人脸皮很厚,总是喜欢按照自己的欲望我行我素,对其他的人和事往往视而不见,无动于衷,那说明他的心已经麻木不仁,很难感动了。

一个无动于衷的人是谈不上有什么自尊心的,他当然就不会有羞耻之感,因而也就不会轻易出现类如羞涩、惭愧的脸色,所以人们说他脸皮很厚。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脸皮之薄厚,关键取决于他的心是否善于感动。

宇宙当中,天地是最善于感动的伟大存在。一部《周易》,其最初就是在讲天地交感化生万物的普遍原理。一切万物包括我们人类在内,都是天地之间相互感应才产生的。

在天地交感化生万物的进程中,天发挥的是阳化作用,如太阳之光气;地发挥的是阴化作用,如大地之水土。天地之间的感动变化,正是体现在阴阳光气水土之间的相感相交,因而非常的神速灵敏,也非常的神通奇妙。

天地之间正是通过阴阳消长的高度灵敏的感应变化过程,从而形成一年四季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良性循环,才使得万物特别是我们人类得以生存繁衍,永续不绝。

因此《周易·系辞传》就说:“天地之大德曰生。”也就是说,透过这种阴阳消长的感应变化过程,我们可以深切的体会到,天地是一种有生命意味、有道德价值的存在,其最伟大的德性就是生生不已。

如果天地只是一团死物,相互之间不能感应,就像现在有些过于迷信唯物科学的人所认为的那样——天地只是一个无生命色彩的物质时空体系而已,那请问:天地为什么会生成这样一个形形色色、多姿多彩的丰富世界呢?特别是为什么会生成我们人类这样的多情善感、有情有义的天之骄子呢?

今天的中国人之所以体会不到天地之间的神妙感应,就是因为这一百年来抛弃了自古相传的中华核心文化,尤其是《周易》的思想精神,因而一上来就把自己置于唯物科学的思维体系之中,只知有物,不知有心;只知有利,不知有义,也难怪体会不到天地的大生之德。

须知人类获得真理的基本方式,一是思想,一是感悟。思想是分析性的,感悟是综合性的。一个只懂得思想而不善于感悟的人,是无法彻底掌握天地人生的真正原理的。

事实上,一个人的心灵如果不能感悟,就不会对天地万物产生同情体贴的了解,这样不但无法获得最高的真理,而且表明他的心灵已经死亡,这是人类文化史上最大的悲哀。所以《庄子》就说:“哀莫大于心死。”

古代的圣贤之所以能够体会出天地的伟大德性,正源于人类的心灵本来就能感动,也能感悟,而圣贤的心灵,更是最善于感动,也最善于感悟。

我们先说说感动。

感动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心灵基于自身的统摄内外、融合主客的双向活动。

人类一切伟大的道德情操,最初都是源于人心的善于感动。中国人常常讲的这个仁义的仁、仁爱的仁,其实指的就是人与人、心与心之间的一种真实的感动和沟通。能感能通就是仁,如果不能感不能通,那就是麻木不仁。麻木不仁的人,是最不讲道德的人,也是最可怕最可悲的人。

《周易》告诉我们,天有阴阳之道,人心也有阴阳之道。心中有感起念如月之阴,随时回头反省如日之阳。

我们的心灵就在这一阴一阳、一正一反的双向感动之中,得以保持高度的道德自觉,使我们随时知道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是善还是恶,是对还是错,进而自觉修正自己的念虑和言行,使我们心中念念皆善,善善相继,始终充满真心实意,始终流露真情实感,从而把我们心中这种潜在的本善之性,培养转化成一种良好的性格,其实也就是道德人格,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所以《周易·系辞传》里面就讲:“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这既是在说天道,其实也是在说人道,因为天道和人道本质上只是一个道,也就是阴阳之道。

因此,一个人只要能够产生发自内心的感动,他就必然会在感动的过程当中,很自然地产生一种自我反省意识,这种自我反省意识,其实就是人的道德意识。可以说,一个人有没有道德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就看他有没有自我反省意识。

