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去低调的浙江小城,采杨梅,逛长城,走古街,尝奇葩又好吃的美食

 小五是老几 2019-06-27

每年的梅雨季,也就迎来了浙江临海杨梅的采摘季。有一年,家人出差去临海,带回来一篮杨梅,那真是我记忆中吃过的最好吃的杨梅了,一直念念不忘。于是今年早就决定了,等六月,抽一个周末,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杨梅旅行——好吧,其实结束旅程后回想起来,这就是一趟吃货之旅,因为在临海,好吃的,还不仅仅是杨梅。麦虾,蛋清羊尾,糟羹,十四日,白水洋豆腐……现在回想起来,仍然口水直流。www.

当然除了吃,还有风景。在安基山滑翔伞基地,从高高的山巅,象一只鸟,俯冲而下,自由飞翔;徜徉在丁公园村满墙各色各样的涂鸦中,路边的果树上结满了绯红的桃子,想吃,就自己摘一颗;秀丽若比西湖的临海东湖;江南长城,号称南方八达岭的台州府城墙;当然最主要的,还有这个时节漫山遍野的杨梅……

风景篇

丁公园村坐落在临海白水洋镇的大山里,这里海拔500米,是临海市著名的茶叶基地,从村子再往上,就是安基山滑翔伞基地。

走进村子,被墙上那一幅幅可爱的涂鸦吸引住了。恐龙张着大嘴巴,大水牛在墙上看着你,不管你走到哪,那双眼睛总是在看着你,好像视线跟着你在转;愤怒的小鸟想要破墙而出;葵花开在院墙上,喜羊羊正和小伙伴商量着怎么对付灰太狼……

村子后面,有个观景台。站在这里,可以看到下面半山腰的村子,梯田,以及黄南古道的入口——秋天的时候,这个寂静的小村,就会变得热闹起来,一群群摄影、户外爱好者,纷至沓来,因为黄南古道的红叶,在整个江浙沪,都是出了名的。

氤氲的六月天,空气似乎蒙着烟霭,可山下的景致,也更显得温润起来。

村子里居然还有个跑马场。

早年,山里交通不便,几乎所有的货物都要靠马来驮送,所以至今,山里的农民,仍旧保存着养马的习惯。闲事,就把家里的马拉到马场来,供游客骑行。

长长的马厩,栓了好几匹马,看到人来,也不惊,一个个都很淡定自若。

虽然村子叫丁公园,但村里其实并没有姓丁的人家,之所以叫这个名,是为了纪念一位叫“丁公”的先人。相传,古代村里曾有一对老年夫妻,为人厚道,乐善好施,曾出谷千箩,帮助乡邻,因此“丁公丁婆,舍施千箩”的故事流传至今。

村前有个小景点,一大片冰川时期的大大小小的石头在山坡上铺陈,宛若浪花朵朵。

入夜的紫阳街,渐渐没有了白天的热闹,开始沉寂下来,暮色中,老街涂上了青苍的颜色,石板路向前延伸,走在上面,好像行走在古城悠远的年轮上。

特产篇

临海是著名的东魁杨梅的产地,此地多山水,特殊的亚热带小气候,使得这里的东魁杨梅,不但个大,还特别甜。

听说白水洋镇正好杨梅节开幕,我们当然要去凑个热闹了。

那天微雨,但人们的热情,并没有受到影响,会场上,依然人山人海。

精彩的节目表演,赢得阵阵掌声。

正是杨梅采摘季,农贸市场里,到处都是挑着杨梅的农人,熙熙攘攘,一派丰收景象。

这么多的杨梅,直接把小伙伴们看傻眼了,举起相机手机,一阵猛拍。

东魁杨梅吃起来,甜里带一点点酸,一口咬下去,清甜的汁水就填满了整个口腔,简直太好吃了!

我吃过很多地方的杨梅,但这里的杨梅,真的可以说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杨梅了!

看完杨梅节,我们又去杨梅园里亲手采杨梅。

路边的这些山上,没有一棵杂树,全部都是清一色的杨梅树。

红色的小灯笼一样的果子挂了满树,让人看到了,心情就莫名地好起来。

顺着简陋的山间台阶走上去,满山的杨梅,随你摘,随你采,随你吃。

树上刚摘下的新鲜的杨梅,不知道有多好吃,现在想起来,都咽口水!

一群外国的学生也在采杨梅,我问这个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姑娘:杨梅好吃吗?她做出一个惊叹的表情:我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水果!

白水洋的馒头,也是一绝。虽然说江南人很少吃面食,但因为这里山地多,比较适合小麦生长,所以这里的人,就有了吃馒头的习惯。

酒席上,一般都会上这么一盘大馒头,一个足有小孩子的脸那么大,又松又软,十分好吃。

看到这家生意兴隆的老店,我们停下来,准备买点馒头回去。

白水洋馒头用的是传统发酵配方,“糕水”——用麦麸、糯米、酒、白药制成,先将四种原料混合,发酵完成后再将渣滓过滤,然后把糕水拌入面粉中,做成馒头。

馒头外表看上去除了大,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由于它的糖度均匀,吃起来不粘牙,越嚼越甜,回味无穷。

这家的馒头花样不少,纯白面的,长条状的红糖馒头,猪油拌糖馅的……五花八门。很多人专程跑过来买上很多,这样拿回家,就可以吃上好几天了。

看看这蒸馒头的笼屉,一直垒到了屋顶那么高,需要站在特制的梯子上,才能够得着,这也算是个奇观了吧!

