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经研究.doc

 虽然客 2019-06-26
文档介绍:节六艺与六经相同说(1)“风言贤圣治道之遗化也。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 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 嫌于媚谀, 取善事以喻劝之。雅, 正也, 言今之正者以为后世法。颂之言诵也,容也,诵今之德,广以美之。”(郑玄《周礼注》) 郑玄在《周礼注》中对“六诗”的六项内容从写法的角度作了逐一的解释, 从他所用之词来看, 他是根据《毛诗》的风、雅正变及美刺说来作解说的。也就是说,他把《周礼》的“六诗”与《诗序》中的“六义”等同了起来, 所以在笺注《诗序》之“诗有六义焉”下无注, 表明解彼见此之义。(2)“《大师》上文未有‘诗’字, 不得径云六义, 故言六诗。各自为文, 其实一也。”( 孔颖达《毛诗正义》卷一) 孔氏认为“六诗”与“六义”行文合异, 其实为一。但其根据并无说服力。并且《周礼》为政治纲领性文件, 《诗序》是训诂性文字,两者的时代、作者、对象、目的、功用等等各不相同,如何能将两个概念等同起来。(3)“大师掌六诗, 以教国子, 曰风, 曰赋, 曰比, 曰兴, 曰雅, 曰颂。而《诗大序》谓之六义。”(朱熹《诗传遗说》卷三) 由于郑、孔、朱三人都是《诗经》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他们的观点对后世的影响自然非常深广, 以致于后世的大多数学者们都把这二者看成是一个概念并不作分辨, 从而导致歧见颇出。主张“六诗”、“六义”为同一概念的历代学者其实只是看到了这两者之间的继承性, 而忽略了它们之间的差异。《周礼》的“六诗”与《诗序》的“六义”两者有继承的关系, 但却不是仅仅以同义词错落替代, 而是改造性继承, 所以“六诗”与“六义”是两个有继承关系的不同概念, 而不是两个形异义同的相同概念。“六诗”是指当时所产生及存在的诗篇所作的分类, 六类诗并列, 等级相同。理由如下: 1、《周礼》一书以六官为经, 以政事为纬, 概括而系统地规定了朝廷各官员的职责范围及行政要求, 是一部行政纲要。在这类纲领性文件中, 规定大师学教六诗事宜, 自然是六类并列的不同诗作。如果存在着体辞的差别,那就不是“六诗”了,而是“三诗”。 2、《周礼· 大师》原文的排列次序也表明了“六诗”是六类并列的不同诗作,不存在着体辞的区分。否则,排列顺序就是风、雅、颂、赋、比、兴了,而不是插花式的排法了。 3、《周礼· 春官· 瞽矇》:“掌九德六诗之歌, 以役太师。”九德之歌并列, 没有主从关系。对文相证,六诗之歌也并列,也没有主从关系。 4 、秦汉以下,诗歌体裁类型很多,这么多种类繁多的诗歌类型必有源头,可以推知在周代不应只有风、雅、颂三种诗歌类型。其实, 周代社会用诗成风。用途既广, 作者甚众, 而作诗的地域、时间、目的及作者身份、经历、修养等等又各不相同, 因此当时所出现的诗作必然体裁各异,风格多样,绝不是风、雅、颂三类体裁所能概括的。 5、“六诗”的分类可以从作诗的目的和诗作的功用两方面着眼进行区分,也可以从写作方法及诗作体裁方面着眼区分,无论从哪种角度出发,都可以找到一致的标准。第二章赋比兴诗存亡说周礼· 大师》中提出了“六诗”的概念, 但现在能看到的诗只有“风”、“雅”、“颂”三种, 对这种现象产生原因的论述在历代学者中有两种观点。 1 、赋比兴合于风雅颂中说郑玄曾说: “比、赋、兴,吴札观《诗》已不歌也。孔子录《诗》已合风、雅、颂中, 难复摘别。篇中义多兴。”这种说法是为了弥合“六诗”与“六义”之分歧而提出来的, 但其中却存在着一些疑问与问题。 