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志远:头痛医案

 昵称32461016 2019-06-26

杏林墨香 

每天中午11:00

定时作痛,唯审阴阳

张志远(1920~ ),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

有很多头痛患者,临床发作具有比较明显的时间规律性。结合中医学中有关时间医学的理论辨证用药,常可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0年前经治的一个典型病例,开启了时间辨证与治疗头痛的思路。患者是一位中年妇女,因外感后遗头痛证,迭经针灸、药物、封闭、放血疗法,多方调治,毫无效果,历时已2年余。

自述每次发作均在下午18时左右开始,始时稍伴恶心,无呕吐现象。过21时痛势加剧,严重时有如刀劈,抱头卧床,翻滚不已,难以忍受,几欲悬梁。诊其脉象沉涩,舌色较黯。

学习叶天士经验,以久病入络论治,用《医林改错》之通窍活血汤,并将川芎加到18g,连服3剂,似水投石。

继邀三同事会诊,以为仍属风邪未除,力主改用川芎茶调散加辛夷、蜈蚣、乌梢蛇,5剂后转增口干,头痛如故。

数治无功,进退维谷。久病不愈,常规处方多已用过,再行简单的重复,料无意义;通窍活血汤、川芎茶调散加味均已亲试无效,证明头痛并非瘀血停留,也非风邪入内没有宣散。

病情夜发,有较强的时间规律性,这一点在以前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据其脉象分析,疑为阴盛寒阻,宜参照张仲景厥阴论治法则,虽无“口吐涎沫”证,亦应考虑是浊阴寒气上冲。

虽温里壮阳之药不胜枚举,但治阴寒头痛,吴茱萸汤方精药少,单刀直入,可称巨擘。

受仲景所云“当归四逆汤”凡“内有寒饮者”加吴茱萸、生姜的启示,乃以吴茱萸汤原方,将吴茱萸增至15g,生姜增加到50g,处方如下:

高丽参冲,9g.吴茱萸15g.生姜50g.大枣10枚

并调整其服药时间,嘱其在17时、20时以前,分2次服下。

初服症状“减不足言”,随着服药次数的增加,10剂之后,变化十分显著,发作时间缩短一半,疼痛部位也由满头局限于百会周围,确有“柳暗花明”之感。

效不更方,嗣后处方未变,只改为2日1剂。总计服药约60剂,数年顽症竟得霍然。

这一病例,印象极深,对时间辨证及用药有了进一步体会。数十年来,验诸临床,获效颇多。

《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除阳明机转独异,太阳则从巳至未上,少阳从寅至辰上,太阴从亥至丑上,少阴从子至寅上,厥阴从丑至卯上,皆在阳时、阳中之阴时或阴中之阳时使症状缓解,为典型例证。前人归之为“阳气来复”,实为至理。

后世医家深受《素问》“不治王气”的启迪,主张温补以扶正,认为只有保护阳气,才能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增强战胜疾病的力量,并由此形成了“尊阳”的论点。如李士材鉴于向阳之草木繁荣、背阴之花卉易萎,提出了“补气在补血之先”“养阳在滋阴之上”的著名论点,可谓深得个中三昧。

再来分析前述病例。当12~24时进入阴时,特别是在18时以后的阴中之阴时,对阳虚患者最为不利。由于阴盛损阳,从而使虚上增虚,正犯《内经》虚虚之戒。

吴茱萸汤虽无“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功效,然其温里补气、化阴降浊,则间接起到散寒以匡辅阳气的作用。

再则,张景岳《传忠录》有言:“水王之令,阳不足而寒病起。”本病的要点是发于黄昏之后,显系阳气亏虚所致。入夜阴盛寒邪陡起,则阳为阴湮。

患者本身之寒与外界之阴相并,遂酿成冻土加霜的格局。阴愈盛,而阳气愈虚,所以在阴中之阴时病情加剧。可见此病例的治愈并非偶然,它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这种循时而作的周期性现象,是时间医学的研究内容之一,不仅仅是某些类型的头痛,其应用完全可以扩及所有疾病的时间辨治。

(王振国.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