这个发自内心而感动的心,就是我们中国人常常讲的良心。所谓的自我反省,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良心发现。所以不怕一个人不能迁善改错,就怕一个人不愿反省知错,反省知错就是良心发现。可以说,一个人有没有道德意识,关键就看他愿不愿良心发现。

这种随时自觉反省的方法,是我们纠正一切不良习气、治疗一切心理疾患、克服一切精神障碍的基本法门,也是我们进德修业,乃至成君子、成圣贤的核心法门。因为这是中国古代圣贤一脉相承的修养大法,也是我们用来辨别评判现在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自称心理培训或康复课程的定海神针。

一个人,只要他的内心真正自觉意识到了自己的言行有不当之处,那么在此反省的当下,也就是在良心发现的当下,他的脸上通常就会产生一种羞涩、惭愧的表情,这便是一个人脸皮比较薄的基本表现,其实恰恰反映了他的心容易感动,他的道德反省意识很强。

所以你只要常常使自己的心灵处于一种真实感动的状态,那你的脸皮肯定会越来越薄。如果你无动于衷,麻木不仁,那你的脸皮肯定会越来越厚。可见脸皮薄厚实在是反映一个人基本道德水准的晴雨表。

这虽然是修身养性最基本的功夫,但这个最基本的功夫也是一切圣贤的必由之路,因此,你千万不要小看。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人心善于感动,就会产生太多的欲望,那么就容易产生罪恶,看来人心善于感动不见得是好事!

在我看来,那是因为你将感动完全等同于欲望。欲望是你中有我,我中无你,甚至是只知有我,不知有你,是心灵基于自身的一种由内向外、由主到客的单向活动。这里的“我”只是欲望的我,并不是真正的我。

因而人心在欲望的笼罩支配下,就很难回头反省真正的自我,那就等于迷失了真正的自我。所以欲望最容易偏离中正之道,从而产生很多极端的情绪和行为。

欲望本来也是人心的自然活动之一,其本身并没有什么罪恶,《周易·系辞传》中讲:“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礼记》中孔子也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吃饭喝水,男女婚配,这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欲望,有什么罪恶之可言?但是欲望如果偏离了中正之道,那就成了私欲,进而就会导致罪恶。

其实人类一切的罪恶都是源于心中的欲望偏离了中正之道,要么太过分、太过头,比如有的人积极的行凶作恶;要么不及格、不得力,比如有的人消极的悲观自杀。可见真正的罪恶,只是个后天欲望习气上的不中不正而已。

当知天生万物皆为善,从来没有哪个人生来就是充满罪恶的。所谓的“原罪说”,只是一神教的偏执之见而已。

所以不合理的欲望才是恶,合理的欲望不但不是恶,反而还是善,孟子就讲:“可欲之谓善。”关键在于,我们要通过上述自觉反省的功夫,还要把这种合理的欲望转化成人生的正大光明的志向,这样不但克服了私欲,而且也为自己的人生提供了努力奋斗的动力。

而一个人心中一旦形成过分的私欲,就很难产生发自内心的感动,这样一味地顺着自己的私欲走下去,到后来必然会厚颜无耻,麻木不仁,乃至虚伪奸诈,残忍狠毒。不用说,这种人的脸皮肯定很厚。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脸皮薄的人,其实就是很要脸的人;脸皮厚的人,其实就是不要脸的人。我记得小时候在家乡常常听到一句民谚:“人不要脸,无法可治;狗不要脸,满庄偷吃。”由此可见,要不要脸,是判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基本尺度。

外国人对此很不了解,常常讥笑中国人太爱面子,一些不明就里的中国人也跟着瞎起哄。其实中国人不是太爱面子,而是太顾面子。顾面子就是要脸,不顾面子就是不要脸,这是判断一个人道德水准的最起码的分水岭。

可见中国人之所以顾面子,恰恰说明中华民族是一个高度重视道德的伟大民族。道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擎天柱,一个高度重视道德的民族,即便有时会发生跌跌撞撞、磕磕绊绊,但最终会重新崛起,绵延不绝。

因此我们也可以说,一个善于感动的民族,一个顾面子要脸的民族,才是真正有希望的民族。

当然那种唯利是图、好大喜功甚至是沽名钓誉、打肿脸充胖子的行为,只是一种私欲膨胀的表现,往往是只顾自己的面子,不顾别人的面子,也就谈不上是真正的顾面子。

比如美国总统特朗普,就是个很不顾面子的人,往往伤人一万,自损八千,还自以为是,自鸣得意,实在是太不懂顾面子的重要性了。同时,也说明特朗普这个人脸皮极厚,所以我们经常在电视上可以看到他最喜欢讲:“没有人比我更懂”、“没有人比我更清楚”。试想想,一个脸皮很薄的人,能当众说出这样的话吗?