白水洋的豆腐,也是一绝,就算临海人自己下馆子吃饭,也少不了点上一盘。

这里的豆腐,用卤水制成,吃起来别有风味。

我们去探访一户专门做豆腐的手艺人。

不大的作坊内,热气蒸腾。要先用机器把黄豆磨成浆,过滤,再煮开,舀到桶里——这个步骤大概就需要近一个小时,所以做豆腐,是个很辛苦的活。

女主人手里的瓶子里装着的,就是卤水了,点一点进盛满豆浆的桶里,搅拌,然后等豆浆慢慢凝固。

桶里的豆浆,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从液体变成固体。

然后再把凝固的豆浆,舀进铺着细纱布的模子里,让里面的水份慢慢析出,最后变成豆腐,这个过程,也需要一个小时左右。

白水洋的豆腐,甚至美味到可以直接吃。

除了山产海鲜,临海还有不少传统而朴素的手工制作的食材,垂面,就是其中不可忽略的一种。

垂面对气温的要求比较高,要选择温度较低的季节,只有每年的秋季到次年的暮春这半年里,能制作垂面。

我们探访了一户做垂面的家庭作坊。面团揉好,醒好,用刀粗粗地切成长条,再搓成稍细的条。

然后把长长的面条在两根长长的竹筷子上8字缠绕。主人是个六十多的阿姨,显见做垂面已经做了大半辈子,熟练无比,两只手如穿花蝴蝶一般,轻盈地绕来绕去,缠上去的面条,连间隙都不差分毫。

面缠好了,挂在旁边晾一会,会因为自身的分量慢慢拉长,这时候,阿姨再把面再次人为拉长。

再次拉长的面,就挂在这个大约两米多高的架子上,让它再次拉长,晾干。

因为当天有雨,所以这一到工序,无法进行,只能拍个架子图,感受下了。

长长的面从架子顶上一直垂下来,越垂越长,却不会断,如银丝般,想象一下,这场面也是很震撼了。

最后的成品是这样的:面条细得跟头发丝一样,几乎可以穿过大些的针孔去,如果是机器,绝对达不到这样细的程度,这正是手工作物的迷人之处吧!

可惜我问这家主人的儿子:你会做垂面吗?他笑着摇头:我不会做,太辛苦了,我妈妈每天半夜两天就要起床开始干活了。

跟做豆腐一样,垂面也是个辛苦活。

住宿篇

下榻在临海朝天门里一家叫“迎春里”的民宿。从外表看,是高墙大院的旧时好人家,走进去,却另有天地。

都是一间间独立的小院,修竹婆娑,凌霄攀在墙上,绣球在脚下盛开。

新荷初绽,浅池中,锦里唼喋,活泼地游来游去。

房间是简洁大方的米和白色调,空间非常大,木质的人字形屋顶,有几分返璞归真的感觉。走进去,空调已经提前打开了,遍体清凉。为细心的服务点个赞。

墙角的长陶罐里插着两枝枯莲蓬,颇有几分禅意。

我的院子不大,但月上柳梢的时候,仍然可以坐在椅子上,和友人一起谈天说地。

水池里,一朵含苞的荷花躲在叶子后面, 等第二天早上起来,我再看,它已经全开了。

凌霄也是我喜欢的花,因为它花期特别长,能从四月一直开到十一月。

美食篇

临海有很多好吃的,且听我把吃过的,一一道来。

姜汁炖蛋,加了红糖,碎肉,核桃仁,很清甜的味道,值得尝试。临海人的习俗,过了夏至,就可以开始吃姜了,一直吃到这一年的冬至。

临海的馄饨也跟别的地方不太一样,馅比较松散,有胡箩卜,肉,蔬菜丁等,别具风味。

麦饼。

这个煮鸡蛋,叫“十四日”,是用孵化了14天的鸡蛋做成,喜欢的人,会很爱吃,不过这道小吃,我是没敢尝试的,只是拍了照片。

麦虾,其实就是面条。 面粉眺成糊浆状,用刀沿大碗口将面粉糊浆切成一条条面状下锅,因为形状弯曲不规则,像大虾,所以叫麦虾。里面加入萝卜丝、牛肉丝 、香菇、虾、蛏、 蛤蜊 、油煎蛋等,十分美味。

蛋清羊尾。这道小吃,其实跟羊没有任何关系。

蛋清打成奶油状,加一点淀粉,下油锅炸,也可以裹进豆沙。

炸好的成品,一个个圆圆胖胖的,不太规则的形状看上去,像短尾羊的尾巴一样可爱,咬一口,绵密松软。

紫阳老街上,有很多老字号的菜馆,吃过以后,觉得这家叫和记私房菜的,值得推荐下。

酱鸭,浓油赤酱,鲜咸里带一点点甜,反正是很符合我的口味。

蛋黄丝瓜,是他们的创新菜,丝瓜特别嫩滑,带着咸蛋黄特意的颗粒感,美味。

螃蟹,一只切成两半,很入味。

红烧牛尾巴,肉酥烂却筋道有咬劲,牛肉特有的膻味几乎旅游忽略,很好吃。

临海靠海,海鲜当然也是不可或缺的,这是蛏子。

糟羹,也是这里的特色小吃了,每年的正月半,临海人都要吃糟羹。

传说戚继光在浙东抗倭,逢正月十四,当地的贫苦农民就每家每户凑了些蔬菜,切碎,再放进面粉糊里一起烧熟,送去劳军,这就成了后来的“糟羹”。这些传说都写进了县志,是有据可查的事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