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蒲松龄的励志篇

 wps0321 2019-06-26



蒲松龄的励志篇


♣ 卞 卡

在我国文学史上,志怪小说《聊斋志异》可谓一枝奇葩,其作者蒲松龄亦堪称一个传奇人物。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人。

他自小聪慧,少年志得意满,19岁参加科考,获县、府、道第一。故此,他意气风发,专心攻读,希望能博取功名,一酬壮怀。然而,命运总是同他开玩笑,尽管满腹经纶,在以后的科考里却屡试不第,直到71岁时才援为贡生。他以教书为生,收入微薄,生活相当拮据。他曾慨叹自己:“年年文战垂翅归,岁岁科场遭铩羽。”但是,蒲松龄意志并没消沉,在严酷境遇下,为激励自己,他写下了这样的联语——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把笔触转向了文学创作,以传说中的鬼、狐、妖、仙为素材,展开丰富想象,写下一系列精短而意蕴隽永的小说,并结集为《聊斋志异》,成为我国第一部志怪小说集,其艺术成就,达到古代文言小说创作的高峰。似可作这样的揣测,如果他在仕途上一帆风顺,很可能就不会有心思和时间去写小说了,我国经典文库中自然也就没有了《聊斋志异》。正是在这抑郁侘傺的过程中,他坚定不移地将写作进行下去,并把撰写的那副联语,刻写在压纸用的铜尺上,以示时时警醒自己。

联语上联嵌入“破釜沉舟”,下联嵌入“卧薪尝胆”。这是两个满含深意的典故。《史记.项羽本纪》载,为了同秦兵决一死战,“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就是说,在行动前,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把原住的房舍烧掉,仅带了三日的粮饷,这等于没留一点后路,宁可战死,誓不活着归来。蒲松龄援引司马迁撰写《项羽本纪》的意旨,于是就有了“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的句子。“卧薪尝胆”一词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文曰:“吴既赦越,越王勾践返国,乃苦于焦思,置胆于座,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越王也够绝的了,算得上一条硬汉子。吴王夫差赦了他,他返回越国,对他而言,没被杀掉,应属大幸。而他却不这么想,苦于焦思的是如何报仇雪耻。怎么办呢?他竟想到了“胆”。胆是人体或动物身上的器官,分泌胆汁,胆汁很苦,由胆汁浸泡的胆想必更苦。然而,勾践却置胆于自己座旁,而且他坐的不是木椅竹凳,不是棉垫,更不是绒毯,而是柴火堆。就是在这样的坐处,不管坐或者躺,都要仰脸看看那胆,而且吃饭时,还要用舌头舔一舔那胆。无疑,胆苦,心里更苦。但其良苦用心,可见一斑。这样做的结果是,砥砺见奇效,军心凝结归一,越王勾践最终以三千兵甲吞并了吴国。蒲松龄以“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句子,把勾践的心态和作为概括得非常到位。

这副联语对仗工整,命意含蓄,新意突出,富有哲理,而且上下联呼应自然,一气贯达,读之如行云流水。

励志,历来是有志者成功的筹码。

我很赞赏清人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一段话,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太史公司马迁遭受宫刑,这是奇耻大辱,而他在《报任少卿书》中却写道:“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说明这些流传千古的经典著述,都是圣人们在逆境中励志发愤而为后人留下的瑰宝。

王国维和司马迁留下的文字,则从另一侧面印证了“励志”的不可或缺。

人的一生不容易,有顺境也有逆境。顺境中如何把持自己不越矩,以平常心态处事做人,需要思想高度和精神境界。逆境中不坠鸿鹄之志,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砥砺前行,从而达到理想的彼岸,实现人生价值,这需要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体现的是一种高贵的品格,深厚的学养。

蒲松龄的成功,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似乎也能从中获得某种动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