你不给别人面子,别人也就不会给你面子,到最后,必然是大家都把面子撕破,那就只剩下针锋相对甚至是鱼死网破的斗争了。这就是不顾面子的下场。

所以希望大家以后不要把“面子”这个词,当作贬义词来看待。现在有很多原本很神圣、很高雅的名词,都被污名化了,比如《周易》里面的“八卦”、礼节称呼中的“小姐”等等,在很多人的眼中,已经变成了纯粹的贬义词。

如果任由这种自惭形秽、自甘堕落的势头漫延下去,中华民族的词典里面,迟早有一天会全部变成贬义词。那样的话,我们就会陷入一张嘴就是脏话的尴尬局面,那就把面子全丢完了。

我们再谈一谈感悟。

感悟其实就是人心有所感动而醒悟或觉悟。前面说过,人心获得真理的基本方式,一是思想,一是感悟。思想可以成就知识,感悟可以成就智慧。但是思想和感悟并不是截然分离,甚至是分道扬镳。

事实上,感悟可以统摄思想,因而智慧可以涵盖知识。比如《周易》特别是《易传》里面,既有分解性的知识,也有整体性的智慧,但最终是由智慧来统摄知识的。

《周易》当中最高的智慧就是天地人生的中正之道,这也正是古代的圣贤用心感悟得来。

古人通过观天察地,发现在天地交感化生万物的过程中,阴阳二气虽然有时阳长阴消,有时阳消阴长,比如在时间上,由春分到秋分,是昼长夜短,由秋分到春分,是昼短夜长;在气候上,由冬至到夏至,气候是由冷变温再变热,由夏至到冬至,气候是由热变凉再变冷。在这里,昼为阳,夜为阴;温热为阳,冷凉为阴。

但是从全年来看,天地之间总体上始终维持在一个循环往复的阴阳平衡的中和状态。

之所以能够保持这个中和状态,就在于天地之间有个阴阳互为消长的内在校正机理,其实也就是日地之地的相互运动位置转移,古人早就发现天左旋、地右转的道理。

所以天地之间即使一时不够中和,但可以通过阴阳互为消长的校正使之循环回复到中和状态,从而形成一年四季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良性循环,这就是天地之间的中正之道。

古人观天察地有一个基本的参照物,就是天上的北极星。因为天上分布在东南西北的苍龙、朱雀、白虎、玄武四大星座的位置,在一年当中都有往复变动,但北极星的位置则是始终相对不动,稳稳当当地为人们观天察地提供一个基准,所以也可以说天的中心就是北极星,也叫北辰。

因此,古人就把天地之间的这种中正之道的价值意义赋予到了北极星的身上,进而将这个中正之道的核心价值称之为太极。所以中国古代的一切天文地理学术都离不开这个代表中正之道的北极星。中华之所以称之为中华,就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现了天地之间的这个博大精深的大中至正的道理。

那么自我们人生而言,我们的生命其实也有一个中正之道。这个中,天生就蕴藏在我们善于感悟的心中。在我们的生命历程当中,这个中具体表现为一种能感能通的仁义之心,也就是我们平常讲的良心,良心正是我们人类生命的中心。

我们的眼耳鼻舌,就好像天上的日月星辰一样;我们的躯干四肢,就好像地上的山河大地一样。日月星辰和山河大地都是在围绕北极星这个中心而运转,那我们的眼耳鼻舌和躯干四肢当然也应该围绕我们的良心而运转。

只要我们时时刻刻不忘自己的良心,我们自然就能在现实生活和事业当中,选择适宜的时机,发出恰当的言行,也就是既不过分,也不消极,还要符合时机,从而使自己的人生道路始终保持在一个中和平正的状态。