2 、赋比兴诗删亡说(1)“《礼》:风、赋、比、兴、雅、颂,六诗。当是赋、比、兴三诗皆亡,风、雅、颂三诗独存。”(王质《诗总闻· 闻风一》) (2)“《周官》太师掌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孔子删诗,取风、雅、颂,而不收赋、比、兴,盖亦《春秋》得半之意也。”(庄有可《毛诗说序》) 所谓的“《春秋》得半之意”是指,春秋时期共有 120 国,孔子在编集《春秋》之前,曾让子夏等搜集到 120 国史书,以供孔子参考,但《春秋》只涉 60 国,即“有极美可以训世、有极恶可以戒俗者取之,若不可为法者,皆弃而不取。”(2)“《周官》太师掌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孔子删诗,取风、雅、颂,而不收赋、比、兴,盖亦《春秋》得半之意也。”(庄有可《毛诗说序》) 所谓的“《春秋》得半之意”是指,春秋时期共有 120 国,孔子在编集《春秋》之前,曾让子夏等搜集到 120 国史书,以供孔子参考,但《春秋》只涉 60 国,即“有极美可以训世、有极恶可以戒俗者取之,若不可为法者,皆弃而不取。”周代社会形成了教诗、学诗、作诗、用诗的独特社会风气, 因此周人在长期的发展中, 创作与积累了各种形式的大量的诗篇, 上于史官, 藏于秘府, 掌于太师。在各类诗作中, 带有更多人为因素的风、雅、颂三类诗无论是从作诗的目的还是写作的方法上来看, 它们更能体现周代社会重人事、重现实、重文化及改革向上的时代精神,因此用途广、作者众与作品多, 成为周代社会最具有代表性的三类诗歌类型。周代社会形成了教诗、学诗、作诗、用诗的独特社会风气, 因此周人在长期的发展中, 创作与积累了各种形式的大量的诗篇, 上于史官, 藏于秘府, 掌于太师。在各类诗作中, 带有更多人为因素的风、雅、颂三类诗无论是从作诗的目的还是写作的方法上来看, 它们更能体现周代社会重人事、重现实、重文化及改革向上的时代精神,因此用途广、作者众与作品多, 成为周代社会最具有代表性的三类诗歌类型。毫无疑问, 《诗经》是周诗的选本而非全诗。作为一代诗选,选取最有代表性的诗歌类型及其作品, 略去其他诗歌形式所属作品, 这也是合情合理的。这种选本得到了朝廷天子的认可, 后来颁行天下,有一定的权威性,故虽久经流传,其结构和篇目基本未变。第三章风雅颂总论一、风雅颂的次第问题(1)“风、雅、颂同为政称, 而事有积渐, 教化之道, 必先讽动之, 物情既悟, 然后教化, 使之齐正。言其风动之初, 则名之曰风。指其齐正之后, 则名之曰雅。风俗既齐, 然后德能容物,故成功乃谓之颂。先风,后雅、颂,为此次故也。”(孔颖达《毛诗正义》) 2)“风、雅、颂之次先后亦有义焉, 风以感发人之良心也, 人心正而后有正论, 故雅次于风。朋友正而后君臣正, 故大雅次小雅。君德正而后成功, 故颂次大雅。然皆起于风, 而风以二《南》为本。”(季本《解诗说颐· 总论》) (3)“陈际泰云:颂于诗为最尊,事神之道视燕飨、受釐( xī) 、陈戒有加焉,其后之,何也?风而雅,雅而颂,递而尊之已焉。”(何楷《诗经世本古义· 论三颂》) 综上,历代论者无论是从政治教化的阶段、人心变化的过程还是各类诗的重要程度来立论,但他们都承认风、雅、颂的次序而并无异议。二、风、雅、颂的分类依据: 1 、以政事而分:有一部分学者认为,风、雅、颂主要是按照政治和事类的不同而进行区分的。(1) “是以一国之事, 系一人之本, 谓之风。言天下之事, 形四方之风, 谓之雅。……颂者, 美盛德之形容,以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毛诗序》) (2)“诗有天下之作焉,有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