一旦发现自己的言行特别是心中的欲望过了头,或者还不够劲,我们就要立即通过良心发现予以纠正,使自己快速回复到原来的中和平正的状态。这就是我们人生当中的中正之道。

由于这个中正之道与现实当中的时机紧密相关,所以也叫时中之道。一部《周易》,给予我们的最大智慧,正是这个时中之道。中国人之所以称之为中国人,就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很早就体会到了这个时中之道。

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企业、一个国家,只要顺着这个中正之道走下去,一定会走得很远很稳,如果背离了这个中正之道,迟早有一天会栽跟头。这个中正之道,实在是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价值和基本准则。

大家不要以为《周易》所揭示的这个中正之道,好像和天上的北极星一样,离我们很遥远,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所有人都在用。正如《周易·系辞传》中所讲:“百姓日用而不知。”比如我们经常对人说:“你不要太过分”、“你不要太悲观”。有时也回过头来用这些话自勉自励。这些很平常的话其实都体现了中正之道。

但是,你也不要因此就以为自己已经成了中正之道的化身。一个人,只有做到时时刻刻不背离中正之道,就像孔子晚年所说的那样:“从心所欲不逾矩”,那才可以称得上是中正之道的化身。

现实当中,很多人今天不过分,可是明天又过分了;今天不悲观,可是明天又悲观了,这哪里能算得上是中正之道的真正践行者呢?可见要想真正掌握中正之道,不但要努力学习体悟,还要坚持修养实践。

这个中,既然是天生就蕴藏在我们善于感悟的心中,其实也就是我们心灵的本性。我们中国人最喜欢讲修身养性,所谓养性,其实就是要时时回复自己的中和本性,就好比将其保养起来一样,所以就叫做养性。可见养性就是养中,其实也是养仁。

如果以后有人问你: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什么?你就理直气壮地告诉他: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中正之道。

本文开头我就提到:“到最后,人就可以变得通体透明,乃至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周易·系辞传》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这句话本来是说,古人用来占卜的蓍龟是非常的灵验,虽然平时放在那里一动不动,寂静安然,但是在占卜的时候,却可以与天下万事万物相感通,从而能够提供种种精准神妙的预示和启发,使人们得以扬长避短,趋吉避凶。

其实这正好说明,圣人的心灵恰恰是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因为运用蓍龟进行占卜的方式方法,毕竟是圣人通过用心观天察地、感天动地而发明的。

圣人的心最善于感动,也最善于感悟,他的良心就像天上的北极星一样寂然不动,但却能与天地万物相感相通,从而使自己的生命达到一种通体透明的道德境界,乃至与天地万物融合成了一个整体,就像《周易·乾文言传》里面所讲的那样:“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这正是中国人常常讲的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样以来,圣人当然就能深刻体会出蕴藏在天地人生当中的最高原理,也就是中正之道。可见,智慧是不会平白无故产生的。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修养境界,才会有什么样的智慧力量。耍小聪明、玩小把戏,那是不够资格称为智慧的。

圣人的知识肯定不是全知全能的,但圣人的道德绝对是中正和平的。更为重要的是,圣人的这种大中至正的道德修养是人人可学、人人能学的,也是人人能够学到的,关键就看我们学不学,用不用。

而要想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和智慧水平,从而以高度的道德人格,来开拓一番人生的事业,请你千万不要寄希望于什么神仙的加持、大师的包办,须知一切的成就,最终只能取决于你自己的心。再好的老师,只能起到一个启发感召的外在作用;再好的朋友,只能起到一个支持配合的辅助作用。

说到最后,我们还是用手摸一摸自己的脸庞,扪心自问一下自己的脸皮到底是薄还是厚,这也许是学习圣贤之道的最好入门方法。

敬 畏 天 地

敬 畏 圣 贤

敬 畏 文 字

作者简介:何伯勤,乌鲁木齐传统文化学者,华夏文化促进会专家。

伯勤国学读书会

您 的 转 发 就 是 最 大 的 支 持

内容来自腾讯新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